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兴媒体 扩大报道视野——浅谈报纸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编运作
来源:华佗健康网
・编采纵横・ 新闻知识(2010.10) 借力新兴媒体扩大报道视野 浅谈报纸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编运作 傅明霞 所谓突发事件,指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的事件。 所在,只有到达现场,才有发言权,才有可能发出独 这类事件往往能产生很强的轰动效应,因而被新闻媒 家声音,赢得社会的关注。“独家新闻”是媒体扩大 体高度关注,进行强势报道。但谈到报纸对突发事件 影响力和制胜的法宝,所以但凡有些实力、财力的媒 的报道,无法回避地要考虑资讯传播迅捷的网络、手 体,都会在第一时间派记者赶赴现场。 机等新媒体的冲击。本文就突发事件发生当日报纸如 2、速度。速度是事发当日媒体间比拼的关键一 何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扩大影响,进行粗 环,谁能第一时间传递焦点信息,谁就是新闻战的最 浅的探讨。 大赢家。速度决定成败1 笔者认为,突如其来的事件发生时,把控好几个 3、细节。细节同样决定成败!在突发事件报道 关键要素是报纸抢占新闻大战制高点的必要条件: 中,即使我们赶到了现场、争取了速度,如何落实这 1、现场。尽一切可能直达现场是新闻报道命脉 两个优势,笔者认为是要靠细节。回顾近段时间报 者发放稿酬,本单位的作者自己领取,对外单位的作 发表时已经付过稿酬,不必再另付稿酬,从而无意侵 者大多采取邮局邮寄的形式。 《著作权法》第二十九 犯了作者的财产权和发表权。《著作权法》第三十五 条规定: “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 条对此已有明确规定:“出版改编、翻译、注释、整 电台、电视台等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 理、汇编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当取得改编、翻 不得侵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译、注释、整理、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 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可见获得报酬是《著作权 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 法》赋予作者的合法权利,除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 总之,期刊编辑应牢固树立和强化著作权意识, 外,他人不管以何种形式使用了其作品,都应向作者 认真学习和贯彻《著作权法》,用《著作权法》的有 付酬。况且各个期刊在办刊经费预算中就有向作者支 关规定自觉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编辑行为,在编辑 付稿酬一项支出,向作者及时发放稿酬是对作者劳动 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杜绝各种侵权现象,这既是期刊编 的尊重,也有利于吸引优质稿件,使期刊良性发展。 辑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和工作安全的需要,也是促进期 发表权,即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与众的权利, 刊健康发展和繁荣期刊事业的必然要求。 包括是否发表、何时发表、在何刊物发表、以何种方 参考文献 式发表等,这些都是由作者自己决定的,任何人未经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EB/OL].中国人大网(2010-2—26) http://w npc gov cn/npc/xinwen/lfgz/2O10一O2/26/c0ntent 15448htm 授权或委托不得擅自决定。 但是,由于一些期刊 [2]夏阳,邓争伟高校学报编辑的著作权法意识 [J]成阳师范学院学 编辑的法律意思淡漠,为了扩大自己期刊的影响力, 报.2009(6) [3]时淑敏著作权意识:现代编辑的防火墙[J]中国编辑,2006.(5) 将自己编辑的刊物送交一些电子系统以光盘版、网络 [4]刘霞高校学报编辑与著作权法意识[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版的形式发布,或者将某一栏目、某一专题的作品以 2004.(3) [5]王小兰在期刊编辑工作中树立和强化著作权意识[J].开放潮, 增刊或图书的形式结集出版,这样做,本应征得原作 2008(7) 者的同意,还要向作者支付相应的稿酬,但编辑误认 (作者张雁影:陕西教育学院期刊编辑部编审) 为这些作品是自己编辑的,不必经作者许可,在期刊 ・ 84 ・ 新闻知识(2010.10) 纸对舟曲泥石流灾害、伊春空难、菲律宾劫持人质事 件等突发事件的报道,正是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事 件的特点,增强了感染力,产生出强烈的“新闻视觉 化”效果,带领读者如身临其境。 ・编采纵横・ 达到“借速”效果。笔者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这样 “借速”道理和上面直达现场的“借力”手段类似, 有了手机连线、微博传信、视频直播等等直达现场的 “借力”手段作为基础,挖掘独家信息应该是记者们 驾轻就熟的本领。 接下来是细节。细节描写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具 有不可替代的“生命支点”作用,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细节同样是竞争力所在。绝大多数的突发事件发生 时,大家在最初阶段可掌握的事件信息及其新闻背景 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差距其实就在细节上。能够亲 4、权威。在前面三个要素都不占优势的情况 下,在与新兴媒体的比拼中,纸媒还可以退守最后一 道防线,那就是“权威”。 那么这四个要素在实际的采编过程中应如何操作 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效能呢? 实际上,上面谈到的后三个要素,都是需要建 立在第一个要素“现场”这个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场 有远有近,近的我们可以直达,远的昵?就不能在第 一一临现场的,细节的捕捉能力也是记者们功力的体现, 这不只对突发事件,即使是一般新闻采访,这也是 个好作品的特质之一。仍旧是那些通过中间媒介直 达现场的突发新闻报道,报纸的优势还在于记者可以 相对于电视直播和网络播报的紧张,较为从容地反复 查看电视或者网络视频,甚至锁定画面认真观察,从 时间直达了吗?现代通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远程 直达的可能性。手机连线、微博传信、网络直播等 等,这些电视、网络媒体可以用到的手段同样可以为 报纸所用,甚至数字电视直播都可以成为报纸记者直 达现场的工具。报纸记者完全可以借助这些身处现场 的“眼睛”,将现场情况转述给读者。例如Nl ̄i]发生 于8月23日的菲律宾一解职警察劫持香港游客事件, 最后那段血腥的处置过程通过电视直播已传达给了观 而发现细节。这一点是电视、网络发布的快餐信息所 无法比拟的。而同为报纸媒体,谁的信息比别人更细 致,谁就有可能收获更广泛的传播效果,扩大自身影 响力。 众。虽然很多报纸读者可能正是电视观众之一,但是 事发突然,在电视直播的快速进程中,观众可能来不 及反应怎么了、发生了什么,还有什么内容我们没看 清,这就给纸媒的转述留下了空间。虽然同样通过直 播到达的现场,记者的视角、观察面可能会因职业的 敏感而与普通观众有所不同。同样以此事件举一个 简单的例子,劫匪当时所持枪支是美国产M16自动步 枪,这一点在电视直播时我想大多数观众是不会第一 第四个要素是权威。现场、速度、细节三个要 素,在新兴媒体的迅捷高效之下,是报纸媒体争取和 努力的方向。报纸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权威”。 新媒体突出的是一个“快”字,而借力于新媒体的 传统媒体却可以在“信”字上做文章。例如发生于今 年8月24日晚的伊春空难事件。晚上11点左右新华社 的一条快讯首先披露了这一信息,随后电视新闻开始 电话连线报道,网络上零星的、碎片式的信息不断传 来。当晚该事件发生较晚,在报纸有限的付印时效压 力下,信息量的多少,就成为第二天各地报纸,尤其 时间有所反应的。再有,事发之后的记者转述会相对 冷静、客观,同时对事件过程的串联,也能帮助读者 勾勒一个整体的现场印象,以达到对新闻更深层次的 理解。借助这种方式“直达现场”,还有一个最大的 优势,就是可以不受人力、物力、交通、安保所限, 电视荧屏前、电脑屏幕前,可以根据我们所需尽可能 多地安排记者、编辑同步“直达现场”搜集信息,这 一是同城媒体新闻比拼的决定性因素。但有一条凌晨1 时之前就已在网上传播的重磅信息——“伊春林都机 场不适合夜航”,却极少有报纸在当晚抢发上版。按 照付印时限算,当晚大多数报纸应该有时问抢发这条 信息,但为什么没抢呢。笔者不排除有的报纸未发现 这条信息,但我想更多的应该出于信息安全性的考 量,因为当晚这条信息最初是没有权威出处的。果然 第二天,国家民航总局官员针对网上流传的这~说法 点作为报纸媒体的我们应该更好地应用于突发事件 再说速度。某报总编辑认为新兴媒体的出现彻 的报道。 底颠覆了传统报纸媒体的速度优势,网络新闻的即时 发布,电视的滚动播出使报人每每遇到重大突发新闻 时比任何时候都体味到失落与无助。怎么办?放弃速 有理有据地回应称, “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例 子中,报纸媒体以其严谨的新闻传播自律意识遏制了 误导信息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也使其公信力再一次经 受住了考验。 度吗?他认为,报纸可以通过追求“唯一”来延续速 度优势,那就是挖掘独家信息,以独家来诠释和延伸 报纸的速度。另一条路径是通过电视直播和网络平台 (作者傅明霞:西安晚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 主任编辑) ・8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