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日本是如何推理出大庆油田机密的?

来源:华佗健康网
王进喜豪言被日本分析出油田:

日本的“有心人”根据有关事迹宣传中的一句话:王进喜到马家窑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及其他的许多蛛丝马迹,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

日本的搜集情报活动堪称世界一流。当然,搜集科技情报更是历来以“拿来主义”著称。 二战后,日本约有1万多人被派到美国学习新工艺和管理技术,并陆续学成回国。美国人后来经调查研究得出惊人的结论:这些日本人仅仅花费了25亿美元,就几乎把西方的所有技术都搞到了手,而这笔花费仅占美国每年研究经费的十分之一。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非常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把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主攻方向。日本的“有心人”根据有关事迹宣传中的一句话:王进喜到马家窑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及其他的许多蛛丝马迹,分析出了大庆油田的地理位置。随后又根据中国报纸上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就推算出了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

中国安徽泾县的宣纸,素有“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美誉。然而,这种独步天下的优势被日本人打破。事情是这样开始的:安徽泾县在浙江扶持某镇办起一家造纸厂。某年,造纸厂迎来了三个日本某造纸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座谈会上,日方提出了有关宣纸生产过程及工艺加工方法等问题,就连蒸原料的盐水浓度这么细的问题都问到了。如今,日本人便骄傲地宣称:世界宣纸,中国第一,日本第二。

据报道,在日本本土,专门设有一幢楼的广播监听室,有8名监听人员昼夜24小时监听和收录中国中央及地方电台广播节目,并立即整理,制成卡片、分类存档。在中国境内,日本的商社和金融机构已发展到近千家,遍布中国大中城市,他们或亲自下手,或利用中国雇员,从事经济间谍活动。

近年来,日本在其确定的科学技术综合战略基础上,正在实施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在这一计划的5年期间,科学技术的投资总额要达到24万亿日元,基本实现约占GDP1%的目标,比第一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增加40%,并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纳米技术和材料列为加大投资力度的“特别重点”。

日本学术振兴会派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研究联络中心”已正式开张。该中心就设在医学和生理学诺贝尔奖评选机关———加罗林斯卡研究所内,除了向世界宣传日本科学技术和介绍日本科学家的“实力”外,这个中心无疑在为搜集情报发挥着“高感度天线”作用。

据日本报纸透露,日本自2001年起,为了加强遗传基因、纳米技术等尖端领域情报的收集,由文部科学省和经济产业省分别从大学及产业研究人员中挑选“合作者”。文部科学省以基础研究领域为中心选择1800人,经济产业省则以应用研究为目标,要求情报收集的“合作者”收集技术开发方面的情报。

综合科学技术会议与十几名活跃在第一线的研究人员签订合同,建立了独自的情报网,并委托民间咨询机构调查主要国家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的动向。科研情报的“合作者”则着重收集各自专业领域的最新情报,一有所获,将通过因特网报告给综合科学技术会议进行分

析研究。由此可见,在日本“研究开发战略中心”正式启动后,日本的世界科技情报搜集活动会更加系统化。

日本是如何推理出大庆油田机密的?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是严格保密的。日本为了确定能否和中国做成炼油设备的交易,迫切需要知道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为此,日本情报机构从中国公开的刊物中收集了大量有关的信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严格的定性及定量处理后得出了有关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准确情报。

1.大庆油田的位置。

首先,日本情报机构从1964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了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从而判断出: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以此为线索,日本情报机构开始全面搜集中国报刊、杂志上有关大庆的报道。在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情报机构看到了王进喜站在钻机旁的那张著名的照片,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服装衣着确定,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大庆油田可能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

的东北北部地区。之后,来中国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日本情报机构得出了“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的结论。

1966年10月,日本情报机构又对《人民中国》杂志上发表的王进喜的事迹介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知道了“最早钻井是在北安附近着手的”,并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的运输情况中判明:井场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王进喜的事迹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我们要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情报机构从伪满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村子,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经过对大量有关信息严格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日本情报机构终于得到了大庆油田位置的准确情报。

2.大庆油田的规模。

为了弄清楚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对王进喜的事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报道说:“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日本情报机构由此断定:大庆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对于大庆油田的规模,日本情报机构分析后认为:“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岭西南的大赉,南北四百公里的范围。”估计从东北北部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

3.大庆油田的加工能力。

为了弄清楚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日本情报机构从1966年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找到了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照片,从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一般为一米多)与塔的相对比例推知塔直径约5米,从而计算出大庆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约为100万吨,而在1966年大庆已有820口井出油,年产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大庆年产量可增至1200万吨。通过对大庆油田位置、规模和加工能力的情报分析后,日本决策机构推断:“中国在近几年中必然会感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可能的,所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要满足每天炼油一万吨需要。”

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