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裴静蓉
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5期
近年来,随着安阳殷墟、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等众多都城遗址保护典范工程的成功,广大民众亲眼目睹抑或深刻体会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魅力。太原,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也在逐步实现从原有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的转变。这一重要转型,离不开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我们拥有先后被列为国保单位和“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重点保护规划项目的晋阳古城遗址。该遗址作为太原市2500年建城史的实物见证,是太原历史长程中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息所系。那么今天我们如何珍视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地省思。
一、 晋阳古城遗址
保护现状和遇到的问题
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与全国其他城址一样,同样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同样遇到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如城市建设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遗址的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之间的关系、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模式等等。同时,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域条件,在保护中也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城址的诸多现实问题。
1. 古城遗址的保护现状
晋阳古城遗址,是春秋至唐五代一处大型城址。历经年代长久,地域广阔,类型众多,遗存丰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墓葬区遗址。遗址主要核心部分位于现代太原城市西南15公里的晋源区范围内。依特有的地域环境,城池遗址位于古晋水与汾河之间;宗教祭祀遗址位于吕梁山余脉的西山一线,历代依山开凿有天龙山、龙山、西山大佛等石窟佛像,并营建有天龙山圣寿寺、龙山童子寺、开化寺及连理塔、太山龙泉寺等寺观庙宇。众多久负盛名的遗迹或立于山间,或隐于林中,与苍山翠林交相辉映。从营建之始,就已成为太原人礼佛参拜、大兴佛事的圣地。墓葬区遗址主要分布于晋阳城两侧的西山山前坡地和东山山麓的缓坡地带(其中东山山麓的缓坡地带的墓葬发现主要以北齐时期为主)。这一带地区出土了大量的皇亲贵戚、达官显贵和寻常百姓等不同等级的墓葬。其中金胜村春秋晋国赵卿墓及车马坑、王郭村北齐娄睿墓、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和王郭村隋代虞弘墓的出土,轰动学界,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以上三部分内容相互依托、构成了较为完整、全面、系统的晋阳文化遗存。晋阳古城遗址保存如此完整、区域如此集中、内涵如此丰富,在全国大遗址中独具特色。目前,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的难点和重点聚焦在了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范围,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述仅限晋阳古城城池遗址,从下文开始即指晋阳古城遗址。当然,晋阳古城城池遗址只是晋阳古城遗址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对于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三部分遗存需紧密联系,互为映衬,才能保护遗址的完整性。
晋阳古城城池遗址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辖19个自然村范围内,面积20余平方公里。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遗址内还依然保留有晋阳城当年的遗迹。古城营村西残存一段长约590余米的城墙遗迹,经考古证实,这段城墙经历了春秋战国和北朝两个时期的营建,同时还有不同时期的扩建与修补。而且这段城墙是晋阳城的西界,史料记载中唐代的城门楼阁白虎门、西明门、延西门等就应该分布于这一段城墙之间;南城角村的西南城角残高50~150厘米,残
长200厘米。南城角村依城墙走势坐落于西南城角之上;古城营村内有两座夯土建筑基址,现被民居叠压。以晋阳城的城市布局分析,这两处夯土建筑基址很可能就是晋阳城宫殿建筑所在的位置。
晋阳城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火烧水灌毁灭止数百年,这里没有大的建设项目,仅明景泰年间于古城南关旧址之上筑太原县城。从此,城市重心发生了转移,这片曾经辉煌的热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渐渐发展成为处于市郊的村落。目前还没有被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所叠压。这一区域的土地主要以宅基地、蔬菜、苗木、种植大棚为主。就土地现状分析,保护展示的条件优于其他一些处于现代都市叠压之下的城址。
2. 古城遗址保护遇到的问题
晋阳古城遗址本体除受到自然力,如西山风峪沟山洪的严重冲刷和自然界的风化、冰冻、雨水、坍塌、环境污染等的侵蚀和破坏外,主要来自人为因素的破坏和阻碍。近年来,随着太原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晋阳古城大遗址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古城遗址的保护将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矛盾、挑战和更加繁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 晋阳古城遗址保护最基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面临困难重重。
毫无疑问,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最需解决的是考古基础工作。作为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亲历者,深刻体会到了开展考古工作所面临的困难。
首先,晋阳古城遗址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和地下埋藏的复杂,加大了考古工作的难度。根据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分析,晋阳古城城池遗址西高东低,地下埋藏从西向东逐渐加深。到北瓦窑、东城角一线,遗址埋藏深达10米以下,且经过千余年的自然毁损,再加上风峪沟的冲刷,地下埋藏情况非常复杂。在遗址东南部,尤其是东部1~2米处就见水,孔内水不断地向上涌,由三人一组不停地进行钻探,为了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一个孔需要从早晨开工一直打到下午,一旦停息,这一天的工作将前功尽弃,只得一口气打完才可以休息。而且大部分地方,探铲打到5~6米处不是石头层就是厚达2~5米的砂石层,向下钻探更是难上加难。单纯利用传统的洛阳铲已无法完成这样高难度的遗址调查。几年来,我们改进了钻探工具,才得以使调查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其次,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面临大面积土地置换和农舍的拆迁,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古城遗址内现分布主要为农民宅基地、苗木、蔬菜大棚等,而重要建筑遗址就很可能叠压在村镇建筑之下。以目前情况而言,只能进行局部的调查钻探,要想进行大面积的发掘,就面临着大量房舍的拆迁和土地的置换,这是我们考古工作者无法解决的。通过考古调查可知,古城遗址西北部是宫殿建筑、手工业作坊等重要遗址区域。其上坐落有古城营村,占地面积达84.25公顷,近年来在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时常发现重要遗迹现象,但由于遇到的不是农民的房舍,就是苗木、蔬菜大棚等,致使考古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断。因此,要想开展大面积调查发掘就需要由相关部门首先解决土地的置换和部分农舍的拆迁问题。
还有就是经费短缺问题。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每年拨付专款用于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这些经费仅能维持基本的工作运转,远远不能满足进行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要求。由于晋阳古城处于城郊之间,用工和占地补偿等费用较高。其中占地和青苗补偿费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对一些重要的遗迹点开展调查钻探,几乎都在村民的苗木地,或是宅基地,致使刚刚发现一些重要遗迹的线索,因为土地赔偿问题而不得不中断。鉴于每年有限的考古经费,我们有时不得不暂时放弃一些已经选择好的调查点和发掘点。因此,要想大面积揭露古城遗址的真实面目,就以目前的工作进度,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如此种种困难,严重制约了晋阳古城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开展,以致揭露遗址的全貌和整体布局更无从谈起。
(2) 随着现代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古城遗址的破坏更加严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古城遗址周边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且是愈演愈烈。随意在遗址上建设房屋,建筑地基已严重破坏到了遗址埋藏地层。任意破坏城墙等地面遗迹,使得古城遗址遭到日益蚕食。这样,严重破坏了古城遗址的完整性。
城市发展与重心南移,给古城遗址的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南移西进、北展东扩”的城市建设思路,太原市城市重心将南移。而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15公里,城市南移部分紧逼遗址区域。因此,古城遗址的保护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 晋阳古城遗址保护
急需解决的保障措施和机制
1. 做好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为大遗址保护奠定学术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及种种因素所限,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只是零星介入。1998年成立专门机构投入此项工作。几年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山西省文物局授权,考古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探明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城圈;发现了晋阳城肇建之初,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遗迹;通过考古学方法,初步建立了地层序列;公布实施《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编制《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等等;通过几年来的考古工作,我们对晋阳古城城市布局和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考古收获,为晋阳古城遗址的发掘、保护、展示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和依据。
目前,我们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更加步履维艰。为此,2009年选择了遗址西部的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地界的苗木地为主要调查区域。由于该区域地层内砂石冲积层较厚,无法进行钻探,只能采取探沟调查法。在有限的林木空隙地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火烧水灌晋阳城的遗迹,验证了文献中火烧晋阳城的史实;并发现遗迹分布比较密集的作坊遗址。本次调查面积有限,但处处都有重要发现,那么如果晋阳古城遗址能够采取大面积的调查发掘,将会有更多的重要遗迹现象被揭露出来,城市的整体布局将会更加清晰。
同时,还需说明的是晋阳城的水系问题。晋阳城的兴衰成败与晋水、汾水戚戚相关。晋水、汾水为晋阳城的创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隋唐时期的晋阳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西城与东城之间跨汾联堞,建成了北方水上都市。但也正是赖以生存的这两条水系,使晋阳城经历了两次水淹毁灭的灾难,尤其以最后一次宋太平兴国四年火烧水灌的彻底毁灭为甚。如此重要的两大水系,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命运。为此,我们需要与水利部门、地质部门合作,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或更新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晋阳城水系的调查。可能对解析晋阳城的整体面貌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种种迹象表明,晋阳古城遗址确实是遗存丰富、遗迹众多,有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处处轰动学界的发现将会不断呈现,到时,一座尘封于地下1000年的盛唐北都繁盛的景象将被一层层揭开。但是,目前考古工作所了解的信息,仅限于外围结构的布局和内部的零星遗迹,相对于整个城址来说,还远远不够。对于城址内的城门、道路、宫殿、里坊和城址水系等建筑布局、结构、性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来解决。
2. 加强遗址保护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
晋阳之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阳城从创建之初就已具备“南制诸卿,北伐诸戎”的条件和功能。继而经历了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的发展和繁荣时期,最终形成了唐北都的鼎盛局面。对于晋阳古城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辉煌与强盛,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太原人,有的全然不知,有的略知一二。
为此,我们作为文物人,首先要做好遗址保护的宣传人。采取不同形式,如:组织学校、企事业单位对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这样的活动可以涉及政府官员、工人、学生甚至百姓大众;我们可以借助媒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报导,让广大民众了解晋阳古城遗址所涵盖的丰富内容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编写内容丰富的宣传资料和画册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唤起民众遗址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对已颁布实施的《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条例》的宣传,并使之真正成为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的法律武器。
3. 倡导成立以政府为核心的遗址保护机构。
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文物部门做好考古研究就足以解决的,还涉及到水利、城建、规划、土地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各种角色当中,政府是做好大遗址保护的核心力量。政府的力度和决心以及政策保障对大遗址保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晋阳古城遗址考古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政府能够针对晋阳古城考古工作特点,成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协调领导组。诸多大遗址保护的成功范例也告诉我们,只有这样,才能为古城遗址的保护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
4. 编制切实可行的遗址保护规划和相应的遗址保护法规、条例,并使得法规、条例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力。
关于《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我们已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研究所承担。目前,《晋阳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纲要》已完成。就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而言,圈定了城址的范围,发现了多处重要遗迹现象。种种成果,只是晋阳古城遗址的冰山一角,城市的整体布局和面貌还没有完全揭示出来,可能对保护规划而言相对滞后。这样,编制切实可行,又确保遗址得以完整保护的规划对于晋阳遗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遗址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规划,使得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结合起来,做到相得益彰。
关于立法方面,2003年8月5日,太原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了《太原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办法》;并针对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于2007年1月1日起公布实施了《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但由于各相关部门在遗址保护过程中执法权利不明确,执法力度不严格,已经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效应,致使当地百姓根本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在遗址保护范围内仍旧自主乱拆乱盖、随意占地、取土,甚至在遗址西部核心区和城墙遗址上建起了高楼大厦。长此下去,已公布的遗址保护法律、法规和条例就只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三、 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的思路探索
随着太原市城市体系和结构的发展变迁,太原市政府已将城市建设的重心向南发展。“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发掘古城”三城联动战略的实施,主要目的是发掘古城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内涵,实现新城发展和古城保护双赢的新型文化特色名城格局。20平方公里的遗址区,显而易见,既不允许大型建设,更不允许土地开发。这样,严重影响了古城遗址上村民的生计和发展,也给城市建设提出了难题。为此,迫切需要我们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来解决城市建设中聚集在晋阳古城遗址的各类矛盾和问题。
但是,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清晰地了解和掌握遗址的整体面貌、性质、内涵、价值等一系列学术课题,才能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地保护晋阳古城遗址。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思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1. 近期目标,严格控制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破坏性建设项目,竭力推进考古调查与发掘力度。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探明并圈定出一个平面基本呈矩形的城圈。东西长约4780米,南北宽约3750米。20平方公里的遗址区,是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结合文献资料,在确认的城圈范围基础上,包括城墙外围的护城河,向外扩展100余米的距离所形成的,是目前通过考古手段所认知的古城遗址范围。这个范围作为遗址保护的绝对红线区,严格控制遗址保护范围内的破坏性建设,不能再进行任何与古城遗址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并开始着手遗址范围内的人口调控,尤其是位于重点保护区的古城营村和晋源镇,只能减少不能增加。
那么, 在明确了绝对保护范围的控制区域后,重点任务还是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由于晋阳城位于西山冲积带,特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晋阳城的地势为西高东低。城内重要的宫城区建筑位于地势较高的西部。因此,将遗址西部核心区,作为开展大面积考古调查与发掘的重点区域。以近期发现的建筑基址为中心,向四周主要向遗址东部延伸,开展晋阳宫宫殿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目前,此处地界为晋源区园林局苗圃所在地,需要进行土地的利用调整,还不涉及拆迁问题。
因此,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大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力度,力争大面积地揭露出宫殿建筑的布局。
2. 中期目标,以残存西城墙和西城墙以东发掘出土重要遗迹的保护展示为主,局部建设晋阳古城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园区。
首先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将晋阳古城遗址上的侨友化工厂、晋源磷肥厂、晋源炭黑厂等污染企业进行搬迁。
其次以现残存西城城墙以东1000米,南北1000米,1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进行局部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园区的建设。以残存590余米西城墙的保护为突破口和重点,整治和保护城墙本体。再将解剖和发掘的城墙剖面经过科技保护,搭建保护棚展示墙体立面;将已发掘揭露出的大面积宫殿区各类建筑基址、道路、手工业作坊等遗迹采取搭建玻璃钢架结构进行保护展示。同时,在此区域内以种植各种花卉、植被,以绿化、美化,改善周边环境、休闲游乐为目的,增加供游人休憩的配套设施,这一区域主要为古城营村村民耕地和苗木地,需要进行土地征用。局部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园区的建设,使现存城墙和所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得到了及时的保护和展示。同时,使得周边古城营村、晋源镇、罗城村等村民,在闲暇之余有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城遗址上环境的变化和改善。也让政府、民众对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3. 远期目标,建设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
随着考古调查与发掘的深入开展,古城遗址内的宫殿建筑群、里坊、道路、庭院、手工业作坊等城市建筑结构和布局已被大面积的揭示出来。遗址的范围、布局、结构、性质等渐趋明了,为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以现残存西城墙为突破口的局部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园区的建设已深入人心。同时,太原市南部创新城市的发展已成规模。晋阳古城遗址北部的长风文化商务区将建设成为集商务办公、行政中心、文化休闲、国际会展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园林式综合公共活动中心。太原市政府在城市重心向南发展的思路指引下,以雄才大略的胆识和气魄,高瞻远瞩的城市建设理念,投入大
量心血用于古城遗址周边晋祠、西山大佛、太山龙泉寺等多处古迹名胜区及西山生态园区的环境整治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南部创新城城市的发展,与晋阳古城遗址相协调的周边环境风貌区也成规模。
到那时,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势在必行。存在于古城遗址核心区内的古城营村、晋源镇、南城角村等村镇的发展受古城遗址保护的制约,发展极端滞后,与太原市南部创新城市发展极不协调。由此,加剧了古城遗址内村民的城镇化建设需求。在政府的协调下,开始着手古城遗址内核心区土地调控、征地、移民、拆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此项行动已成为必然趋势。
建设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做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继续开展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对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越深入,遗址的整体面貌就越清晰。因此,全面揭示遗址的范围、布局、结构、性质,才能保护和展示遗址的完整性。
近年来考古所证实的晋阳宫、大明宫宫殿建筑群主要集中在西城西部。对古城遗址核心区内的古城营村、晋源镇、南城角村内的部分村民和村民所属的土地采取调控、征地、移民、拆迁等措施。
将遗址内原有的道路进行整合,形成内部的小循环和外部大循环结合的游览观光线路。内部循环线路,是20平方公里遗址内保护展示区之间的线路。外部循环线路,涉及到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公园与西山宗教祭祀区、与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线路。
(2) 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主题。
晋阳城经历了创建、发展、繁荣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晋阳城,在北朝的基础上有所扩建,由跨汾联堞的中城连接西城和东城,三城周长42里,时称北都的晋阳,与东京洛阳、西京长安,并称三大都城。可以想见,城市建筑规模宏伟,气势宏大。当时晋阳城的繁华和气度,可以与都城相媲美。这样的格局,遭受火焚水淹后被废弃,此后数百年,晋阳城故地没有大的建设项目,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的原貌。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我们以反映唐代五代时期的地层结构为主,全面揭示唐五代时期城市的布局、结构、性质和面貌。以唐文化为保护展示主题,使得风貌协调和相关文化展示,与遗迹的保护展示相统一。
(3)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形式。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以绿色植被保护为主格调。通过对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和展示,形成历史人文景观和生态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有效地改善太原市南部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
首先,将考古调查已确定的晋阳古城城垣四至范围。通过在部分区段普植花草树木,结合标志说明,来标识城垣范围,既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晋阳城的宏大规模。同时,也可以作为保护范围加以控制标识。
其次,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重要遗迹保护展示区。以现存城墙、建筑基址和已发掘出土的城门、道路、宫殿、衙署、里坊等重要遗迹的保护展示为主,在不破坏遗址的前提下,通过搭建玻璃钢架等不同形式的建筑和采取各种科技手段来进行保护展示;在遗迹展示的同时,可以建设内容形式多样的专题博物馆,如:出土遗物博物馆等的建设;对于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
现场,采取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办法。可以选择部分区域,使参观者亲临考古现场,亲自动手参与考古工作,以此产生互动效应,深刻感受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神秘感;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南部的明代太原县城,是太原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区全部叠压在古城址之上,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县城的建制特色,也是晋阳城历史的延续。县城内城墙齐整,庙宇寺观林立,民居故宅比比皆是。现存的文庙、东岳庙、关帝庙、玉皇庙、龙天庙、财神庙等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代表性。整治镇内的十字大街,修复部分城墙、城楼、建筑、名人名居、商铺门面等建筑。结合民风、民俗非物质文物遗产的保护,如名店名吃,庙会、节庆等活动。在完整地保护古城、名镇的同时,使之成为晋阳古城遗址西区遗址保护展示区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然,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纷繁复杂,更详细的探索,有待于以后的文章中深入探讨研究。总之,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不仅对传承三晋文脉,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激活太原文化旅游业,改善人居环境,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际,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股热潮,影响和推动着现代化创新城市向绿色、人文、和谐发展。太原市政府也已启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将晋阳古城遗址的保护列入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我们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相信有西安经验、无锡模式等典范的影响。不久的将来,沉寂千年的晋阳古城将会洗尽铅华,向世人展现其妩媚的风姿。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