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朱熹礼、理关系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9卷第5期 2014年lO月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 V0l_29 No.5 0ct.2014 朱熹礼、理关系研究 姜波 刘艳 231131;2.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安徽合肥摘要:朱熹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的礼学思想也十分丰富。从天理之角度看,朱熹认为“礼者,理 也”,但同时也指出二者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等同。朱熹的“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不 仅为礼找到了形上依据,而且又体现了礼的经世价值,是对礼、理二者之间关系精当完备的解释。从性理的 角度来看,以“礼”作为人的本性,得益于四端之情“因情见性”的作用,可以找到一定依据。从修养工夫 论的角度看,朱熹认为一方面在践礼过程中要以“敬”为本,另一方面心中的敬畏之意也要通过“礼之节文” 恰当地表现出来,二者相互交养,才能圆融渐进。 关键词:朱熹;礼;理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735(2014)05—13074—05 自古以来,礼就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 朱熹礼学思想研究的问题域。 一念之一,孔子有“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 为仁”等等。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思想, 、 “礼即理也” 创建了深厚的礼学体系,是先秦儒家礼学的集大 成者,对后世礼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南 关于礼理之间的关系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一直 探讨的问题,最早见之于《礼记》,在《礼记・乐 记》中明确提出了:“礼者,理也。”虽然这里的 “理”并不是二程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但 是把这句话还原到当时的语境之中不难看出,此 宋,朱熹是儒家思想承前启后者,其本人对礼学 亦是十分重视。他早年曾作《家礼》,二十六岁 在同安任上便定释奠礼,申请严婚礼。四十五岁 编《古今家祭礼》,五十一岁申乞颁降礼书,其 处之“礼”指的是繁琐复杂的礼仪规章制度,即 “礼之文”;而其“理”即是这礼仪制度背后的 实质性内容,即“礼之本”。如果仅言“礼之文”, 晚年还亲自撰写了《仪礼经传通解》的前二十五 卷。可以说,朱熹一生都非常关心并且从事着礼 制事业。也许是受到清儒的影响,学术界对朱子 则必然流于空虚, “无忠信之实,其于礼不为虚 伪乎。”(《礼记集解》卷四十九)至北宋,二 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集中在理、气、心、性等方 面。这当然是朱子学理论本身的侧重点所致,但 程把“理”提高到了天理的高度,作为其哲学体 系的最高范畴,在他那里“理”成为了天地自然 万物之根源,是绝对的本体所在,同时也为“礼” 之层次的提升找寻了一条理路。但是程颐“礼者 我们以为,仅仅从这些方面去理解和研究朱熹思 想,难免不能涉及到诸如礼学方面的问题。故而, 本文试图从朱熹论礼、理关系的视角进一步拓展 收稿日期:20l4-o 22 作者简介:姜波(1986一),男,安徽和县人,助教。 总第165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理也”的思想表达不够精确,这为程门后学用理 来“易”礼创造了契机,谢上蔡就是其中之一。“循 理而天,自然合礼”即是把“礼”和“理”划上 了等号。至明代,王阳明也提出了礼和理“只是 一物”, “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 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 (《王阳明全集》卷一)显然,这里就把“礼” 和“理”看成是没有区别的概念。不仅如此,王 阳明还进一步把“礼”纳入到了其“天道性命” 的哲学体系之中,把“礼”提升到了与“天理” 等同的高度,并且把其放到了与理、性、命、仁 等一体无间的层面之上。“礼也者,理也;礼也者, 性也;礼也者,命也。……故仁也者,礼之体也; 义也者,礼之宜也;知也者,礼之通也。”(《王 阳明全集》卷七)至清代中叶,以凌廷堪、阮元、 焦循为代表的学者发起了礼学复兴运动,提出了 “以礼代理”的口号,试图纠正王学及其末流在 礼理二者关系问题上存在的错误。 然而,朱熹对于礼理二者关系的思想,表现 出不同于以上的态度。朱熹在很多时候提出过“礼 者,理也”,即“礼即天之理也,非礼则己之私也。” (《论语或问》卷十二)“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论语集注》卷六)等等。但是朱熹并没有把“礼” 与“理”划上等号,在他看来,虽然可以言“礼者, 理也”,但是二者在内涵上有很大的差异。他指 出,光说理太过于玄妙、空虚,并不如说礼来得 实在、扎实,即“问:‘所以唤做礼而不谓之理者, 莫是礼便是实了,有准则,有著实处?’日:‘只 说理,却空去了。这个礼便是那天理节文,教人 有准则处。’”(《朱子语类》卷四十一)如果 把礼和理二者等同,把“礼”说成“理”,这样 会把“礼”说空了;而把“礼”说成是“理”的 品节文章,则会教人有循礼践礼的准则,这样一 来礼理关系就变得有“本”有“文”了。关于程 门后学“以理易礼”的说法,朱熹也给出了批评, “谢氏以礼为摄心之规矩,善矣。然必以理易礼, 而又有自然合礼之说焉,亦未免失之过高,而无 可持循之实。”(《论语或问》)在这里,朱熹 批评了谢上蔡把“礼”同“天理”相等同的思想, 认为这样做就不能有一个具体实在之礼仪来规范 人们的生活,未免“失之过高”。朱熹的一生致 力于对古礼的研究,编定了《仪礼经传通解》《朱 子家礼》等具有可操作性的礼仪著作,充分地说 明朱熹努力践行于礼之“准则”,而不像王阳明 那样仅仅从广义上来阐发礼,不对具体日用之礼 仪加以研究,这样难免会流于空疏。 二、“礼者,天理之节文” 在朱熹那里,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理”是“未 有行迹可言”(《朱熹集》卷六十)的,所以在 “;fL ̄lJ理也”的背后要作“礼文”,使得“天理” 落人人间,被人们能看得到、用得着,这也是朱 熹力图恢复并修改儒家之礼的原因所在,即“今 复礼,便是天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 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 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朱 熹这里所说的“节文”就是“礼之文”“文章度数”, 其主要作用就是教人能够依照这些礼仪规范来行 为处事,毕竟“无形无影”之“理”让人无法直 接依循。但是这里的“天理”并不是不存在了、 消失了,而是隐藏于礼文的“后面”,是“制而 为礼”的凭据,正如张寿安所说的,“礼学是实学, 不可抽象空谈。礼学研究一定得循制度、仪文进 行。”[81(1 这种说法正合朱熹之意。 然而,“礼”为何能成为“天理”之节文,二 者之间存在何种逻辑关联呢?在朱熹那里作为本 体之“理”是“礼”的形上依据,其本身就具有“寂 然不动”“无计度”“无造作”等特点,它无法和 形而下之万物直接发生关系,而需要借助“气” 作为中介才能实现此种沟通。“气”作为介质,发 育流行,使“礼”能够从“天理”之中流出,这即是 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不仅如此,朱熹认为世 间的万事万物和“理”之间都是“分殊”和“理一” 的关系。“盖为道理出来处,只是一源。散见事物, 却是一个物事做出底。一草一木,与他夏葛冬裘, 渴饮饥食,君臣父子,礼乐器数,都是天理流行, 活泼泼地。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朱子 语类》卷四十一)由此可知, “理”是“礼”的 姜波等:朱熹礼、理关系研究 2014年第5期 终极根据,是礼在形上层面的保障,这为礼的存 性的说法,认为“礼”是天命赋予人的五常之一, 在找到了合理性,而礼本身也具有了无法抗拒的 特性。 即“性只是仁义礼智”(《朱子语类》卷四),“仁 义礼智,性也”(《孟子集注》卷三)等等。 那么,在朱熹那里“礼为性”何以可能,或 己也说“性不可言”,但是为了理清性、礼之间 然而,作为中间环节的“礼”在找到了形上 认为“礼”也是“人事之仪则。”朱熹的弟子陈 依据的同时,也要为人事提供某种规范,即朱熹 者说朱熹是如何阐释这一命题的呢?虽然朱熹自 淳认为, “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 也。天理在中而著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 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北溪字义》上) 陈淳这里用“体”“用”二者来说明“天理”和“人 事”之间的关系,即表明他认为“天理”是“人事” 的根本,而“节文”则是“仪则”的依据,所以 “礼”在得到“天理”之依据的同时也要散落到 人事之中,用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规范。如此, 礼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圆润完备了,“文而后仪, 节而后则,必有天理之节文,而后有人事之仪则。 言须尽此二者,意乃圆备。”(《北溪字义》上) 故而,朱熹的“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是对礼理二者之间关系十分精当完备的解释,其 一方面为礼找到了形上依据,另一方面又注重了 礼的经世价值。 三、“礼为性” 一般地说,礼是圣人制定的用以约束人言行 的外在伦理道德规范,对于这样一种规范,朱熹 为其找到了完备的形上学依据,l9 这样它就具 备了合理性和不可抗拒性。然而,礼也具有一定 的内在性,是人固有的本性,这即是从“性理” 而非“天理”的角度来看待和诠释的礼。最早对 这一思想有较为全面阐释的是孟子,即所谓“仁 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 子上》)孟子把仁、义、礼、智四者皆看作是人 本来所固有的德性,并非由外在的规范强加于我。 孟子的心性论思想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直 至到了宋代才逐渐凸显了出来,宋儒十分重视孟 子的思想,并且宋代的“四书学”也取代了汉唐 以来的“五经之学”而逐渐成为显学,由此,孟 子被提高到了仅次于孔子的地位。朱熹继承了孟 子的观点,并且也赞同“礼”是人固有的内在德 的问题,又不得不言。在朱熹性理之学的框架中, “性”是天所赋予的,即“命,犹令也,性即理 也。”(《中庸章句》)“天命之谓性。”(《朱 子语类》卷九十四)简而言之,朱熹认为天赋予 了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许多道理,此道理在人 身上,即称之为“性”。易言之,“性”就是“天 理”,只是为了区别言之则在天日“命”,而在 人日“性”,故而人之本性和天理二者是异名而 同谓的。“问: 陛固是理。然性之得名,是就 人生禀得言之否?’日:‘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这个理在天地间时,只是善,无有不善者。生物 得来,方始名日 陛’。只是这理,在天则日‘命’, 在人则日 陛’。”(《朱子语类》卷五)如此, 朱熹把“性”和“天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 且认为人之本性纯善而无恶。但是,朱熹认为“性” 是不可见、无形影的,那么又如何能够体察到人 内心所具有的性,即仁、义、礼、智四德呢?我 们知道,天理可以借助“气”这个介质逐渐散落 至人间,因为“气”是形而下的、可得可见的, 所以才能由“气”到“物”。关于陛,即仁、义、 礼、智四德如何让人体会得到,朱熹又引人了一 个概念,即是“情”。“仁义礼智,性也。性无 形影可以摸索,只是有这理耳。惟情乃可得而见, 恻隐、羞恶、辞逊、是非是也。故孟子言性日: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朱子语类》卷六) 由上可知,朱熹认为“性”虽不可见、不可摸索, 但是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四端属于情的范 畴,是人发出的情感,当然可得而见,而这四端 之情背后的根本道理,即为“性”。【loM5 另一方面, 礼实质上也就是去探寻人所发生的四端之情的原 因和道理,即从形迹之事去推演无形无影之“性 理”。如此,从朱熹哲学体系的内部来看,以“礼” 作为人的本性,是可以找到一定依据的,这主要 总第165期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得益于四端之情“因情见性”的作用。 “礼为性”的说法到这里似乎已经圆备了, 但是关于“情”,我们知道,其不仅有纯善的四 端之情,而且还存在不一定纯善的“七情”,朱 工夫论体系之中,“敬”也十分重要,被誉为是“圣 门第一要义”,且“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朱子语类》卷十二) “持敬”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如何在实际 熹本人也认为“情”是善恶相混的概念,所以“因 情见性”的说法就不能够成立,因为我们浑然不 可以将贪欲作为人的本性,故而在朱熹那里,从 的生活之中予以把握?朱熹认为,“持敬”有以下 两个层次的解释。首先,“持敬”是一种整齐严肃 的容貌。“不用解说,只整齐严肃便是。”(《朱 “义理”即理论的层面而言, “礼为性”并不圆 润贯通。但是朱熹并没有就此止住,在理论层面 无法解决的问题,他试图从实践的层面加以弥补, 他说:“只是穷理、格物,性自在其中,不须求, 故圣人罕言性。”(《朱予语类》卷五)意即, 从格物、穷理的实践层面去除人欲之私利,纠正 人的气质之偏颇,则仁、义、礼、智之性自然具 足,因为人是实有此心中四德之性的,“性虽虚, 都是实理。……这个要人自体察始得。”(《朱 子语类》卷五)如此一来,从“义理”和“实践” 两个层面,朱熹的“礼为性”之说就较为完满了, 或者说其具有了变得较为完备的可能性,因为这 更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接下来的修养功夫水平。 四、“践礼”与“持敬” 以上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朱熹礼理关系作了概 括性的梳理,并且从几对关系人手对其礼论思想 进行了剖析,总体看来都是从义理层面的解读。 但是,礼自古以来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 关的,即使不懂得这些礼论,也可以对礼进行把 握和实践,故《说文解字》日:“礼者,履也” 即是说制礼的目的是要践礼,在日常的生活中去 实践、遵循礼的规范条文。所以,在了解礼的形 上思想以及仪节规范之后,接下来最为重要的是 如何去践行礼,在践礼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些 什么,这就是修养工夫论方面的问题。 1.持敬功夫 《礼记・曲礼》中一开始就指出践礼的重要 方面,即“勿不敬”,虽然言语不多,但足以看 出问题的关键,即践礼的过程中要保持“敬”的 状态。朱熹也把“勿不敬”三字作为《礼记》全 书的纲领性语言。不仅如此,在朱熹的整个修养 子语类》卷十二)简单地讲就是在衣着上要整 洁不乱、在思想上保持严肃,即是朱熹所说的 “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等,他认 为要在这些方面着力,并且贯穿于日常语默动静 之间,就自然能心中生“敬”意,心生“敬”意之 后,便反过来约束自己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时刻 保持“敬”的状态,即“持敬”。“敬”字在朱熹那 里的又一层意思和“畏”相类似,“然敬有甚物? 只如‘畏’字相似。”(《朱子语类》卷十二)然而, 这里的“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畏惧、 害怕的含义,而是特指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应有 的“出门如见大宾”的态度,要保持一颗“敬畏” 之心方能祛除心中的偏见,进而在日常生活之 中时时存养,才有可能成圣成贤。 2.“践礼”和“持敬”相交养 “持敬”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之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是“圣门第一要义”,所以说在践礼 的过程中,持敬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行为状 态,朱熹更直接地说“为礼以敬为本。”把持敬 看作是实践礼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盖宽也、敬也、 哀也,所谓本也。其本既亡,则虽有条教法令之 施,威仪进退之节,擗踊哭泣之数,皆无足观者。” (《朱子语类》)朱熹认为一些外在的行为规约, 即前面所说的“礼之文”“礼之末”正如这里的“条 教法令”,如果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保持“敬” 的根本状态,那么就不能说是真正的践行了礼。 如上,从义理的层面来看,“礼之文”和“礼之本” 的关系是礼和理、礼和性关系的体现;从实践层 面来说,“礼之文”和“礼之本”的关系则是礼之 仪节度数同“持敬”之间关系的表彰。同是一个 礼之宜节度数,在形上和形下层面表现出不同的 意蕴,这是礼何以能够贯通天人的本质所在。 姜波等:朱熹礼、理关系研究 2014年第5期 由上可知,“持敬”是践礼的根本所在,那么 是否可以说,在践礼的过程中,只要一味地保挣‘整 齐严肃”“敬畏”的状态就可以了呢?也就是说 没有必要做外在的礼仪规约了。回答当然是否定 综上所述,践礼和持敬之间是相互统一的两 个方面,一者在践礼、行礼的过程中要以“敬” 为本;另一者,心中的敬畏之意也要通过礼之节 文恰当地表现出来。所以说,在朱熹那里,真正  的。在朱熹看来,仅仅凭借“持敬”之心是远远 地实现践行礼仪,就必须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不够的, “礼之文”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指 相互交养才能圆融渐进。导人们如何具体地待人接物,如何才能合乎规矩, 恰到好处。 “敬”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层级之分, 不同的人物都是有别的。孔子也曾说过“恭而无 参考文献: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而“礼”却是有差等的,对待不同的事情、接待 【I【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礼则劳。”(《论语・泰伯》)这里的“恭”和“敬” 礼节,也是徒劳。朱熹甚至认为“无礼则无节文, 节文的恭敬,不仅会徒劳,有时可能会起到反作 用。那么,为什么要在践礼的过程中要有“礼之文” 呢,或者说要“持敬”和“节文”相统一呢?朱 4]吕祖谦,朱熹.近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是一个意思,即是说一味地恭敬、小心,而不讲 [【5】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陈淳.北溪字义【6】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故有四者之弊。”(《论语集注》)即是说没有 [[7]朱杰人,等.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张寿安.十八世纪礼学考证的思想活力[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 熹认为,礼之根本是天理,而礼之节文是按照天 理而制定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天理之反映, 所以在践礼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持敬畏之心,还要 以礼之节文作为标准和依凭,明晰哪些事情需要 [9]刘艳,姜波.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形上依据[J】.齐 鲁师范学院学报,201 l,(4). 【1 o]姜波.朱熹仁、礼关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 2014,(2). 敬畏、哪些则大可不必、持敬的程度如何等等。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Xi’S Li(礼)and Li(理) Jiang Bo Liu Yan (1.The Political Teaching Department of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240041,China; 2.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Zhu Xi is a master of Confucianism,and his thought of irtes are also very ri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stice, Zhu Xi argues that“Li(礼)is Li(理)”.but at he tsame time he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two have big diferences in the connotation.Zhu Xi not only finds the metaphysical basis,but also reflects the ceremony by the world value,two precise complete explanations.From the physical point of view,the“ceremony”as human nature,thanks to the four end.“Because of the situation and see”function,Can fmd a certain basis.From the practice point of view,Zhu Xi that on one hand in ritual practice process to“respect”for this,on the other hand heart fear meaning also go through the“ceremony of the festival culture”performing them properly,the two should mutally interact,in order to perfect progressive. Keywords:ZhuXi;Li(礼);Li(理) (责任编辑:邵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