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力资本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力资本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王文牛泽东 张猛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C—D生产函数、借鉴Lucas人力资本模 型,以1978—2006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为背景,建立了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陕西省在 1978—2006年间,人力资本贡献份额仅为18.36%,远小于同期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58.3%),但人力资本因 为其外溢作用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于计算结果,且人力资本的贡献受全要素生产率的制约。最后, 给出了提升陕西人力资本贡献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8)04—0018—06 ’ 0引 言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1960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的题为“论人力资本与投资”的演说,被称 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其代表作《论人力资本投资》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 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 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从1952年新中国揭开工业化序幕开始,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 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81.0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 523.74亿元,名义值增加了近60倍,即使 剔除了价格因素,折算为1978年不变价格后,2006年全省GDP已经达到1 235.16亿元。我们感兴趣 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支撑了陕西省经济的高速增长?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生产函数,用 实证的方法探讨1978—2006年间人力资本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也得出了物质资本和劳动 力的贡献份额。 1增长模型的构建 本文借鉴C—D生产函数、Lucas人力资本模型,[ ](p4o )以1978—2006年问的经济增长数据为背 景,建立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来分析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本文所建立的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为: =F(K ,L , ,£)=A(£)K H『 其中,y表示产出,K、L、H分别表示物质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a、 和y为正的参数, 且满足0<a、 、y<i和a+ +y=1,£表示不同时期。 一般地,对 =F(K ,L£, ,£)两边取对数并全微分且适当化简后可得到: 收稿日期:2008—05—06 作者简介:王文(1983一),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 究方向: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18— 王文等:人力资本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g=gtfp+agk+扁 +7gh (1) (1)式即为经济增长的速度方程,其中g,gk,gl,gh和gtfp分别表示产出、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人 力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建立经济增长速度方程的关键是求出a、 和),,下面的实 证分析,关键是要求出这三个参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总产出的增长分解为: 经济增长的贡献=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贡献+劳动力投入的增长贡献+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贡 献+TFP提高的贡献。 对所定义的生产函数两边取对数可得到: ln =lnA(t)+alnKt+/31nLf+71nil, (2) 为了减少估计参数的个数,并消除(2)式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这里结合a+ +7=1,得 =1一a—y,代人(2)式整理得到: In :lna(£)+aIn +),In Lt Lf L 这样便消除了劳动力变量,(2)式相应也变成了对数人均形式。 可以看到,A(t)是时间t的函数,即全要素生产率是随时间t的变动而变动的(我们假设A(£)遵 循A(£)=A(O)ebH“的增长路径,两边取对数得到lnA(t)=lnA(0)+ +u,其中 为扰动项),因 此,将上式写为其差分形式: D1n :C0+aD1n +7/91n L£ L£ L£ 若用PGDP表示每劳动力平均GDP,DLPGDP表示PGDP取对数再一阶差分;PK表示每劳动力平 均K占有量,DLPK表示PK取对数再一阶差分;PH表示每劳动力平均H占有量,DLPH表示PH取对 数再一阶差分。则有: DLPGDPt=Co+aDLPK£+yDLPHt (3) 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就是利用(3)式来求解口、 和y。 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根据上述模型所涉及的要素,选取如下指标:历年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GDPt、历年物质资本存量 K£、历年人力资本存量 、历年劳动力人数L£。采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 鉴》、历年《陕西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其中GDPt和 可以直接从《陕西统计年鉴》中得到,下面着重说明H£和K的核算方法。 (1)人力资本存量H£的核算。如舒尔茨所讲,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通过投资形成并由 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所构成的资本”,因此,本文用下面的公式计量陕西省人力资本存量: 人力资本总量=正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包括机会成本)+在职培训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卫 生保健所形成的人力资本 首先,我们利用各层次每个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来衡量教育的投入,并采用这种方法计量陕西省历 年各层次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上来讲,各层次每个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可由下式来计算: Ci= ×100% 其中C 为第i层次每个学生平均的教育经费,P 为第i层次所占有的教育经费, 为第i层次的学生数 量。但在实际中,由于数据的获得性有很大限制,1978—2006年间上述公式中直接的各项指标几乎不可 得,在这里我们根据有限年份的几个直接数据利用SPSS拟合得到陕西省近30年来各层次每个学生平 一19—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均的教育经费。 17卷4期 对于教育所形成机会成本的问题,为简化起见,假定只有高中及其以上阶段才会产生受教育的机会 成本。对照已有的文献,本文采用陕西省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来计算高中及其以上学生的机会成 本,当然会剔除掉失业率。 其次,为便于处理,本文采用陕西省历年职工工资总额的1.5%来近似计量陕西省历年在职培训的 投入,尽管可能现实中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1.5%的最低比例。 第三,对于卫生保健的计量,理论上来讲,应该采用卫生保健总投入的货币量。但是考虑到历年健康 投资各项数据很难准确估算的事实,本文采用卫生总支出代替卫生保健总投入来对陕西省卫生保健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在这里引用两项指标,一是陕西省历年GDP,二是卫生支出占GDP的 比重(可直接从年鉴得到),两项相乘即得到陕西省卫生总支出。 (2)固定资产投资 的核算。对于 的核算,目前已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 Goldsmith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其计算公式为:Kf=Kt一1(1一 )+ ,其中K为t年的资本 存量, 为折旧率, 为t年的资本投入量。由于陕西省没有过大规模的资产普查,我们所选取的估算方 式必须首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文献中各种计算公式的比较和修正,最终选 取如下方式来估算陕西省历年物质资本存量:£年物质资本存量=(t一1)年固定资本形成净值+(t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t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一折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t年存货增加。其 中历年年存货增加(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均 可直接从统计年鉴获得。至于折旧问题,目前的统计资料没有关于固定资本折旧的详细数据,不同的学 者在其文章中选取的数据也有差异,在这里采用已有文献中比较常用的将折旧率当作5%以做简化处 理。另外,对于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目前从统计年鉴可以获得的最早数据是1992年,当然也 有学者通过各种方式估算出了1978~1994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鉴于官方数据的准确性, 本文用已有统计年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代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现在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于基年K值的确定,在这里,我们采用张军等学者2004年在其《中国 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一文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的陕西省1978年的K值作为基期数 据。[2](P35—43) 3 模型的回归 传统的古典计量方法在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时多采用时问序列的回归分析,比如把产出GDP 作为因变量,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等作为自变量直接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但是,随着计 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日趋完善,经济学家们发现,这种方法在简便的同时,容易引起伪回归。为避免这 种问题的出现,在建立计量模型前必须先进行平稳性检验。[ ](PI40-143,P180-183) 由于篇幅所限,利用Eviews3.1进行的ADF平稳性检验和Johansen协整检验过程省略。但由检验结 果可以看出,序列DLPGGP、DLPK和DLPH均是一阶单整J(1)的;根据协整理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 某种稳定的长期关系。JJ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三个非平稳的变量间存在两个协整 关系,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来估计模型难以确定。为了确保实证结果乃至结论分析的准确性,在这里我 们利用Hendry“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即利用一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逐步回归,剔除明显不显著的 变量,得到简化模型,将简化后的模型写成误差修正模型形式,就得到了包含变量间长期关系的简单模 型。 P 5’一158) Hendry从“一般到特殊”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建模过程如下: 首先建立一个ADL(2,2,2)模型作为一般模型。 DL尸GDP£=Co+C1×DLPGDPt一1+C2×DLPGDP,一2十ao×DLPK£+011×DLPK£一1+ 2× 一20— 王文等:人力资本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DLPKt一2+Yo×DLPHt+y1×DLPHt—I+72×DLPHt一2+ £ 其中, 为误差项。 由于任何一个ADL模型都可以变换为一个误差修正(E(、M)模型,对上式两侧同时减去 DLPGDPt一1,再在右侧同时加减口o×DLPKt一1,口0×DLPKt一2,口I×DLPKt—l,70×DLPHt一1,yo× DLPHt一2,y1×DLPHt一1,整理得到: AtDLPGDPt=(C1—1)×,hDLPGDPt一1+GO×zlfDLPKt+(GO+G1)×A,DLPKt一1+70 X zlfDLPHt +(yo+y1)×zlfDLPHt一1+(C1+C2—1)×(DLPGDPt一2一Ko—Kt×DLPKt一2一K2×DLPHt一2) 其中,K。= ’K1= ,K2= 误差修正项即各变量问长期的关系为: ef=DLPGDPt一2一Ko—K1 X DLPKt一2一K2 X DLPHt一2 (4) 通过对上述ADL进行滞后二阶的最小二乘估计得到一般模型,在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部分变量 对应的t值很小,无显著性,将其剔除继续做回归,通过逐步剔除不显著变量,最终回归结果如表1。 表1模型参数估计情况 变量 系数 标准误差 T统计量 伴随概率 C 0.015 700 0.021 839 1.718 906 0.109 8 DLPGDP(一1) 0.155 459 0.186 960 1.831 509 0.094 6 D【PK 0.467 824 0.231 734 2.018 796 0.055 9 DLPH(一1) 0.106 448 0.098 816 1.077 238 0.293 0 样本决定系数 0.892 164 因变量均值 0.078 037 调整的样本决定系数 0.885 641 因变量标准差 0.038 653 回归标准误差 0.034 666 Akaike信息 —3.745 452 残差平方和 0.026 439 Schwarz信息 —3.551 899 对数似然比 52.690 88 F检验统计量 3.026 879 D.w统计量 1.902 539 回归方程伴随概率 0.051 091 模型结果显示,残差项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从下面拟合曲线图1可以看出,拟合效果比较好。 O.20 O.15 0.1O O.O5 0.O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l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年份 残差…………一实际值………拟合值 图1 模型残差拟合图 整理得到对应的估计方程如下: DlL尸G lP=0.015 7+0.155 459×C PG_DP(一1)+0.467 824×DLPK+0.106 448×DLPH(一1) 将其中系数代入(4)式,得到长期关系为: 一21—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7卷4期 DLPGDPt=0.185 9+0.553 939×DLPKt+0.126 042×DLPHt 对应系数表明:口=0.553 939,y=0.126 042,口=1一口一7:0.320 019 相应地,陕西省经济增长的速度方程为: g=gtfp+0.553 939gk+0.320 O19gt+0.126 042gh 其中gtfp,gk,gl,gh分别为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增长速度、劳动力增长速度和人力资本增长速度。 根据上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影响陕西省经济增长各要素的弹性系数及其贡献份额,具体结果如 表2所示: 表2 1978-2006年各要素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增长率(%) 弹性系数 贡献(%) 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 10.22 10.22 100 生产要素 1.物质资本因素 10.76 0.553 939 5.96 58.317 2.劳动力因素 2.25 0.320 019 0.72 7.045 3.人力资本因素 14.89 0.126 042 1.88 18.364 小计 1 8.56 83.726 全要素生产率(TFP) 1.66 16.243 注.表中增长鞫为年均增长率'以GDP增长率 计算公式为 -1)×10 其他类推o 4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解释 如果把生产要素分解为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四部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 1978—2006年间,陕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要素的投入,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 58.3%,人力资本的贡献份额为18.36%,劳动力要素的贡献份额为7.045%,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 占到了16.2%。对于这样的结果,解释如下: 首先,物质资本投入对陕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一半(58.3%),说明陕西省经济的 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实现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结 论与大多数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基本符合经济学界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一般定性看法。[5](P60~64)而劳 动力数量因素在陕西省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小(7.045%),间接说明了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富余人员 和隐性失业会增加。但是总体上看,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合计贡献份额超过了65%,说明陕西经济增长 依然是建立在高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基础上的高耗能、粗放的增长方式,集约化程度不高。 其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正值,相比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58.3%), 人力资本是较低的(18.36%),也就是说,物质资本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的3倍多,然而,陕 西省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一般近30%,而文化科教的支出占GDP的比重还不到3%,换言 之,10倍的投资才取得了3倍的贡献(还没包括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说明人力资本的边际贡献份额 要大于物质资本。、另外,尽管计量得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较小,但由于该计算结果仅体 现在人力资本作为直接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实际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体现在 其外溢效应,因此,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人力资本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大于计算结果。同时 也应该看到,包含了制度、文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经营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 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16.24%,结合人力资本贡献份额低的情况,表明如果缺乏相协调的机制和政 策等因素,人力资本将会不带来经济增长,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只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 件[6](P193—194) l 1 0 —22— 王文等:人力资本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支持陕西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物质资本,而非人力资本,因 此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仍属于粗放型,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物质资本的高投入、能 源的高消耗乃至环境的污染。在目前全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提高陕西人力资 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众所周知,陕西省是人才大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低的人力资本贡献度 也说明陕西省的人才和技术外流现象十分严重,说明其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运用人才的机制和体制 上存在很大问题。陕西省政府应该学习北京市的有些做法,如北京市属高校每年招生本地生源比例在 增加,一般维持在70%~85%之间,因为每个人都有“恋地”情结,能尽量减少人才外流的现象。 其次,制定并实施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平衡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在物质资本 投资上每年的增幅进一步加大,物质资本只有和人力资本相互补充,才能有效推动生产率的提高,提升 陕西经济发展中所需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术含量。 第三,加强全要素生产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产业结构的配置,有了适合的制度条件,人力资本才能更 大程度地促进陕西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军,等.中国省级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O).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文博,等.技术进步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5) [6]谭永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董瑾)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Shaanxi Province W 『、『G Wen,NIU Zedong,Z 『G Meng (School ofEconomics and Fbmnce, ’an Jiaotong University, ’口 ,Shaan ̄,710061,China) Abstract:Human capital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In this paper,an empiriacl analysis modeI of Shaanxi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set up by means of CD prdouction function, Lucas human capital model and the data of economic growth during 1978 to 2006.The result indiactes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human capital is 18.36%in Shaanxi during 1978 to 2006.which is much lower than the contribution of material 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corresponding perido(58.3%).But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ocntribution rate of human capital to Shaanxi economic growth will greater than the result of practiacI calculation because of its overf1OW effect.and that its contribution will be rsetricted by the production rate of alI factors.Finally it is suggested how to promot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human capital in Shaanxi province. Key words: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econometric model 一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