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项目布局角度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来源:华佗健康网
38囊 勃辩2015年4月总第111期 竞技体育 doi:10.3969/j.issn.1674-151x 2015.04.018 从项目布局角度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李 南 ,李(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体育学院,辽宁抚顺旭 ,李晗’ 抚顺113001) 113001;2.抚顺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摘要:本文从项目的布局角度来分析高校办高水平队的发展问题,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出现的瓶颈 及问题,提出了高校中体育院校和普通综合院校体育项目的布局的设想:体院应该开展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项目 及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项目。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展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项目、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项 目、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项目、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项目、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项目、体能主 导类速度性项群项目,以期为改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项目布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151X(2015)04-038-02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曾促进 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较短的时间 内集中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使竞 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 通部分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 通知》的文件,首次确立了1所招收高水 20世纪8O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 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院校。1995年教育  部又下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 技体育的发展超越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前 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在国际体坛取得了巨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个转变的 水平运动队的通知》。高校办高水平运动  大的成就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 过程中,以前专业化的训练体制产生的问 队,使“体教结合”展开了具体的实践。位。但是这种以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的高 题,如运动员文化水平低造成的2次就业 但20年来,我国高校“体教结合”这条 度集中、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体制,导致运 困难,即使就业,由于基础和专业知识的 路走得比较艰难,以各种各样的结合形式 动员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低于同龄的青少 缺乏也难以使自身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 出现,在摸索中前进。直到2003年教育 前的运动员都是通过国家的行政命令来安 部牵头组成的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参加第 年,狭窄的知识面和单一的专业技能使运  排就业多数分配在体育部门,但随着运动 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清华模式”动员退役后很难适应竞争日益加剧的社 会,进而导致后备人才的短缺影响我国竞 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赛 项目和人数的增多,数量有限的体育部门 培养出来的学生运动员胡凯夺得了男子百 不可能继续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大部分的 米冠军,这对我国高校以“体教结合”模 入只能进入其他行业。出路不畅和高淘汰 式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率使很大一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大学而不 更加坚定了我国竞技体育要走“体教结 期间,主要精力和大部分的时间没有用于 文化学习,致使运动员退役后文化程度低 于同龄人平均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 会送到体校进行训练,使后备人才急剧短 合”的路线。 缺,进而影响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 国开始了竞技体育的院校化道路,但是在 经过20年的发展和探索中,高校竞技体 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高 展。这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匮乏。 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原有竞技 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出现了自身难以解决的 2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过 程中的瓶颈 问题,再总结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 2.1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效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高校培养 的经验,国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培养 据了解,各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 的运动员数量有限,水平不高,同时办队 竞技体育人才方式。我国高校“体教结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运动员训练和学习之间 的初衷也没有得到实现。主要有几方面的 合”的源头应追溯到I985年1 2月21日 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建队之初就已存在,因素造成:校领导的重视方面,教练员和 到1986年1月1日,原国家教委和国家 20多年的发展中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 运动员质量方面和管理方面等的问题。基 体委在山东掖县召开的全国学校学生业 决。一方面是在入校之前的训练中,没有 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余体育训练工作座谈会,有关运动员的出 形成学习的好习惯,到了大学里更是跟不 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项目布局的角度并结 路问题引起了体委领导的关注,认为与教 上文化课的学习;另一方面就是在大强度 合项群理论对高校中体育院校和综合类院 育部门联办体育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的训练后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校中的项目进行布局。 投稿日期:2015—02—24  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 最主要的是在一些学校和教练员的心里,作者简介:李南,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iii 钐 201 5年4月总第111期秘 钐豫39 结合项群理论进行项目布局如下: 运动员的成绩才是第一位的,有时候可以 根据本校是否适合开这类项目,也没有考 虑到项目的运动员和项目自身的特点,像 (1)体院应该开展: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 放弃学习来达到训练提高成绩的目的。 2.2运动员的身份问题 体操和游泳这类项目运动员的年龄都是比 群:武术、健美操、冰雪项目(技巧类); 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田径(投掷类)。  从高中上来的运动员是少之又少,据 较小的没有达到大学要求的年龄。另外,有关材料统计,有80%的运动员来自业 像射击这类的项目要求有较高的场地设 (2)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展:技能主导类表 现准确性项群:射击;技能主导类格斗对  余体校、青年队、省队 一方面是由于高 施,不太适合在高校中开展。校为了自身的名誉,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 抗性项群:击剑;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 想的目标,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 一方面运动员为了能弄到较高的文凭,这 4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 项目布局设想 项群: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技 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足球、篮球;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田径(短跑类)、 样,高校和运动员就达成了一种协议,正 是这种协议扭曲了高校建队的初衷。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 短距离游泳;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田 2.3大学竞技体育的水平没有充 免的,我们还在进行探索的阶段,以前的 径(长距离项目)、长距离游泳、冰雪项 很多文章都是从高校的管理、招生、教练 目(长距离项目)。 分体现出来 . 在全运会或大运会上参加比赛的运 员等方面找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而且 校挂名的,所以出现了“挂名”运动员和 一项目的布局是一个动态的布局,不是  动员名义上是高校的,但实际上都是在高 都是在整体或者说是宏观上阐述发展过程 绝对的,有些项目可以交叉发展,像武术、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把综合类高校和体 健美操社会化程度高的项目在高校同样可 些注水的“文凭”,从我国竞技体育整 育类院校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并没有把 以开展。高校开展的项目在体院也可以开 体发展来看,其中坚力量仍然是原有的三 体育院校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部分来 展,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应该引起注意。 级训练体制培养的运动员,高校并没有发 阐述。体育院校不管在竞技体育、学校体 挥应有的作用。 育还是大众体育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参考文献: 用,是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2大 3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出现瓶 颈的分析 纲要的中介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基 [1】孙欣荣.试析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模 于此,本文以体育院校和综合类高校作为 式发展中的新突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007(2). 研究的对象对二者的高水平运动项目进 社会科学版,23。1 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之间存在的差 行新的布局,以期能够促进2大纲要的协 【2】刘成,等.我国经济体育与高校竞技体 异。在举国体制下,国家是体育事业发展 同,真正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本 育互动发展之关系【I】.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的主要负责人,有关体育的所有事项都是 文从运动项目布局的角度来分析,设想项 2008,32(2).通过体育系统来处理的。但是在高校高水 目布局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1)运动项 【3】郭晓琴,等.从第23届世界大运会看 平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教育系统管还是 资格问题,只有理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的发展。 目的社会化程度因素;(2)运动项目的集 我国高校“体教结合”【J】.辽宁体育科技, 场地设施的要求程度因素;(4)运动员年 [4】平杰,等.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提高 龄因素;(5)运动员的成绩因素;(6)运 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2OOl,25(3). 体育系统管的问题,竞赛问题和运动员的 体类和个人类项目因素;(3)运动项目对 2006,28(5).  3.2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没有 动项目的运动员人数因素。(上接第143页) 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用品生产业也朝 来,而这种活动也必将刺激和带动体育用 特别是在体育文化的不断普及与深入人 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体育博会为例,已 品业和健身娱乐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现 心,人们改变生活状态,开始了新的生活 经发展成为了亚太地区最大的博览会,不 代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也将 方式,参与到社区的或是健身娱乐场所的 仅可以展示体育用品,还可以通过体育用 互想影响,互相促进,继续协调发展。 活动中。作为体育健身娱乐行业将市场完 品所附带的文化传播给全世界,特别是很 全面向消费者开放,这对于体育产业在拉 多国际合作单位就是因为中国特有的体育 动体育消费、扩大就业方面是有很大帮助 文化才慕名而来。由此可见,体育文化对 参考文献: 的。特别是“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 于体育用品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 f 1】易剑东.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根基与策 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显的。 略【J】.城市观察,2010(6). 不仅促进了体育健身的消费市场发展,而 [2】宁博文.体育文化建设对我国体育产业 且推动了体育经济效益的总体上升。 5结语 发展的作用研究一关于黑龙江省体育产业 4.2体育文化体育生产企业的影响 在体育文化建立健全之前,我国体育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像让更多的 的发展作用【D】.哈尔滨: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3. 生产的发展较为混乱,没有形成一个系 人逐渐意识到了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刺激 [3】孙克成.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思 统的高品质的链条,随着体育文化建设 着人们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体育健身中 路[J】.商场现代化,200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