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谓的“正能量”究竟是什么?
首先题主用引号引用了“正能量”说明题主是懂心理学的。 “正能量”这个词的发源一定是大众传媒和伪心理学。
我的一位心理学导师谈到:能量没有所谓正负。任何能量都可能带来正面积极的意义,同样也可能带来负面消极的意义,关键在于你如何去认识它。
我的理解是这样:能量代表着一种唤醒水平,它指的是一种警觉状态,表示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是否做好了反应的准备。能量高,我们对于面临的事件感受度就高,感觉就深刻,相反我们就比较淡漠。
唤醒水平是不能说有正有负的,我们只能说唤醒水平的高低。 所以,能量只有高低之分,没有正负之分。
如果我们不管高低,就以大众理解的情绪(上面获得赞同的答案都是这种简单的理解)来解释看:
积极的情绪就代表着“正能量”,消极的情绪就是”负能量“吗? 答案是否定的。
请看这个问题:负面情绪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就不引用了,我要表达的就是:负面情绪不是“负能量”,它也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只在于我们如何去认知一个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情绪和事件本身意义的关系。同理,“正能量”也不是正面情绪。
那么你非要说,大多数负面情绪都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难受,我又可以请你看另外一个答案了:为什么心理咨询要把接纳自己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事去强调?
所以结论是: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正能量”。
如果你非要创造一个“正能量”的概念,那么题主描述中的后半句话是更加合适的解释。
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 提出了情绪认知理论,他们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他们给被试注射一种药物,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复合维生素,目的是测定这种新药对视力的影响。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和食盐水。注射肾上腺素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情绪生理反应。
被试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无告知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指示语。对于正确告知组,即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发抖、脸发热等反应。对于错误告知组,有意错误地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可能无感觉、会发麻、发痒、头痛等。对无告知组,主试什么也没有告诉他们。注射食盐水的所有被试都列为无告知组。
然后,人为地安排了两种实验情境;一种是欣快的环境,一种是愤怨的环境。所谓欣快的环境,是由主试的助手同被试一起唱歌、玩耍和跳舞。所谓愤怒的环境,是主试的助手当着被试的面对主试要他填写的调查表表示极大的愤怒,不断咒骂、斥责并把调查表撕得粉碎。实验后,主试询问被试当时的内心体验。
结果错误告知组的反应最容易受助手的高兴所感染,正确告知组的反应不容易受环境气
氛的影响,无告知组的反应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同样,他们对愤怒的环境的反应也是一样的。该实验说明,注射肾上腺素虽然引起了典型的情绪唤醒状态,但它的单独作用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同样,环境因素也不能单独决定人的情绪。在这里,认知对人的情绪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一个外界刺激到底给你带来正面还是负面的感受,决定于个体对外界刺激和自我情绪体验的综合认知。
在上述实验中,正确告知组因为知道自己的心跳加速等反应是由于药物导致,因此当情景中有刺激我愤怒和高兴的刺激的时候,我也不把这种刺激带给我的生理反应归因于环境,而是归因于药物,因此不会感受到太大的愤怒和高兴。而错误告知组则相反。
如果,创造出的这个“正能量”概念,它变成一种可以传递的能量,那么 @贺宇的答案是个不错的解释。这时,我们通过认知评估了环境,并且作出了利他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是传递了“正能量”,作出了“正能量”的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