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于改进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策略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对于改进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策略研究

摘要 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学科,帮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和前趋课程,数学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高中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高中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存在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压力,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是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学困生 策略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的主要特征

1、自学能力差

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根本找不到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懂得如何根据教材中的叙述正确回答有关问题。找不出问题所在,更不会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习相当被动,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知识学得很死,不能迁移,不能举一反三。且易受外界干扰,自制能力很差。

2、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认识模糊不清

一部分学生不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再现学习过的概念、公式、定理,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了解得不透彻。无论是在课前、课后还是在课堂上都不看课本。不知道有关概念、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不会把相关概念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掌握。

1

3、课堂上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懒散

相当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课本习题毫不在意,整节课都是无所事事,或不求甚解。一些学生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懒散,不肯动脑筋。当教师在讲解时,他们总显得漫不经心,只为求得一个答案,不注重方法和技巧;或认为只要能解出来就行,对存在的问题不进行展开式深挖;或只在乎作业是A还是B等,然后就把作业本关上再也不看。学习的依赖性强,缺乏毅力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不愿意动脑、动手,依赖教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就一落千丈,遇到课程上没有讲过的题型便无能为力,无从下手。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在心理上的主要特征

高中生数学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升学压力,父母、教师的期望,以及与同学的社会比较。“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深刻的说明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然后,在这样的功利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扭曲,学生也变得急功近利,不愿下苦功,对学习抱有投机的心理。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学,不知道怎么学。因此,当学生面对考试失败时,绝大部分不能认真分析、正确面对,于是就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

1、自卑型

自卑型的学生主要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这一结果的产生,学生普遍都经历了从紧张、不安到担心、恐惧,最后沮丧、消沉的过程。

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是一次次考试的失败。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年

2

学生来讲,面对过度关注考试成绩的教育现状,这种打击是“致命”的。虽然教师会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开导,但面对家庭的压力,面对同学间的相互比较、竞争,这些学生会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把这一个时期称为心理迷惘期。出现心理迷惘期是十分正常的,关键是在于这一时期的长短。一般来讲,最后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的迷惘期相对较长,导致数学学习的脱节。反复的挫折、失败使这些学生伤痕累累,再也无力挣扎,而后对于数学学习,在沮丧、消沉中选择了放弃。

2、自闭型

自闭型是存在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问题。从外部表现来看与自卑型的学生有着相似之处,都表现为沉默。但是从内部动机来看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这类学生的思维相对封闭,学习缺乏热情和灵性,拘谨保守,思路单一。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这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研究十分贫乏,学习中大都体现为依赖和被动接受,缺乏自学、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但思维封闭、学习被动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我们更应该从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寻找原因。

20世纪,在我国的高师院校里没有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专业的学生学的是宽泛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因此,我们的教师缺少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心理调适的意识和方法。

其次,目前高考的指挥棒仍然使应试教育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题海战、疲劳战,学生的创造力、个性发展被扼杀,久而久之,数学学习就失去了灵动的色彩。

再次,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机制而言,学校、家庭、社会都陷入了单纯的结果知识的评价范式。也就是说,用最后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代替了对总体数

3

学活动的客观认识和评价。这样一种评价机制极大地挫伤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学生体验数学的积极性。

3、自满型

自满型的学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质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不能确立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自满型可以分为“超自满”和“伪自满”两种。

所谓“超自满”是指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在学习过程中主观性过强,不能接受教师、同学合理的建议。“超自满”型的学生发展到最后就是我们所说的“恃才自傲”。

所谓“伪自满”是指学生并没有他们自己所想象的学习能力,这些学生所擅长的是替自己开脱,寻找一些客观原因来解释自己的失败。当偶尔一次成功之后便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或是用一次的成功来全盘肯定自己的学习方法。事实上,“伪自满”型的学生一直是在无意识的逃避现实。

自满型的学生往往会给人一种心理健康、乐观开朗的错觉。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否则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

三、高中数学学困生原因分析

1、学习兴趣缺乏和学习意志薄弱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4

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这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3、学生思维能力差

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通用、精确、简练。而掌握和理解数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往往是学困生的薄弱之处。

4、教师教学方法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因素表现在:

(1)教学方法陈旧,注入式,满堂灌,教师一言堂,学生很难有思考问题的时问和发表见解的机会。

(2)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人为提高教学要求。错误地认为“站得高看得远”,随意补充大纲中不作要求的特殊的技巧性的内容。

5

(3)在教学中盲目地、大量地布置作业,以为多练有益,熟能生巧,而学生为完成作业大量挤占休息、娱乐时间。这种高负担、低效益的教学方法,不仅使数学学困生学习毫无长进,而且增强了厌学情绪。

四、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1、加强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

数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因而在开学时。结合新课内容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是转变学困生、防止学困生产生的重要条件。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学困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3、改进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学科。教学时,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

6

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帮助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让很多高中数学老师为难的并非学生的愚笨,更不是学生基础差,而是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重视解题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努力做到不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养成及时复习巩固学过的重要知识与方法的好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努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当然,这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教师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陈美玲。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3)。

[2]孟成平。谈谈高中数学中怎样转变后进生的教学[J]。考试周刊,2007(10)。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