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含答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

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为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2分)下面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洵职(xùn) 滑稽(jī) 烧灼 (zhuó) 哄堂大笑(hǒnɡ) ....

B.慷慨(kǎi) 干涸(hé) 狭隘 (ài) 刨根问底(páo) ....C.热忱(chén) 附和(hé) 恍惚(huǎnɡ) 粘轻怕重(niān) ....D.鄙薄(báo) 琢磨(zhuó) 抽噎(yè) 参差不奇(cēn cī) .....2、(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B.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已经到了不毛之地. ....

C.现在经济不景气,我劝你安心工作,不要见异思迁了. ....D.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 ....3、(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B.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标准. C.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练笔,使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 D.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的任务终于基本完成了.

4、(2分)下列各项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B.《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C.《诫子书》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子侄辈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D.《走一步,再走一步》用倒叙笔法简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伏与正文浑然一体.

5、(2分)下面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 ..B、意与日去 吾日三省吾身 ..C、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 ..D、夫君子之行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6、(6分)综合性学习.你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以“家风家教大家谈”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宣传这次活动,校学生会拟写了一幅宣传标语.下面是这幅标语的上半句,请补出下半句.(要求:与上半句语意相关、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严家训时时记,[示例]

(2)很多家庭喜欢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家训,请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指出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正确的一项( ) A.娟秀飘逸,点画遒美,使人百看不厌. B.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 C.字形扁方,有明显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D.烟云缭绕,龙蛇飞动,及其彰显个性.

(3)某同学今年春节去一位亲戚家做客,只见亲戚家6岁的小孩儿拿起筷子,把桌上自己爱吃的菜一个劲地往碗里夹,亲戚劝阻无效,奶奶在一旁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你同意奶奶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7、古诗词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2)强欲登高去, .遥怜故园菊,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 , .

(4)《〈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句子是: , . 二、阅读(56分)

(一)对比阅读完成8~11题.(14分)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

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8. (2分)【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2)谕( )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9. (4分)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10. (4分)【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分)【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

的话“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____________”. (二)阅读《纪念白求恩(节选)》完成12~14题.(12分)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2.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是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表达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 B.选文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C.选文不仅仅是纪念白求恩,更重要的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高贵的精神品质. D.“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是白求恩的正面介绍.

13.请根据第①段的要点归纳,归纳第②③④段的要点.(6分) ①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② ③ ④

14.第②③段文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批判了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的态度,将他们同白求恩同志 【A】 鲜明对照;批判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态度,将他们同白求恩同志 【B】 鲜明对照;批判一班【C】的人,将他们同白求恩同志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鲜明对照.(3分) (三) 阅读《等你,在桥头》完成15~19题.(17分)

等你,在桥头

王黎冰

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篼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长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多.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

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⑤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一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

⑥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也有人听见了老人还在念叨着:“儿子,在桥头,我等你回来啊!”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⑩村里人就将就着几个像练武术中“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战战兢兢.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11○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还有人慨叹:没孩子传递香火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12○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13○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14○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

15○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此时,桥已经修好了.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16○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诺言,便没有要一分钱的设计费.

17○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18○这一天,是清明节.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 15.选文叙写了有关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请分别简要概括.(2分) 16.结合选文说说老人为何要捐资建桥.(3分)

17.结合全文,说说第B13段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 18.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等你,在桥头”的理解.(4分) 19.下面是这篇选文的题记,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4分)

我曾试着在某一朵花上找到自己的灵魂,有时觉得它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任何经历过这一场神圣洗礼的灵魂,都会对生和死有新的理解,那是对生命真正的诠释. [示例]

(四)阅读《生命的舞鞋》完成20~26题.(13分)

生命的舞鞋

偶尔,在路边的鞋店里,你会遇见一些特殊的顾客.他(她)是一位拄着双拐或摇着轮椅的不幸的人,空荡荡的裤管暗示他们已经失去了一条左脚或一条右腿……或许,一开始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可冷不丁,一个清冷的念头升了起来:在其一生中,会有多少永不曾穿过的鞋子啊!而那只永远多余的鞋子又将会在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虽思忖不出更多的理性含义,但总觉得有一种清洌的生命之美隐含在其中.

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豆蔻少女,由双亲陪着将一辆轮椅摇进了鞋店.全家人兴致勃勃地围着柜台指点个不停,请老板把一只只精美的盒子打开、浏览,再换一只,打开……约半小时光景,他们在这不足二十平米的店铺里已研究了不下十双鞋子.奇怪的是,那少女总嫌左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在常人看来,这不免显得赘余,因为这命运已经注定她永无可能将这只实际的鞋子穿在脚上……但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让人联想到收藏家.

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不是么?直到后来——

那天,我应邀去一位朋友的朋友家参加一个晚会.到了才发现,晚会的女主人——那位弹

奏出曼妙琴声的典雅女子竟是位残疾人.她就那样怡静地坐在琴台后,披一袭水样的黑裙,不时回眸冲客人微笑着致意……

我躲在最远的一处沙发上用心听着那曼妙的曲子,唯觉得她身上有一股月光般的清洁和慑人魂魄的力量……朋友告诉我,她曾是位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跳芭蕾的,在国内比赛中获过奖,四年前,她在旅游登山时遇上了滚石,失去了一条左腿.我愣住了,这灾难对一个靠足尖支撑生命的艺术女子而言,难道不比死亡更残酷吗?可她毕竟挺过来了,现在她活得很出色,除了每天教学生练琴,还坚持写作,刚出了本散文集,很值得一读.

我提出参观一下主人的书房.迎面墙上有一幅放大的黑白剧照,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最后,我驻足在一排栗色的工艺橱前,透过浅蓝的挡板玻璃,我看到十几双洁白纤巧的专用舞鞋,灵秀极了,被主人拼列成几组优美的几何图,翩然欲飞的神态……旁边还附有“年、月”等字样的纸卡,显然这都是她当初训练或比赛用过的.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方橱格里,还躺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

见我隐隐发怔,女主人微笑着解释:“我用不着,就留下了,算个纪念吧.”

啊,找到啦!我终于找到它们啦!这些神秘的永不曾穿用的鞋子,它们没有像所担心的那样莫名地失踪或被遗弃,而是一直被很好的珍藏着,像其主人那样真实有力地生活在这个世上.那萦绕于怀的疑窦倏然澄明了: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它们是永不可缺少和漠视的啊!正像这位可敬的女演员,虽然失去了一条极有价值的腿,但却赋予了人生更丰富的美和价值.

临别时,女主人送我一本她自己写的书.书的封面恰好是那幅感人的《天鹅湖》,空白处有一段醒目的作者手记——“人生真正的道路是一条简陋的绳索,倘若你能优雅地走在上面,或

是不幸被它绊倒,你要微笑,你要感激生命给予你这么多……”

20.“虽思忖不出更多的理性含义,但觉有一种清冽的生命之美隐含在其中”一句,有何含意?(3分)

21.“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一直萦绕着作者的心怀,阅读文章,说说“小小的谜”指什么?(3分)

22.文章的结尾,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23.试探究豆蔻年华的残疾少女和弹琴的残疾女主人,能够挺过难关、笑对人生的原因.(4分)

三、写作(40分)

24.2019年10月13日开播至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将《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烈火中永生》五部经典作品搬上舞台,收获了极高的口碑.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87岁的袁霞、《智取威虎山》中里85岁的童祥苓,到《白毛女》中90岁的郭兰英、95岁的贺敬之、97岁的孟于,再到本期中105岁的马识途,已有多位年过耄耋的文艺工作者登上《故事里的中国》的舞台.节目中,各位国宝级艺术家云集,分享自己对文艺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和坚守,不仅为青年文艺工作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向观众证明了艺术生命力的长久.

回忆历史,革命先烈们在战争的炮火中读懂了“信仰”二字.七十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们则用一个又一个作品传递出这种信仰.如今,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缅怀就是继承.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让烈火中不灭的信仰去点燃新时代的新的荣光.

要求:①以信仰为题,完成作文.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2、B、3、A 4、C 5、A 6、(1)[示例]好家教人人夸(立家训代代传) (2)C

(3)[示例一]不同意.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文明礼仪要从小事做起.[示例二]同意.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 7.略

8. (1). D (2). B

9. (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10. (1). (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2). (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11. (1). ④ (2). ⑦ (3). ③ (4). ② 12.D

13.②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③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④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评分: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14.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 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15.①老人卖菜攒钱修断桥;②儿子因勇救桥断落水的孩子而牺牲.

16.①桥断丧子的悲痛;②村民出行、孩子们上学放学的不便;③党员的责任感.

17.解开前文的悬念,揭示老人为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而走十几里山路卖菜的真相突出老人不辞劳苦、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

18.①这是老人在儿子离开后常念叨的话,流露出老人对孩子无尽的思念,②这是学生们在桥头说的话,流露出对老人崇高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19.[示例]人的生命是珍贵的,生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朱树林勇救落水孩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老人不辞劳苦攒钱修桥,造福乡邻.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们的精神永驻人们心底.

20.残疾女子那些多余的鞋子,我们虽然不能明白它们被保存的价值,但我们会感觉到其所蕴涵的生命的意义、美好的情愫、人生的尊严.

21.“小小的谜”指作者对残疾女孩买鞋时专注挑选的困惑及对多余的左鞋收藏的困惑. 22.文章结尾的内容,是文章主旨内容的必要的交代和补充.在结构上,与上文“还坚持写作,刚出了本散文集”一句和“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相照应,同时,“手记”的内容,又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3.(1)有坚强的意志,敢于直面厄运,笑对一切;(2)有高远的目标,追求精神的完美;(3)不断拼搏,跨越人生一道道障碍;(4)保持高尚的人格尊严,对生命充满感 24、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