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中国26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来源:华佗健康网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来自中国26 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何剑峰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采用2004年和2011年全国265个城市的截面数据,提出制造业集聚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并进行了 实证分析,揭示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通运输、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提高知 识密集度反而会降低制造业集聚度。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3.001 1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 ̄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 产业集聚一直是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研究重点。  ̄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保持实际数据的一致 在经济转型中,制造业能否进行合理的集聚并产生正 性,筛选掉部分缺失数据的城市,取了其中265个地级 的外部性,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 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计量模型设定如下(模型(1)): 积极意义。本文是以城市为区域单元,对各因素对我 LQi—a0+ LQ—t+plCitysize+p2Transport+ 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进行考察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  ̄3 Knowledge+[34 Invest+ui 产业和区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 2.2变量的选择 上,本文提出一个“要素一城市一空间”的三维分析框 LQi表示第i个城市的制造业集聚程度,本文用各 架来研究我国制造业集聚。 市制造业的区位商指标衡量制造业集聚度,制造业在i r 1广_ 1 1.1基于要素因素 省的区位商指标LQi表示为:I Qi={ I/f马歇尔认为知识外溢会为制造业集聚带来正外部 L 1£J  L _』 I,式 性。但制造业更多的还是资本密集型的,知识外溢还 中,E表示工业总产值;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 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的。Bottazzi(2001)指出产业 LQ一 表示制造业集聚的t期滞后。产业集聚有着 在一片区域内集聚是为了获取正外部性,其本质上是 累计循环因果关系在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作用,是个动 人才、资本向片区域高度集中的过程。因此,知识密集 态演变的过程,为了显示这关系的动态作用,所以在模 度和资本要素密集度的提高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型中引人了滞后因变量。与此同时,产业集聚不是一 1.2基于城市和人口因素 个短期即会停止的过程,它更具有长期的特性。因此,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出城市规模的扩大会为城市 在滞后期的选择上不同于其他学者所通常采用的滞后 中的产业带来正外部性。周伟林(2004)认为城市规模 1期或2期,本文选择的是更长的时期,滞后7期,即以 的扩大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劳动力的 2004年各个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度为基准。 搜寻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大城市良好的公共基础服务 C{tysize表示第i个城市的城市规模,我们人口指 也将吸引大量人才涌人大城市。因此,在一定范围内, 标来表示城市规模,用i市的人口数量和全国城市人口 城市规模的扩大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数量的平均值,这两者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 1.3基于空间因素 Transport表示各市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条件, 金煜(2006)认为区域间的运输成本直接决定这区 这里采用各市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与全国人均城市道 域的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大小,运输成本越小,集聚力越 路面积的比值来衡量。 强。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促进 Knowledge表示第i个城市的知识密集度。i市的 制造业集聚。 每万人拥有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和全国城市每万 人拥有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平均水平,两者的比 2模型设定、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值作为城市知识外溢的代理变量。 2.1模型设定 Invest表示第i个城市的资金禀赋,考察对制造业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 集聚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会与资金禀赋有着密切的 验,模型中还引人了滞后因变量以避免存在遗漏变量 正向紧密联系,因此,在这里采用各市人均全社会固定 的模型设置偏误。本文将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 资产投资和全国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衡 分别加以研究从而检验模型的稳定性。 量。 作者简介:何剑峰(1991~),男,广东佛山人,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产业经济分析与规划。 现代商贸工业{2o17 ̄3期 l 1 产业经济 { __ _自_日_自自 _日 _ _ 镕 _ 3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还有待  由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在信息化 进一步明确。代表知识密集度的万人高校教师数量从全国来 水平、人才的分布、交通条件、城市规模、资金禀赋和市 知识密集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用显著为负,这 场开放度等均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本文将我国城 看,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两大区域分别加以 与前人大部分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当前 研究分析,表1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 表1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注:…、一和 分别表示在1 、5 和10 的统计水平上显 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 从全国层面来看,除了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外,其余 的5个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因果循环 累积关系、城市规模、交通运输和知识密集度均对我国 的制造业集聚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中,东部地区大 部分的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方向与全国 层面估计结果一致。不论是从全国层面的回归模型, 还是从分区域层面回归模型来进行研究,均有力地论 证了前文所提到的理论。 滞后因变量LQ一 的影响系数为正,且高达 0.693,说明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 用较大。因此,城市制造业的初始规模和水平显得十 分重要。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为0.732比东 部地区的0.519高出不少,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 集聚更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的影响。 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显著为0.0434,意味着每增 加1个单位的城市规模可以提高0.0434个单位的制 造业集聚度。与此同时,这也验证了城市经济学中关 于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带来的正 的外部性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产生集聚的理论。 根据城市经济学的传统理论,结合东中西部地区的回 归结果考虑,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可能并不 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系数通过1 的显著性检验 为0.115,且明显高于全国值0.0554,说明在东部地区 考虑制造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时,会将交通运输条 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这可能因为东部地区的 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水平在比较发达的水平上有关。 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中 磷2 现代商贸工业 2o17 ̄3期 我国的制造业结构中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因 此对知识密集度的要求反而较低。从分区域来看,东 部地区知识密集度系数为一0.00874,明显高于全国一 0.00509的影响水平,这可能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仍 大多集聚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度系数 未能通过检验,说明中西部地区知识密集度对制造业 集聚的抑制作用反而没有东部地区那么强。 作为资本禀赋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则无论是 在全国样本,还是在分地区样本中,均未能通过显著性 检验,表明其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 与资本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比较自由有关,资本 自由流通使各地区各产业的利润率有平均化趋势,资 本难以长期集聚在一处地方。 4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城市规模对制造 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提高知识密集度却反而 会降低制造业集聚度;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制造业集 聚的影响强度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问存在着较大的 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明显受初始的集聚 水平影响要大得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合理科学 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至关重要。无论是提高制造业集聚度还是降低制造业 集聚度,政策取向上都应坚持强化积极效应、弱化负面 影响的原则。(1)制定城镇化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考 虑区域特性,因地制宜。东部地区城镇化工作的重点 应当是提高质量,一切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而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则应着重扩大公共服务以及加大基 础设施投资,改善生活和投资环境,吸引人才和投资。 (2)由于全国绝大部分城市的交通运输条件水平还相 对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所以需继续强化全国各地 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制造业集聚和加速 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在教育 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人才集 聚即是知识密集度的提高,这样才有利于技术进步,从 而推动制造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 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 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O4):79—89. E2E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E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Bottazzi,I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Proximity in Innovation:a DynamicProeess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l,45(4): 73卜7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