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方针表述框架的涵义与价值

来源:华佗健康网
建筑方针表述框架 的涵义与价值 Explic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the Framework of the Architectural Guiding Principle's Expression 【布正伟]Bu Zhengwei 作者单位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100835 摘要 ABsTR^CT 在建筑方针酝酿并确立6O年之际,试图从当今 At the time when state architectural gu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set up and deliberated for 60 years,this paper gives 视界解读建筑方针表述框架及其关切点的涵义与 价值,进而就十四字建筑方针在中国特色建筑创 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与大家共同切磋探讨。 关键词 explicationabouttheconnotationandvalueoftheframework of the principle’s expression and its concerns fr0m today s 收稿日期 2012/09/28 perspective,and tries to change views with reader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the“14 characters“policy for practice at architecturalcreationaroundChinesecharacteristics. 建筑方针 表述框架 中国特色 创作实践 KEYWORDS architectural guiding principle,framework of express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reation practice 建筑方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是 1 952年开始酝酿, 1 955年正式确立的,这一过程在邹德侬先生所著 1建筑方针表述框架把握了建筑本源和建筑伦理的真谛 几千年的建筑发展史洋洋大观,却绕不开一个最简单的事实: 建筑发端于人类自身“安全生存”的需要,在最先做到“保命”之 后,才会想方设法去争取“方便安身”的起码条件——即使到了21 世纪天灾人祸频现的今天,我们的“抗灾” “救灾” “避难”又何 中国现代建筑史 中已有详细记载…。60年过去了,当代中国正在 迅速崛起,建筑语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建筑方针,新一代建 筑师会有一种陌生感,而年岁大一点的,也已成为淡漠的记忆。 和许多同仁一样,我虽然是伴随着建筑方针成长起来的职业建 筑师,但也有过许久的彷徨: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建筑方针是不是 该作一下调整或修改了?这两年多来.自己在设计工作之余。又复 习了建筑美学这门基础功课,回顾了我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在建筑 尝不是如此?!只是随着安身条件的逐渐改善和文化艺术的启蒙, 远古人类才开始利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和方法,对生存环境进行原始 美化,寄托原始情感。 “建筑本源”就是如此——只有在安全生存 和方便生存之后,才谈得上如何去讲求美好生存。不论人类社会发 展到哪一个阶段,这都是我们不可能背离的“生存逻辑”,而建筑 方针表述框架的指向与这个“生存逻辑”的不谋而合,也正是它把 握了“建筑本源”真谛的反映。 “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表述,虽然简单得 万象和建筑乱象两种对比的审视中,重温了十四字建筑方针的精神 实质.体察到了在它朴实无华、耐人寻思、意义非凡中所蕴含的深 刻道理及其价值。 诚然,1950年代提出建筑方针的背景和用意并不复杂,而它 的表述形式和内容,也绝不会想到半个多世纪后建筑发展的势态。 然而,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们会在回归建筑本体的思考中百感交 不能再简单了,但其表述框架的两个特点却意义非凡.不容忽视。 第一个特点是,很精炼地提出了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适用、经 济、美观。中国古代哲理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之说,建筑要素扯多了于事无补,关键是基本要素三位一体, 集,对60年前融炼的建筑方针肃然起敬——用现在的话来说,它确 实是蕴藏着“正能量”而又经受了时间检验的正确方针。 真正能构成社会所需要的大量性建筑实物。 别有兴味的是,被古代著名建筑学家维特鲁 威所忽略。又一直得不到我们青睐的建筑要 素——经济,如今却成了全球化背景下牵动 整个东西方社会敏感神经的“要命因素”。 第二个特点则明确地点出了属于建筑精神属 性的美观。是从属于建筑物质属性的,因而 面,它更加强调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突 出了有效抵御天灾人祸的功能要求;另一方 面,与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环保”概 念,也深入到了“适用”的含义之中.如果 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去解答工程建 设中的各种质疑,如建成后确实有保障的正 常使用(而非中途大拆大改)期限能有多长? 常年使用所带来的各种效益怎样?使用中正 常运转的能源消耗,以及每年用于维护、保 养、管理等总支出,是否可以控制在能够承 受的合理范围之内?JtL ̄F,经济要素内涵的 深化和拓展,还牵动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大 问题,比如说,如何对待建筑物的报废和拆 除?如何进行旧建筑物的改造和利用?如何 应对城市节日性事件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临时 建筑室内外环境出了问题,也就失去了“适 用”的原本意义。 随着“适用”内涵的深化和拓展,我们 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从宏观时空概念上去 很合逻辑地对美观的要求确立了“在可能条 件下”的规定性——这就是说,建筑中的这 个“美观”,不该是为所欲为、生拉硬扯 关注适用的“实效性”与“长效性”问题。 就以全国各地集群式建起来的演艺中心、体 育中心、会展中心 文化中心等大型公共服 “拧巴”出来的,它应该是在诸多可能条件 综合考量下,合乎情理地与物质化生活空间 环境相融合的生成结果。 对建筑伦理颇有研究的哲学家索尔·费希 尔(Saul Fisher)在 如何思考建筑伦理》一文 中说:“基于哲学伦理学家的关注点,建筑需 要被看作是对行动作出的一系列选择。建筑 既是实践,也是产品,而且不管它是什么性质 的实践,都是要被打上类型行为的印记。哲学 务设施来说,虽然不能一概否定它们在提升 城市生活品质中的意义与作用。但我们也确 实看到了由于攀比和“一刀切”,不少地方 性需求等。 由此可见。新历史时期的建筑经济概 念,业已渗入到了“建筑生命”的全过程: 从建筑立项、定案 设计深化,直到实施 监控、运营效益、后续维护与管理。与此同 时,建筑中的经济要素还与低碳、生态、环 费了很大劲才建起来的这些“中心”,却门 庭冷落,有名无实,成了“城市摆设”。缺 少“实效性”和“长效性”的城市公共建 筑,都必然要面临如何经营运作,如何减少 常年维护、保养、管理沉重负担等大难题。 去年,由我国新锐电影导演和法、英、日 保 节能以及资源的最大化与最优化共享等 设计理念,又都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我们 只按照几十年来习以为常的老套路,仅仅由 伦理学家通常把行为分为好的类型和坏的类 型,或者分为产生好结果的类型和产生坏结果 的类型。因此,建筑实践就是在伦理分析启示 下发生的选择行为。” 从建筑伦理这一核心 等国创意及制作团队联合推出的 鸟巢·吸 引》超大型魔幻音乐剧,是专为“鸟巢”量 身打造的,有望驻场表演3年。但“鸟巢” 独有的这种幸运,其他地方恐怕就只有望尘 莫及了。鹤立鸡群的大型公共建筑扎堆建 起来后 极少用甚至不用,最终都与“不适 用”并无两样结果。 建筑总投资、建筑总面积.建筑密度、绿化 系数、容积率等指标去打经济算盘的话,这 就不仅会给建筑工程带来很麻烦的后遗症, 还可能会给城市建设的全局造成难以预计的 损害。 有关建筑“美观”要素内涵深化和拓展 思想去洞察,上面所说的建筑方针表述框架 的特点,其内在意义。就是为了在“对行动作 出选择”时,能够达到“产生好结果的类型” 这一目的——让建筑在可能条件下最大化与 的认识,这将涉及到建筑中美的形态构成和 建筑审美价值取向等问题。 综上所述,建筑三要素——适用、经 最优化地为民众服务.让“真善美”的道德理 想在建筑中得以实现。这里,建筑伦理与建筑 建筑经济要素概念的转变,尚未引起我 们足够的关注。即便是拿以往我们讲的那些 孤立静止的经济技术指标来说,其量化的标 本源是一脉相通的,并在建筑方针的表述框 架中统一起来。 济、美观,它们的内涵确实都出现了相应 的深化和拓展。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新时 期建筑创作的眼界和思路,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要开阔,都要活跃。所谓“当代建筑语境 的巨大变化”。也都离不开对建筑三要素内 涵深化和拓展的分析、认识。然而。无论怎 准系列也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建筑 空间容量”指标。在同类功能和相同建筑面 2建筑三要素内涵深化拓展而表述框架则 无需改变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全球面 临的各种挑战,都对建筑方针指出的建筑三 积条件下,空间容量的不同选择所带来的经 济性后果有着天壤之别。令人担忧的是,在 当今“以建筑暴富为荣”心态的驱使下.全 国由巨大建筑空间所带来的包括能源在内的 样,以上说的这些相应变化,都不能导致建 要素——适用、经济 美观,产生了有目共 睹的深刻影响,这主要反映在它们各自内涵 的深化和拓展层面上。 各种消耗和浪费,大有积重难返而与可持续 发展目标渐行渐远的势头。 筑方针表述框架的调整或修改。这个道理很 简单:建筑发展到今天,也遵循着“万变不 用于建设初始评定的经济技术指标量化 系列,现在早已不能适应对建筑工程的实际 离其宗”的规律——我们从建筑历史认知的 首先,“适用”已不再停留在“平面合 建筑本源未变,从建筑哲学认知的建筑伦理 也未变,因而.建筑方针原有对建筑本源和 理.空间舒适”这个简单的概念上。一方 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了。我们常常 1伦敦奥运会主场馆伦敦碗 建筑伦理的真谛都能恰好把握的表述框架 自然也就没有修改 没有调整的必要了。 讲求等语,可见,美观是最难定位的敏感 要素。”” 。从这里的细微记述中可以领会 到.决策者在如何对待美观要求的表述方 4从建筑美学原理品读“在可能条件下注意 美观”的含义 建筑方针中所说的“美观”是一种通 俗的提法,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指“好 看”.而“好看”又来自建筑的“形式 3十四字建筑方针的关切点是“在可能条件 下注意美观” 建筑方针中“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的表述,起初是与反对建筑设计中铺张浪 费和形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1954年底, 面。态度很谨慎,用心也很良苦。让我们没 有想到的是。不仅在那个一穷二白、经济技 术落后的年代,建筑方针对美观问题的这种 关切理所当然。就是到了已走向繁荣富强的 美”。然而,建筑的形式美并不是孤立出现 的,它是要与人在物质化空间环境中的各种 今天,这种关切也仍然符合当今“新实际” 和“新实践”的需要。 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随着人性的觉 醒和复归。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动,对极端 个性化审美价值观的推崇,以及信息网络 化的强势传播等,都使得我们在国内外的 建筑实践中,看到了这样一点:建筑中的 “美观要素”,往往就是建筑创作产生 负面影响、甚至带来严重损害的“麻烦因 素”,同时,也往往是很容易让建筑评论 脱离常轨、走向混乱、莫哀一是的“麻烦 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既有来自生理的、 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对基本建设资金浪费提出了警 告.并指出: “不少的基本建设工程还没 有规定适当的建设标准.而不少城市、机 关、学校、企业又常常进行一些不急需的 心理的感受,也有来自情感的、精神的感 受。因而,建筑的形式美与建筑物质层面中 的生活美,同时也与建筑精神层面中的艺术 美。都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可见,作为 有专业审美意识的建筑师,就不能把“美 观”简单地理解成只讲“好看”的形式美 了。我们在翻译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时, 把“attractiveness”译成了“美观”,而没 或过于豪华的建筑,任意耗费国家有限的资 金。” _1955年初,人民日报在题为((反对 建筑中的浪费现象》的社论中强调,当前建 筑中的主要错误倾向“就是不重视建筑的经 有选择“吸引”、 “漂亮”,就是为了平 实 易懂,让大家都能明白,而且也好记, 好交流。 济原则”,严肃地批评了以反对“结构主 义”和“继承古典建筑遗产”为借13,搞 复古主义、唯美主义的建筑思想川。显而易 因素”。就建筑创作实践的指导原则而 言,仅仅像维特鲁威那样,只是单纯地列 出“坚固(soundness) 实用(utility)、美 用建筑美学原理来分析和诠释建筑方针 中的“可能条件”,那就不能只停留在“适 用、经济”的认识层面上。从根儿上来讲, 见,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十之八九都与建 筑的美观相牵连 因而,把如何对待美观的 观(attractiveness)”建筑三要素 ,并不 能解开美观要素与其他建筑要素或影响因 素之间实质关系之结。因而,进入后现代 发展时期以来,对照我们在建筑美的创造 要求,看作是建筑方针的关切点切入,这是 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现代建筑史 一书在提到建筑方 寻求和创造建筑美的大前提条件,就是不能 违背建筑艺术表现的特性和建筑艺术表现 手段的规定性,这是因为. “创造物质化 针表述时,有一段作者记录的话很值得我 中所面对的诸多陷井和失误,我们是不是 应该静下心来,去好好掂量掂量建筑方针 所强调的关切点的真正分量,并由此去重 的生活空间环境”是建筑不可改变的本质. 们回味: “从上面的档案资料看出,建筑 方针有一个精炼的过程,其基本要素有:适 用、经济、坚固、安全、美观;惟有对美观 的限定最费周折。有注意 考虑、照顾、 建筑艺术不是美术家搞的“架上艺术”。说 到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徐中先生建筑 美学理论遗产中的相关论点: “建筑中客 观的美(在此是指建筑中的生活美——作者 新认识它对于建筑创作实践的现实指导意 义呢? 092建 ffj 2013/O ▲_l—l 矗I嚣-i| 舶 区■▲侑 冲 摩天大楼对应经济基础为第三产业以美国为参照坐 标,可见中国内地摩天大楼数量已成泡沫化 瓤寤 70 533 6 4 2 0 ■I■■L燃 眠 年预计1318座,比2012年增长280% 基■■●打 ■ ■ __ 。 亿 座 。。 规划 年份 2 4 6 8 ●臣- ■■■罐 2012中国(内地)摩天大楼 投资总额估值17062亿 .|_IⅡ 在建:5126亿 向 天 空 的 10 匝 。规划:1193,6 釜 .I一   2至2022年中国内地摩天大楼数量全球第一 亿 ■—__-■一中国—一美国  。 纽约胜家大厦、 曼哈顿银行大厦、 大都会人寿大厦 克莱斯勒大厦、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香港环球贸易广场、 (1907年经济危机)帝国大厦(大萧条) 世贸中心 迪拜啥利法塔(当前金融危机 卜_ 3中国内地摩天大楼数量已呈泡沫化分析 4世界GDP变化与摩天大楼关系分析(资料来源卢埃林咨询 注)的创造,在于实用地、经济地、合目的 地运用建筑材料、建筑构件.组合起能满足 人们物质生活上要求的空间。而建筑艺术的 美是利用这个建筑空间组合来作为艺术表现 5“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为诠释和思辩 提供了广阔空间 既然建筑方针中“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 观”的表述,是针对1950年代初期国家建 是揭开“建筑外衣”去看作品真实面目的一 条思路。就拿“大腕”建筑师来说,尽管他 们对“美观”花样的“把玩”已到了轻车熟 路的地步,但要想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技能方 的主要手段(或者说媒介),把艺术意图形象 地表现出来,两种美也就在这里结合起来, 统一起来。” “不要歪曲而是要利用建筑空 间组合来做建筑艺术表现……说利用,就是 设中违背经济原则和适用原则而提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又不直接表述为“适用 经 济,在这两个条件下注意美观”呢?显然, 面都能拿出货真价实的东西来,那也得要认 真地作一番自我审视:作品中所凸显的“美 观”的诱惑力来自哪里?是在什么条件下取 得的?吸引眼球的亮点与解决设计中的难点 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设计创意 的实际价值——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 社会效益究竟如何?如此等等。尽管外在形 式是鉴赏建筑作品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的媒 介,但如果“吸引眼球”的做法和结果。在 “在可能条件下”并不只是指适用和经济, 而是概括了涉及到建筑美观所要考量的方方 面面。这样恰到好处的科学概括,就使得这 要在这些特性和规律的作用下,在它们的可 伯。 能条件下,能动地加以这样或那样组合, D G 化 综合建筑的各个方面,使它达到完美的境 堂 % 表述变成了永远的“进行时态”——让我 fling对不断发展的各种“可能条件”作合平 时宜的进一步诠释,后面还要专门讲到的 “跟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便能很好 地。”因而, “企图突破手段的局限性来作 艺术表现,只有歪曲手段,同时也歪曲了艺 术。” 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上本末倒置或生拉 硬扯,那就免不了会让人去作出这样的判 断:像这样在建筑表演的大舞台上只图“混 个脸儿”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有违建筑伦 理道德的极不光彩的行为!以上分析也说 明了,在诠释与思辩的空间扩展中,我们对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考量与研判, 实际上已进入到了一个相当活跃而又多变的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全民都在网上谈 地证明这一点。 论建筑的美观问题。从2010年起,畅言网 年年都在进行的“丑陋建筑”网络评选 , 受到了国内外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评选 的宗旨、标准对照网络评选的结果来看。广 大网民的审美心态和审美眼光都有一种健康 向上的共同之处:大家对“肆意玩弄建筑”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带有鲜明的 “提示”性质和“警示”意味,这样,也 激发着我们能进一步去拓展专业性思辩空 间,trL, ̄rl:如何去分析研究对美观表现意图 起制约作用的各种条件或影响因素,如何去 悉心思考美观所要传递的审美信息和它赖以 表现的形式,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去注意在 的行为,都选择了反感、厌倦,甚至憎恶的 态度。几年来, “丑陋建筑”网络评选的社 会实践也证明了,无视建筑方针所表达的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也即“美观 应受到相关条件制约”的这种真切期待,就 会使我们在建筑美的创造中,忘乎所以,放 新时期,因而无形之中,职业对我们的审美 水准和创作技能的更高要求,都是从来没有 过的。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作为建筑方 针导向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什么能为我们的 诠释和思辩提供这样广阔的空间呢?其根本 原因就在于,这一表述没有渗入任何政治因 建筑表现中,美观是怎样与其他设计要素 或设计条件发生关联,并转化生成为视觉 艺术形式的?这些专业性的思辩和分析, 既鲜活,又务实,也正是我们鉴赏建筑作 品时“看门道”与“看热闹”的本质区别 所在。 任自流。从而背离建筑本源和建筑伦理的基 本精神,深深陷入“违真弃善,以丑为美” 的泥潭…… 其实,建筑方针表述中的关切点—— “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也可以看作 素,也没有扯上任何风格流派。它所强调 的,只是美观与外在条件之问的应有关系, 5/6北京和平宾馆 7广州友谊剧院 8北京电报大楼 9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 10乌鲁术齐新疆人民会堂 11深圳体育馆 12福建武夷山庄 13上海方塔园 5 6 7 8 它所看重的,却是美观在各种条件制约下, 由实际操作得来的实际结果。由此可见, 建筑方针所关切的“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 观”,是可以让我们在多元化走向的创作实 践中,保持良好心态,去做到宽容互勉、人 尽其才 百花齐放的。 快从8万座位灵活瘦身 变成为一座中型社 区体育场,以适应举办足球、橄榄球、板球 个十分突出的例子。((2012摩天城市报 显示:中国内地现有摩天大楼470 告 或音乐会的需要。主创建筑师菲利普·詹森 说: “你无法做出比这种形式更轻的屋顶. 座,在建332座.还有516座完成了土地拍 卖 设计招标或已奠基。未来1O年内。即 到了2022年时,国内超过152m高的摩天大 楼总数预计达1318座,届时将是美国563座 的2.3倍,远远领先于全球。对此,我们虽 然不能简单地全然否定,但一些“冷言冷 语”也并非是空穴来风。中国上千万人13的 :超大城市也就那么十几个,是不是所有大 中城市都要建几十座、上百座耗费巨大资 源,且又华而不实,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 驰的摩天大楼呢?!有人惊叹:10年后, 只使用如此少的材料,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 贡献。” ‘伦敦碗”设计所显示的独创性和 前瞻性,让我们意识到,在国际性节日事件 6在新时期十四字建筑方针当随可持续发 展战略目标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警钟长鸣,可 持续发展战略业已成为国际建筑界的共识。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环保、低碳、 的建筑表现中。 “视觉j中击”和“永久性标 志”,并不就是一个城市赢得世人崇敬的唯 选择,当然,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确实令世界印象深 刻,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那主要是表现在 拉动GDP和建筑式样的“百花齐放”方面,就 跟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言.我们还是该排 节能”等,都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而提出的策略和理念。这不仅对建筑方针中 的“适用、经济 要求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 我们等于要养2.3个美国!有资料分析,“摩 天大楼对应经济基础为第三产业,以美国为参 照坐标,可见中国内地摩天大楼数量已呈泡沫 化。’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劳伦斯魔咒”说 法。更让人把“摩天高烧”和“经济衰退”联系 在一起了(图2~4)。 这个话题似乎扯得远了一点儿,但无论 如何,都还是与我.frith何去看待建筑和城市 中美的创造不无关系。汶川I、玉树的大地震 在一些建设场面并不热闹的发达国家之下。放 开胆子烧大钱,敞开资源拼形象。这种奢侈、 影响,而且对建筑方针中的关切点——“在 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特别是对“美观”这一建筑要素究竟 该如何去权衡、拿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201 2年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伦敦碗”的建 造(图1),便首次打破了“永久性标志”的 设计模式:它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 腐朽的乱象.不仅仅存在于经济繁荣的超大城 市,而且全国都有“你追我赶”之势。和现在 相比,以前搞“楼 堂、馆、所”的铺张浪费 还只是“小菜一碟”。现在不论是大中小城 市。稍有一点“面子”的建筑,就要讲气派、 讲标志性、讲永不落后。在社会风气负面给力 的推动下,我们还往往把这些“死撑门面”的 做法,扩展到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领域中去 7· 提条件下,按照奥运会结束后可将上部钢结 构组合构件拆卸,再加以利用的原则来进行 设计的,下面的钢混结构部分,也作了便于 场地改造的对应考虑。这样,赛后就可以很 曾令人无比震惊和悲哀,那么,面对当今建 设中“人为祸害”造成的或即将带来的永久 性严重后果,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样感受到 全国方兴未艾的超高层建筑热,就是 震惊之痛和悲哀之苦呢?! 哪蛳7'ttl 2013/01 。 y 10 12 13 7建筑方针的精神实质是创造中国特色建 筑的奠基石 “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 观”的建筑方针已载入史册,它曾产生过 十分广泛 积极的影响 劳苦功高的建筑界 筑是有灵魂的,有灵魂的建筑才是令人尊敬 至爱的! 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筑历史上,曾提出 过各式各样的建筑口号或建筑观点,如: “社会主义内容 民族形式” “社会主义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方盒子是结构主 回到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乃至 资源效益 的切实掌控中去。在做出这些根 植于本土气候和土壤的坚韧努力之后,真正 属于中国的建筑艺术之花必将灿烂盛开,而 我们所强烈呼吁的“平民建筑”、 “公民建 筑”和“普世价值的建筑”,就一定会像雨 后春笋一样,涌现在中华大地上。到那时, 在这个广泛普及了非假大空、非虚荣腐败的 中国特色建筑的全新平台上,要展示出与世 前辈们,就是在这个建筑方针的感召和鼓舞 下。开始了在一穷二白的中华大地上建造共 和国大厦的伟大工程。 义”、“结构主义即资本主义”等,结果都 出了偏差和错误。十四字建筑方针是个例 外,它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拨乱反正,返 璞归真,既没有政治干预,又超越风格流 派,合理倡导建筑价值观的好方针,是一 几十年来.尽管探索的路途极不平坦, 但正是由于建筑方针的正确指引,特别是 它所起到的警示作用和鞭策作用,才使我 们能在艰难曲折中,排除各种干扰,创作了 界高端级杰作媲美的中国建筑精品,自然就 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到了这个份儿上,即使 笔极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产。时至今日, 我们都还想不出一个更加凝炼,更为科 学,而且又更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 便于 有再多不期而至的耀眼光环落在我们头上, 那也该是“名至实归”了吧——难道不是 吗? 为数不少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优秀建筑作品, 诸如:从建国初被批判为“结构主义”的北 京和平宾馆(1953年建成.图5 6),到1960 年代同样以简约、大方。并融入传统园林文 化而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广州友谊剧院(1965 普及的文字表述来代替它。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是我们的 期盼,也是世界的期盼。但如何才能去实现 参Ⅲ 嘲年建成.图7);从北京长安街矗立至今仍具 清新感的电报大楼(1 958年建成.图8) 到广 州作为对外窗口气质不凡的中国出口商品 交易会展览馆(1974年建成.图9);从西部名 这个期盼?答案可能是智者见智,仁者见 仁。不过,有一点想必是“英雄所见略同” 吧——那就是不管我们怎么去倒腾“舶来 品”,怎么去在“建筑躯壳”上作表面文 章,都是产生不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的。 怎么办呢?确实没有捷径可走,只得真心实 意地从“夯实基础”做起。 都乌鲁木齐富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新疆人民 会堂(1985年建成。图10),到改革开放后新 兴城市深圳初露现代建筑风采的深圳体育 馆(1985年建成.图1 1);从大自然景色衬托下 十四字建筑方针的精神实质是:回归建 筑本体,求真务实设计,造福子孙万代。在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建筑创 更以和谐之美令人心旷神怡的福建武夷山庄 (1983年建成.图12),到繁华大都市另辟天地、 巧赋诗情画意的上海方塔园(1979开始规划, 作道路.就要在传承和宏扬建筑方针精神的 丰富实践中,回到对建筑本源、设计规律的 深入领会中去.回到对中国自然生态、人文 历史、社会发展诸多条件的悉心体验中去, 1986年建成.图13)等。细细品味这些没有张 扬、远离造作 尊重环境、关爱人性的建筑实 例,我们都能在触动和反省中有所顿悟:好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