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年级朗读训练材料

来源:华佗健康网
中年级朗读训练材料

“读书要把自己当作者,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你看到的景象,喜怒哀乐,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表现出来。那种朗读才棒!”我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有感情朗读课文吧。那么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呢?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古人读书有“因声求气”的说法。“声”就是声调的抑扬顿挫,“气”就是气势和感情。“因声求气”就是强调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气势和文法,探索语言的内在含义、情味和形态,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古意之如此,近意又如何呢?《语文新课标》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只有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没有因学生的年龄、认知变化而变化。可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感受祖国文字之优美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知道了“为什么?”便是“如何指导?” 一. 先理解 再朗读

没有完全认识课文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内容,学生不可能从文中读出感情来,即根本不可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如果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想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首先我们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达到一个初步感知的阶段,再者在教学第一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生字词以及读通课文,然后便是初步感知文意。激起学生第二教时学习的兴趣,为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做示范 效果好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做一做示范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不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的话,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体现课文所要显示的教育目的,更有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许下一次你再叫小学生有感情朗读时,他(她)就不会再举手了。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教育。故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就说在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环节,教师就应该做示范,学生也就有了一个学习的样子,也就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了。

三.少技巧 多体验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有很多老师更多的是把注意点放在了一些句子的技巧上,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却忘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本质:表达学生对文章独特的内心体验。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才是薄校长所说的“把自己看成作者,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触越深,孩子们也就记得越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轻形式 重评价

新一轮的课程该革后,课堂越来越像在做戏,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就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教师为了使课堂更活跃,亮点更多一点,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如“评读、比读、赏读……”方法是好,但用太多我觉得也不好。过多重视形式,反而会把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真正目的忽视,效果也不一定好。我觉得在朗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我们可以放手放学生先评,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然后教

师再加以总结,这才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朗读指导。

五.抓习惯 促朗读

学生的朗读习惯,对于学生是否能读好课文也是一个关键。有的学生他读书的姿势根本不正确,还有的就是爱拖调,或是像在唱歌。这都能影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特别是低年级,如果抓不好学生的读书习惯就会形成定性,以后就很难再改了。因此教师一但发现学生的这种情况,应马上进行教育、指导,直到改掉这些“毛病”。这样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效果才能出来。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多读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困境。

困境一:忽视学生实际,随意训练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是读错字、添字落字,“的、了”轻声词的重读、拖音和唱读、念读、顿读,更有甚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是如何展开训练的呢?课堂中,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甚至拔高要求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好(或不好)。师追问,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生:好在他读出××语气,字音读得很准、没拖音(或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他哪个字没读出翘舌音或后鼻音等)。这样读了多次,也评价了多次,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这样的朗读训练太随意,没有要求,没有层次,也没什么指导。只是在朗读形式上做做文章,摆摆“花架子”,满眼的“花拳绣腿”,实际上没什么实效。同时,如此的评价也提高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白白浪费了时间,还把课堂中创设起来的情境破坏了。

困境二:忽视技能指导,无效训练 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的语气吗?”“你觉得自己哪里感情不够?”“他读出懒的语气了吗?”等等。那怎样叫做读出懒的语气,怎样又叫做读出“亲切”的语气,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位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这指那,就是不见教师作具体的指导。学生读得都不太令人满意,教师也不会把他认为的正确的读法作示范读一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读好,朗读水平原地踏步走,越读越不是滋味,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他们还做不到知道什么

感情就能够读出什么感情的。其实,要读出“懒”的语气,应做到声带松驰,语速慢,重音突出;读出“亲切”的语气应做到音高适中,不突兀,停顿注意长短有致等。如果老师没有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轻重、高低、长短等方面练读,他们没有基本的朗读技巧,怎么能读得出来?学生的朗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

困境三:忽视朗读时间,朗读的面窄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理解课文之后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以上三个方面,展露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出路在哪儿?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肤浅的见解:

一.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要突出一个“准”字,扎扎实实地打好朗读基础。培育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得从“读准”抓起。所谓“准”,就是要求学生音准,不任意添字掉字,特别注意不可拖长尾韵。为了真正做到读准,一定的齐读是必要的,但更应注意学生的独立朗读培养,反复训练,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从严要求,持之以恒,为今后提高朗读能力打好基础。

其次,要抓好“标点、句子结构、关键词语”三个环节,注意朗读的节奏与重音。在读准的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的习惯。根据标点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合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组织学生学习标点诗歌: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原来是标点符号。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小逗号说话头头是道,它和顿号一起反驳小句号:要是我们不把句子点开,人们一口气读下来,怎么学得了!学问深的要算省略号,它的话总是那么深奥,要讲我的作用……哼,不说大家也知道。句号觉得自己水平高,它总要留在后面作总结报告: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话就说得没完没了。接着,逐步地让学生建立起初步句子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每句话总可以分为若干短语,它们之间又可读出短暂的停顿,这就是所谓读的节奏,如“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一句,教师可以设问:1、小白兔干什么?2、在什么地方?3、怎样割草?就可以引出几个部分,读出节奏。教师可以通过找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如“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在这句话里,“很深”、“还”、“紧张”是关键词语,表达句子的内容重点,突出了周总理忘我工作精神,因此,要用重音读出来。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以技助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

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们就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着同情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

4、 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应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子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主动参与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四、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