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教学“惯习”你有吗
这样的教学“惯习”你有吗
作者:周琼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年第10期
摘要:教师群体在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四种共性的教学“惯习”现象:讲透、贪多、诱导、拖堂。这些不良教学“惯习”在新课改背景下,已经成为我们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中阻碍着新课改理念的落实。让我们用“学透”代替“讲透”,用“简明”代替“贪多”,用“独立思考”代替“诱导控制”,坚决杜绝“拖堂”! 关键词:惯习;讲透;贪多;诱导;拖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23-03
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原有教育体制和制度(社会场域)下形成了一些具有共性的教学“惯习”,这些教学“惯习”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生活。教师群体在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四种共性的教学“惯习”现象:讲透、贪多、诱导、拖堂,对教师日常教学形成严峻挑战,严重影响着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生长远的发展,影响着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本文拟就四种不良教学“惯习”行为的分析思考,研究转变教师不良教学“惯习”的策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权利,真正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课改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
那么,何谓“惯习”?“惯习”与“习惯”有何区别?“讲透、贪多、诱导、拖堂”这些不良教学“惯习”有何表现与危害?如何转变这些不良教学“惯习”? 一、“惯习”及不良教学“惯习”行为的分析思考
“惯习”这一概念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分析“社会场域”的过程中发明的,用以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特定行为方式。“惯习”与“习惯”有何区别呢?“习惯”侧重个体性,而“惯习”一般理解为特定群体的共性“习惯”;“习惯”侧重有意识的行为积累和建构,而“惯习”一般理解为长期环境陶冶和影响下的无意识和下意识的行为;“惯习”还具有文化基因的遗传性,好的教学“惯习”需要传承,不良的教学“惯习”一定要摒弃。在我们日常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讲透、贪多、诱导、拖堂”这些不良教学“惯习”。①“讲透”——建立在“讲解”的基础上,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有人讲得很透,有人讲得较透,有人讲不透。但是,是否所有的重难点都需要讲透?教师的“讲透”是否等于学生的“学透”?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是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②“贪多”——指教学内容多,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认为越多越保险,越多越负责。但是,“过多”是否会导致“过杂”、“过乱”,反而干扰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过多”是否会导致面面俱到,反而干扰学生抓住重难点?“过多”是否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反而导致无效低效的教学?“多”真的好吗?③“诱导”——善诱、引导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的诱导总是非常善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轨道上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诱导”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实质是教师对学生思路的全方位控制,教育出来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机械僵化,像工厂流水线打造出来的产品。这样,我们的民族还能创新吗?④“拖堂”就是拖课,是前面三种不良教学“惯习”的必然结果。“拖堂”有三类情况:一是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二是利用时间处理其他事情;三是习惯性的无意拖堂。拖课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实质是非人性化教学和低效无能的教学。
以上四种教学“惯习”你有吗?反观自己的教学,值得我们深思。 二、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讲透”、“贪多”、“诱导”这些不良教学“惯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师大包大揽,不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追根究底,还是老师对学生不放心,不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担心学生该掌握的重点没掌握,该扎实的基础不扎实,该落实的问题没落实,最后影响考试成绩,所以老师经常好心办坏事,吃力不讨好。沈为慧老师曾发表过一篇《苏格拉底死了——我的忏悔》的文章,记述他在备《雅典民主政治》一课时,一道“学习思考”题引起了他的注意,“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寻找相关材料,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讨论雅典民主政治在这一时期暴露了哪些问题?”于是,沈老师打开电脑,百度一下,很快搜索到了许多相关文章。复制、粘贴,删除枝叶、留下主干,语言精炼、格式规范,一个很好的答案诞生了。“突然,感觉自己在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教材只为我一人编写的吗?只让我一人去„寻找‟吗?只让我一人去„弄清‟吗?只让我一人去„讨论‟吗?这份让我得意的答案给了学生,会有什么效果?苏格拉底说:„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可他培养了柏拉图这样的有知之人!我好像是个有知之人,但结果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无知之人!苏格拉底以自己的死捍卫了思想自由,而我却正在扼杀着别人的思想自由!万幸!今天休息,学生回家了,否则,这一节课讲完,不知又有多少小苏格拉底会死去……。”多么发人深省的反思!在教育功利化的当下,为了学生的成绩,为了家长的期望,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为了高考的指标和上线率,在课堂上我们恨不得讲深、讲透、讲多;在休息日,我们牺牲休息时间,编写学生学案、复习提纲、精选习题、整理答案……,做了多少越俎代庖、扼杀别人思想自由的事?让我们快快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还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否则学生只能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应试教育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笔者不十分赞同,因为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成绩好不一定有能力,但有能力的人一定成绩好,所以新课改与考试还是可以找到共通之处的。想让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能力,老师必须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不让孩子自己吃饭,他永远学不会咀嚼;不敢放手,孩子永远学不会走路。暑假在南京师大进行了一个月的培训,有一位乔教授的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讲课的声音轻轻的,却促使我们聚精会神,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侧耳倾听;他非常善于布置作业,让我们“小题大做”(小切口、深分析),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证我们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促使我们独立思考、上网搜寻资料借鉴、结合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成果;他上课讲的不多,但热衷于组织互动论坛,让作业优秀的同学上台展示,让不同的思想观点在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所有同学分享学习成果的盛宴。关于培训结业论文的修改,乔教授轻轻地说:“去寻找问题”。多么言简意赅,而心豁然开朗!上了一个月的课,笔者倒觉得这样的上课形式收获最大——布置作业、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动手动脑、探究创新、学生主体、合作交流等新课改的理念都在课堂上得到落实。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果断抛弃“讲透”、“贪多”、“诱导”的不良“惯习”吗? 四、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笔者是一个有20多年教龄的高中历史教师,开过无数次的公开课,有校级的、区级的、市级的,在听课老师的评课中,耳边多是赞美之词,很少听到尖锐的批评。抑或自己教法具有普遍性,获得大家的共鸣?抑或当面不好直言不讳?抑或感觉开课很辛苦而理解宽容?抑或表面赞美而内心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笔者开了一节区级公开课《罗斯福新政》并录像,当回放录像,想欣赏一下自己上课的光辉形象时,却惊讶地看到一个中年女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还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节课是按新课改的理念来设计的,围绕课标,抓住重难点,问题教学、史料解析、方法指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但是课堂教学却没能真正实现这些理念。看来新课改理念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仍有一定的难度和差距。通过认真反思,发现主要问题不在于没有新理念,而在于准备的内容太多,又想讲透,又想诱导,又怕讲不完,所以课堂提问和学生活动都很仓促,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使那些新理念都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实效。这说明“讲透”、“贪多”、“诱导”这些不良教学“惯习”已经成为我们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阻碍着新课改理念的落实。所以,讲课在“精”而不在“多”,课堂上老师要尽量少讲,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尽量多开口讲。山东杜郎口中学只允许老师一节课讲5~10分钟,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上台展示,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活动的时间,真正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借鉴。 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展示都建立在学生愿意学习,自觉学习的基础之上,对于不愿学习甚至厌学的学生不起作用,所以“态度”十分重要,态度决定高度。约翰·杜威说:“课程内容是最不重要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只有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态度,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愿学”。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眼光要长远:要把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转变为以态度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要着眼于学科知识,更要着眼于学科素养;要引导教学,更要引发学习,引领学习行为;要着眼于学习兴趣,更要着眼于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我们的学生每天听课时间长,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如果老师讲课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不生动有趣、简明扼要、言之有物,那学生上课睡觉就太正常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我们再来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多问几个“有利于”: 我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我的做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吗?我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吗?我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吗?我的做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了吗?让我们彻底摒弃不良的教学“惯习”,让我们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行动中,让我们用“学透”代替“讲透”,用“简明”代替“贪多”,用“独立思考”代替“控制诱导”,坚决杜绝“拖堂”! 参考文献:
[1]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3-45. [2]沈为慧.苏格拉底死了——我的忏悔[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