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钟南山没想到与袁隆平的第二次见面,竟然是以医患身份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去年在海南见面时,钟南山就听出袁隆平肺部有问题,劝他少抽烟,查看了袁隆平的胸片,又做了听诊。①结论初步是:“片子很干净,无大碍。”
得知身体并无大碍,②袁隆平显出轻松活泼,话也多了。“只有1米65?”量完身高,袁隆平睁大眼睛,nán yǐ zhì xìn( ),看是不是仪器不准。众人拗( )不过,纷纷量了。每个人量,袁隆平都伸头去看。大家都很准。袁老挠( )挠头,大家哈哈大笑。 查看体检报告时,钟南山用了“Bottleneck”这样一个词。③袁隆平肺部略有轻度微疾,但不是肺气肿,在可控范围内。袁隆平【甲】,重复了一遍。
下午3时,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举行,④袁隆平和钟南山再次偶遇。钟南山担任致敬嘉宾,他跑步趋向袁隆平。袁没有得到钟南山的表扬,却在一天中第四次听到“别吸烟了”的dīng zhǔ( )。
【乙】两人在台上笑而不语。身后大屏幕上展示的是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我梦见_____……”
(摘编自《南方周末:钟南山“会诊”袁隆平》)
(1)依次给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难以置信 niù náo 叮嘱 B.难以致信 niù ráo 叮嘱 C.难以置信 ào ráo 叮嘱 D.难以致信 ào náo 叮嘱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甲】、【乙】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喃喃自语 众目睽睽 B.窃窃私语 万众瞩目 C.窃窃私语 众目睽睽 D.喃喃自语 万众瞩目
(3)文中①②③④划线句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①处修改为“初步结论是”。 B.②处修改为“袁隆平显出活泼轻松”。 C.③处修改为“袁隆平肺部有轻度微疾”。 D.④处修改为“袁隆平再次和钟南山偶遇”。
(4)下面四个句子填入文末横线处,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穗子比扫帚还长
②四年前研究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 ③我就跟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 ④穗粒有花生籽那么大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2.(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卫老婆子带着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中,对四婶说:“她是死去的贺老六的太太,您就发发善心,收留下这个可怜人吧。”
B.鲁四老爷一见到“我”过来,热情地握住“我”的手,寒暄道:“胖了,这儿日就住在府上,有什么要求尽管吩咐下人们去做。”
C.《祝福》这篇小说,构思巧妙,语言犀利,我越来越赏识鲁迅的作品了。
D.拙作《我眼里的鲁迅先生》在校报上发表后,至少有20位同学给我写信说非常喜欢里面的观点,我会继续鞭策自己,并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赤壁 明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胪。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②。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得志,
放情诗酒。②“梦断”“箫声”“夜月”等意象皆由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化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脾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一个“空”让诸葛亮的落寞与无奈跃然纸上,一个“已”字写尽了曹操的得意与骄狂。
C.颈联出句描写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展现曹军的雄姿,用笔锋利。
D.颈联对句化用《赤壁赋》典故,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之如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不堪回首”的原因。 4.(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殊初仕 沈括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④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
如此谨厚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阙下:殿下。②择胜燕饮:择胜景之处实饮。③各为燕集:各自饮实欢会。④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帝投官的御批。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值 ②甚 ③卒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②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3)结合文章所叙的两件事,说说晏殊是个怎样的人。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王维的《使至塞上》的诗句“ , ”,我们会联想到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战”指的是: , 。
(3)对于战乱之中身处异地的亲人而言,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这正如杜甫的《春望》中所说的 , 。 三、现代文阅读。
6.(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的光 周进平
①那在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冬天,父亲突然回来了,并且天天都在家里,一起说话。
②但这种情况的变化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为家里带来欢善,相反家里却总是笼率在不可言说的压柳气氛里。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大批倒闭,没了工作的父亲,成了一名首通的衣民,奶切从梯子上掉了下来,摔得很重,树枝插进了眼角,在省城大医院里动了手术
③这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打击,特别是经济上的打击,让整个家庭笼罩在巨大的阴影当中,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④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到父母那熟悉的谈笑声,一下子心里就感到很振奋了。我一进门,父亲就拉我过去,那些莲藕还没有洗净,被黑色的淤泥包裹着。这天,野藕遍地是,但是相对好挖的地方已经被人承包了起来,相对贫瘠的地方可以任意挖。但要挖起来也是相当费力,得掀开一大片湖泥,才能够挖到一些野生的莲藕。
⑤于是,父亲开始早出晚归,等母亲的饭做好了,父亲就挑着一担藕回来了,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也会凑到秤杆边,看清了 ⑥许久,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挖藕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是先将冰块敲碎,再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越挖越深,不一会就看不到人影了。没过几天,父亲就直不起腰来了,后背贴满了,再后来就吃止痛片。
⑦给父亲送饭菜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第一次给他送饭的时候,我差点哭了。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只望到黑茫茫的一片,我大声地喊“爸爸”,声音一下子就消失在宽阔的湖面,没有一丝回响。我沿着湖堤来回地跑,北风呼呼地叫,把我的呼喊都吹向了身后。我心里焦急万分,更害怕在酷寒的冬天里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不敢想下去,一边冲进了湖里的淤泥里。
⑧我突然看见在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从某一个泥坑里发出来,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快步地朝那个方向跑去,差一点滚进了挖藕人挖的深坑里。
⑨当我的呼喊声已经足够传到那个泥坑的时候,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影,正是父亲。刚刚止住的眼泪一下子更汹涌地淌了下来,嗓子干冷得难受极了,我蹲了下来,抹干了眼泪。父亲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要我坐下,只是说:“这边有一丝亮光。”父亲挖得太深,四周的泥堆得太高,他开着一个矿灯。
⑩那年冬天,父亲挖了65天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挖到了开学的学费,同时
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忘却那盏灯的亮光。父亲从村干部到厂里的中层领导,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顺利,那段最困难的年月,应该是父亲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父亲挺了过来,他像一盏灯一样,教会我们怎么去做。
(1)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选文多处写到“我”的感受,用“我”的感受更好地衬托了父亲的形象。 B.选文第2段交代“我”的家庭遭遇的一系列变故,为下文写“我”的茫然失措做了必要铺垫。
C.选文第⑩段交代父亲挖藕的时间与收获,突出了父亲的坚韧、责任感强。
D.选文中的父亲面对家庭困境的做法给孩子们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父亲即使再累,也会凑到秤杆边,再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数字。(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寒风刺骨,湖里全是黑泥。(这属于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⑦段和第⑨段都写到“我”流泪,试分析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4)标题“父亲的光”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7.(1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标题一:_____
①病毒想繁殖下一代,手段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DNA.exe”、“RNA.exe”执行程序植入细胞,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壁,播向世界。这个“鸡贼”手法,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计算机病毒程序(通过大量复制令计算机失灵的程序),生活、繁衍都仰仗一个比自己高
级得多的操作系统——“细胞”。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②但是,如果细胞只默默承受这一切,那早就被病毒消灭了。细胞并没有任病毒宰割,会出错,这就是变异。通过变异,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慢慢凋亡了,不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则活了下去。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病毒也会变异。于是,能骗进新细胞的病毒才可以继续传播。魔高一尺在这场几十亿年的攻防战和军备竞赛中,双方不断升级改造,结果是:细胞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病毒变异种类越来越复杂鸡贼”。
(节选自2020年第9期《百科知识》) 【材料二】 标题二:_____
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成为了被抢购的稀缺品,特别是N95口罩,口罩必戴N95”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防范疫情,不仅要佩戴口罩,更要正确地佩戴口罩。
②但佩戴什么样的口罩要基于个人暴露于疾病的风险来考虑。 ③不同情况下,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没有必要把N95口罩作为标配,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对于疑似患病或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否则不能阻隔自身病毒向空气中传播。而对于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由于他们时刻与病患密切接触 (节选自人民健康网)
(1)下列对病毒繁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只有把自己的“DNA.exe”“RNA.exe”植入细胞,才能繁殖出下一代。
B.病毒必须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才能复制自己,才能繁殖出大量的病毒。
C.病毒入侵细胞后,能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离开了细胞,病毒就无法生活、繁衍。
D.病毒和细胞在不断变异的较量过程中,病毒的升级改造比细胞强大得多。
(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语言读起来有生动之感,【材料二】的语言读起来则偏向平实。
B.【材料一】第②段划线句中,“攻防战”指的是细胞和病毒的相互搏杀;“军备竞赛”指的是细胞和病毒相互升级自己的功能和手段。 C.【材料二】第①段划线句中的“似乎”删掉后意思不受任何影响,语言也更简洁。
D.【材料一】中,两处出现的“鸡贼”一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病毒“狡猾”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两则材料看,人类和病毒的攻防战将是长期的,人类的科技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
B.计算机病毒程序和生物病毒的繁殖原理极其类似,所以我们需不断
升级计算机程序以防止病毒。
C.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我们都应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医用防护口罩。
D.【材料二】第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人们重视戴口罩过渡到下文如何合理佩戴口罩。
(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拟写合适标题,要求用语精炼,15 字以内。 四、名著阅读。
8.(3分)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埃德加 斯诺1936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深入延安根据地,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由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所著,被白修德誉之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C.《昆虫记》语言诙谐,行文活泼,常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使其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D.法布尔的《昆虫记》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洋溢着对生命的珍重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鲁迅称之为“一部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9.(3分)【深度解读】纪实作品和科普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试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有
关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10.(4分)法布尔除了反复观察外也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请你根据阅读《昆虫记》的经历和感悟,填写下面这张观察实验表。 观察对象 ① 研究问题 ② 实验假设 ③ 实验结果 ④ 五、写作。
11.(50分)读下面几行诗,按要求写作。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
2022-2023学年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钟南山没想到与袁隆平的第二次见面,竟然是以医患身份在广州医学
院第一附属医院。
去年在海南见面时,钟南山就听出袁隆平肺部有问题,劝他少抽烟,查看了袁隆平的胸片,又做了听诊。①结论初步是:“片子很干净,无大碍。”
得知身体并无大碍,②袁隆平显出轻松活泼,话也多了。“只有1米65?”量完身高,袁隆平睁大眼睛,nán yǐ zhì xìn( ),看是不是仪器不准。众人拗( )不过,纷纷量了。每个人量,袁隆平都伸头去看。大家都很准。袁老挠( )挠头,大家哈哈大笑。 查看体检报告时,钟南山用了“Bottleneck”这样一个词。③袁隆平肺部略有轻度微疾,但不是肺气肿,在可控范围内。袁隆平【甲】,重复了一遍。
下午3时,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举行,④袁隆平和钟南山再次偶遇。钟南山担任致敬嘉宾,他跑步趋向袁隆平。袁没有得到钟南山的表扬,却在一天中第四次听到“别吸烟了”的dīng zhǔ( )。
【乙】两人在台上笑而不语。身后大屏幕上展示的是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我梦见_____……”
(摘编自《南方周末:钟南山“会诊”袁隆平》)
(1)依次给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A.难以置信 niù náo 叮嘱 B.难以致信 niù ráo 叮嘱 C.难以置信 ào ráo 叮嘱 D.难以致信 ào náo 叮嘱
(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甲】、【乙】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D
A.喃喃自语 众目睽睽 B.窃窃私语 万众瞩目 C.窃窃私语 众目睽睽 D.喃喃自语 万众瞩目
(3)文中①②③④划线句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A.①处修改为“初步结论是”。 B.②处修改为“袁隆平显出活泼轻松”。 C.③处修改为“袁隆平肺部有轻度微疾”。 D.④处修改为“袁隆平再次和钟南山偶遇”。
(4)下面四个句子填入文末横线处,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B ①穗子比扫帚还长
②四年前研究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 ③我就跟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 ④穗粒有花生籽那么大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解答】答案:
(1)A (2)D (3)A (4)B
2.(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卫老婆子带着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中,对四婶说:“她是死去的贺老六的太太,您就发发善心,收留下这个可怜人吧。”
B.鲁四老爷一见到“我”过来,热情地握住“我”的手,寒暄道:“胖了,这儿日就住在府上,有什么要求尽管吩咐下人们去做。”
C.《祝福》这篇小说,构思巧妙,语言犀利,我越来越赏识鲁迅的作品了。
D.拙作《我眼里的鲁迅先生》在校报上发表后,至少有20位同学给我写信说非常喜欢里面的观点,我会继续鞭策自己,并与同学们共同进步。
【解答】A.“太太”是对有身份地位的男子的妻子的尊称,用在底层百姓祥林嫂身上不合适。
B.“府上”是敬辞,用于别人的住处,应用“寒舍”。 C.“赏识”是上对下、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D.“拙作”是谦辞,指自己的作品。 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赤壁 明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胪。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②。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梦断”“箫声”“夜月”等意象皆由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化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脾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本”字则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结局。
B.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一个“空”让诸葛亮的落寞与无奈跃然纸上,一个“已”字写尽了曹操的得意与骄狂。
C.颈联出句描写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展现曹军的雄姿,用笔锋利。
D.颈联对句化用《赤壁赋》典故,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之如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
(2)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不堪回首”的原因。
【解答】(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逐句翻译诗句,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得出答案。 ABD.正确;
C.有误,“颈联出句描写曹军的雄姿”错,即“强劲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人影散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不堪回首’的原因”,首联写出了曹军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句中的“本”字,“雄图”终将化为泡影。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变迁的感慨,现实的荒凉让诗人感慨万千,不久罢归,放情诗酒”,由周瑜、苏轼想到自己。答案: (1)C
(2)①历史的变迁。无论是一世之雄的曹操,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②现实的苍凉、哀草寒烟,愁绪满腹。诗人借古伤今、曹操,人生的不得意油然而生
曹操的军队原本就是南下平定孙权刘备一统江山的。诸葛亮空有兴复汉室的愿望。大风助长火势迅猛蔓延,人影散乱,曹操一统天下的理想破灭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 4.(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晏殊初仕 沈括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乞别命题。”上
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④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阙下:殿下。②择胜燕饮:择胜景之处实饮。③各为燕集:各自饮实欢会。④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帝投官的御批。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值 遇到,碰到 ②甚 很,非常 ③卒 终于,最终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②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3)结合文章所叙的两件事,说说晏殊是个怎样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值:遇到。 ②句意:晏殊当时非常贫寒。甚:很。 ③句意:终于得到了重用。卒,终于。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既,已经;上;面,当面,有了面圣的机会。 ②重点词语:益,更加;嘉;眷,依靠。句意: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对其依赖日渐加深。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段中“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召之阙下,便令公就试,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乞别命题’”可知,请求另出题。从“臣非不乐燕游者。臣若有钱亦须往,宴殊受命后老实说出不能去宴游的原因、忠厚。 答案:
(1)①遇到,碰到,非常。
(2)①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
②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
(3)从晏殊不隐瞒自己曾经做过试题,受命后如实说出不能去宴游的原因、诚实、忠厚的人。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由王维的《使至塞上》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我们会联想到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中的“战”指的是: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3)对于战乱之中身处异地的亲人而言,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这正如杜甫的《春望》中所说的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解答】(1)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易错字:烽 三、现代文阅读。
6.(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的光 周进平
①那在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冬天,父亲突然回来了,并且天天都在家里,一起说话。
②但这种情况的变化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为家里带来欢善,相反家里却总是笼率在不可言说的压柳气氛里。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大批倒闭,没了工作的父亲,成了一名首通的衣民,奶切从梯子上掉了下来,摔得很重,树枝插进了眼角,在省城大医院里动了手术
③这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打击,特别是经济上的打击,让整个家庭笼罩在巨大的阴影当中,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④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到父母那熟悉的谈笑声,一下子心里就感到很振奋了。我一进门,父亲就拉我过去,那些莲藕还没有洗净,被黑色的淤泥包裹着。这天,野藕遍地是,但是相对好挖的地方已经被人承包了起来,相对贫瘠的地方可以任意挖。但要挖起来也是相当费力,得掀开一大片湖泥,才能够挖到一些野生的莲藕。
⑤于是,父亲开始早出晚归,等母亲的饭做好了,父亲就挑着一担藕
回来了,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也会凑到秤杆边,看清了 ⑥许久,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挖藕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是先将冰块敲碎,再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越挖越深,不一会就看不到人影了。没过几天,父亲就直不起腰来了,后背贴满了,再后来就吃止痛片。 ⑦给父亲送饭菜的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第一次给他送饭的时候,我差点哭了。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只望到黑茫茫的一片,我大声地喊“爸爸”,声音一下子就消失在宽阔的湖面,没有一丝回响。我沿着湖堤来回地跑,北风呼呼地叫,把我的呼喊都吹向了身后。我心里焦急万分,更害怕在酷寒的冬天里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不敢想下去,一边冲进了湖里的淤泥里。
⑧我突然看见在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从某一个泥坑里发出来,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快步地朝那个方向跑去,差一点滚进了挖藕人挖的深坑里。
⑨当我的呼喊声已经足够传到那个泥坑的时候,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影,正是父亲。刚刚止住的眼泪一下子更汹涌地淌了下来,嗓子干冷得难受极了,我蹲了下来,抹干了眼泪。父亲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要我坐下,只是说:“这边有一丝亮光。”父亲挖得太深,四周的泥堆得太高,他开着一个矿灯。
⑩那年冬天,父亲挖了65天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挖到了开学的学费,同时
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忘却那盏灯的亮光。父亲从村干部到厂里的中
层领导,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顺利,那段最困难的年月,应该是父亲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父亲挺了过来,他像一盏灯一样,教会我们怎么去做。
(1)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
A.选文多处写到“我”的感受,用“我”的感受更好地衬托了父亲的形象。 B.选文第2段交代“我”的家庭遭遇的一系列变故,为下文写“我”的茫然失措做了必要铺垫。
C.选文第⑩段交代父亲挖藕的时间与收获,突出了父亲的坚韧、责任感强。
D.选文中的父亲面对家庭困境的做法给孩子们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父亲即使再累,也会凑到秤杆边,再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数字。(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寒风刺骨,湖里全是黑泥。(这属于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选文第⑦段和第⑨段都写到“我”流泪,试分析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4)标题“父亲的光”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 ACD.正确;
B.有误,第②段突出家庭遭遇是为下文父亲挖藕补贴家用做铺垫,乐观面对。选项中“为下文写我的茫然失措做了必要铺垫”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即可,结合语境“他很得意,表现出父亲愉悅的心情。
②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根据“到处是翻开的淤泥,天空阴沉,写出了父亲挖藕时环境的恶劣、遍布“黑泥”的湖、凄凉的气氛,父亲却在这里不辞辛苦的挖藕,烘托出父亲挖藕的艰辛,正是因为环境如此恶劣,还生出对父亲的心疼。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一大片的泥泞地里,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天空阴沉,很难发现父亲的身影”“我心里万分焦急,第⑦段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找不到父亲。结合上文“我多么希望父亲就在那里,或是受点小伤,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影,是他,第⑨段是激动之泪,同时也是为父亲艰辛的劳动感到辛酸而落泪。 (4)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结合本文内容“我没有跟他说我是如何慌张,只是说:‘这边有一丝亮光’”分析。深层含义,父亲挺了过来,在我们最惶恐、没有方向的时候,得出是一种遇到困难时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答案: (1)B
(2)①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十分关心自己所挖的藕的数量。
②运用景物描写,写出天阴风寒、黑泥弥漫的情况、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写“我”找不到父亲而哭泣做铺垫。
(3)第7段中“我”流泪是一个孩子找不到父亲,怕父亲出事时恐慌;第⑨段中“我”流泪是看见父亲时激动的泪。
(4)既指父亲挖藕时开着的矿灯发出的光;又指父亲在人生的困境中坚韧顽强的精神给予我们以鼓舞;表达对困境中坚韧顽强的父亲的感激。
7.(13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标题一:_____
①病毒想繁殖下一代,手段只有一个:靠细胞。具体手段,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DNA.exe”、“RNA.exe”执行程序植入细胞,指挥各种蛋白质机器,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来复制自己,病毒复制品冲出细胞壁,播向世界。这个“鸡贼”手法,是不是很眼熟?是的,计算机病毒程序(通过大量复制令计算机失灵的程序),生活、繁衍都仰仗一个比自己高级得多的操作系统——“细胞”。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复制和传播自己而存在的。
②但是,如果细胞只默默承受这一切,那早就被病毒消灭了。细胞并没有任病毒宰割,会出错,这就是变异。通过变异,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慢慢凋亡了,不容易感染病毒的细胞则活了下去。细胞复制自己会出错,病毒也会变异。于是,能骗进新细胞的病毒才可以继续传播。魔高一尺在这场几十亿年的攻防战和军备竞赛中,双方不断升级改造,结果是:细胞的免疫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病毒变异种类越来越复杂鸡贼”。
(节选自2020年第9期《百科知识》) 【材料二】 标题二:_____
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口罩成为了被抢购的稀缺品,特别是N95口罩,口罩必戴N95”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防范疫情,不仅要佩戴口罩,更要正确地佩戴口罩。
②但佩戴什么样的口罩要基于个人暴露于疾病的风险来考虑。 ③不同情况下,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身体健康的普通人没有必要把N95口罩作为标配,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对于疑似患病或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否则不能阻隔自身病毒向空气中传播。而对于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由于他们时刻与病患密切接触 (节选自人民健康网)
(1)下列对病毒繁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病毒只有把自己的“DNA.exe”“RNA.exe”植入细胞,才能繁殖出下一代。
B.病毒必须利用细胞里的资源,才能复制自己,才能繁殖出大量的病毒。
C.病毒入侵细胞后,能让细胞执行自己的指令。离开了细胞,病毒就无法生活、繁衍。
D.病毒和细胞在不断变异的较量过程中,病毒的升级改造比细胞强大得多。
(2)下列对相关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材料一】的语言读起来有生动之感,【材料二】的语言读起来则偏向平实。
B.【材料一】第②段划线句中,“攻防战”指的是细胞和病毒的相互搏杀;“军备竞赛”指的是细胞和病毒相互升级自己的功能和手段。 C.【材料二】第①段划线句中的“似乎”删掉后意思不受任何影响,语言也更简洁。
D.【材料一】中,两处出现的“鸡贼”一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病毒“狡猾”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两则材料看,人类和病毒的攻防战将是长期的,人类的科技也必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
B.计算机病毒程序和生物病毒的繁殖原理极其类似,所以我们需不断升级计算机程序以防止病毒。
C.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感染,我们都应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医用防护口罩。
D.【材料二】第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人们重视戴口罩过渡到下文如何合理佩戴口罩。
(4)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拟写合适标题,要求用语精炼,15 字以内。
【解答】(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梳理材料内容。 ABC.正确;
D.有误、越来越强大,入侵手段也越来越‘鸡贼’”可知“病毒的升级改造比细胞强大得多”这一说法并没有依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梳理材料内容、词语含义。 ABD.正确;
C.有误,删去之后,口罩必戴N95’成了很多人的共识”,过于绝对,“似乎”不能删去。 故选:C。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梳理材料内容。 ABD.正确;
C.有误,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外出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可知,我们都应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医用防护口罩”说法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材料标题的拟写。根据材料一“所有病毒都是靠入侵细胞、越来越强大,入侵手段也越来越‘鸡贼’”明确可以概述为“病毒与细胞相互搏杀”,不仅要佩戴口罩,需要佩戴的口罩是不一样的”可以概述为“理性防护。 答案: (1)D (2)C (3)C
(4)病毒与细胞相互搏杀 理性防护
四、名著阅读。
8.(3分)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埃德加 斯诺1936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深入延安根据地,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作品。
B.《红星照耀中国》由美国作家埃德加 斯诺所著,被白修德誉之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C.《昆虫记》语言诙谐,行文活泼,常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使其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D.法布尔的《昆虫记》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洋溢着对生命的珍重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鲁迅称之为“一部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常识的把握。 A.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文学;
B.有误,胡愈之认为《红星照耀中国》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C.有误,“常用极度夸张的手法”错误; D.正确。 故选:D。
9.(3分)【深度解读】纪实作品和科普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试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有
关内容分别加以说明。
【解答】《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 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也表现了他严谨客观的写作态度。 《昆虫记》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生物习性、习性、死亡等。 答案: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客观真实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情况。或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昆虫记》作者根据观察真实描写了昆虫的生活习性。
10.(4分)法布尔除了反复观察外也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请你根据阅读《昆虫记》的经历和感悟,填写下面这张观察实验表。 观察对象 ① 蚂蚁
研究问题 ② 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实验假设 ③ 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 实验结果 ④ 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首先在书中选择一种昆虫。 示例:①蜜蜂 ②怎样找到回巢的路
③远离蜂巢的蜜蜂可能会找到蜂巢 ④远离蜂巢的蜜蜂找到蜂巢 答案: 示例:①蚂蚁
②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③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 ④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五、写作。
11.(50分)读下面几行诗,按要求写作。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 【解答】【例文】 原来我没懂
③你不是我。 我不是你。
时光如同墙上剥落的老漆,终有一天它会消逝殆尽。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穿过时间的隧道,人人与你同行。你不孤单但你终会感到孤独,从出发地到终点的时间为一生。但?
泰戈尔曾说,死如秋叶之静美、秋叶这般平凡而又处处充满着不平凡。 窗外的梧桐花落了。蓦然惊醒!那个繁华的夏天也已离我而去。那是一棵光秃秃的树,它的根被风沙所掩盖?”我想,这种想法是对的。电视里美丽的姐姐解释说,千年屹立。那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岁月带去了它的生 命却无法湮灭它的坚持,生命是即使死去也要坚持心中的执著!这种执念,但我应该要懂。
“最美”是前一段时间的流行词语。什么是最美?无数的最美人们已经给出了我们答 案,并不是容颜的美。张丽莉老师奋力推开学生,她说无悔,救下全车人的生命,但我想他也应该是无悔的吧! 曾经的我太幼稚,原来我不懂。这样的最美,但我应该要懂。 生命,但有好坏,最后在茫然中死去,他的生命并无意义,即使他英年早逝,他的精神被人们铭记,他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现在我有点懂了。
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繁华与慷慨相爱。 ﹣﹣后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