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出师表+拼音

来源:华佗健康网
chū shī biǎo zhū gě liàng 出 师 表 诸 葛 亮

xiān dì chuàng yè wèi bàn ,ér zhōng dào bēng cú ;jīn 先 帝 创 业 未 半 ,而 中 道 崩 殂 ;今 tiān xià sān fēn ,yì zhōu pí bì ,cǐ chéng wēi jí cún wáng •天 下 三 分 ,益 州 疲 弊 ,此 诚 危 急 存 亡 zhī qiū yě 。rán shì wèi zhī chén ,bù xiè yú nèi ;zhōng 之 秋 也 。然 侍 卫 之 臣 ,不 懈 于 内 ; 忠 zhì zhī shì ,wàng shēn yú wài zhě : gài zhuī xiān dì zhī 志 之 士 , 忘 身 于 外 者 : 盖 追 先 帝 之 shū yù ,yù bào zhī yú bì xià yě 。chéng yí kāi zhāng shèng 殊 遇 ,欲 报 之 于 陛 下 也 。 诚 宜 开 张 圣 tīng ,yǐ guāng xiān dì yí dé ,huī hóng zhì shì zhī qì ;bù •听 ,以 光 先 帝 遗 德 ,恢 弘 志 士 之 气 ;不 yí wàng zì fěi bó ,yǐn yù shī yì ,yǐ sāi zhōng jiàn zhī 宜 妄 自 菲 薄 ,引 喻 失 义 ,以 塞 忠 谏 之 lù yě 。 路 也 。

gōng zhōng fǔ zhōng ,jù wéi yī tǐ ;zhì fá zāng pǐ 宫 中 府 中 ,俱 为 一 体 ;陟 罚 臧 否

,bù yí yì tóng : ruò yǒu zuò jiān fàn kē ,jí wéi zhōng shàn ,不 宜 异 同 : 若 有 作 奸 犯 科 ,及 为 忠 善 zhě ,yí fù yǒu sī ,lùn qí xíng shǎng ,yǐ zhāo bì xià píng 者 ,宜 付 有 司 ,论 其 刑 赏 ,以 昭 陛 下 平 míng zhī zhì ;bù yí piān sī ,shǐ nèi wài yì fǎ yě 。shì •明 之 治 ;不 宜 偏 私 ,使 内 外 异 法 也 。侍 zhōng 、shì láng guō yōu zhī 、fèi yī 、dǒng yǔn děng ,cǐ 中 、侍 郎 郭 攸 之 、费 祎 、 董 允 等 ,此 jiē liáng shí ,zhì lǜ zhōng chún ,shì yǐ xiān dì jiǎn bá 皆 良 实 ,志 虑 忠 纯 ,是 以 先 帝 简 拔 yǐ yí bì xià : yú yǐ wéi gōng zhōng zhī shì ,shì wú dà xiǎo 以 遗 陛 下 : 愚 以 为 宫 中 之 事 ,事 无 大 小 ,xī yǐ zī zhī ,rán hòu shī xíng ,bì děi bì bǔ quē lòu ,yǒu ,悉 以 咨 之 ,然 后 施 行 ,必 得 裨 补 阙 漏 ,有 suǒ guǎng yì 。jiāng jūn xiàng chǒng ,xìng xíng shū jūn 所 广 益 。 将 军 向 宠 , 性 行 淑 均

,xiǎo chàng jūn shì ,shì yòng zhī yú xī rì ,xiān dì chēng , 晓 畅 军 事 ,试 用 之 于 昔 日 , 先 帝 称 zhī yuē “néng ”,shì yǐ zhòng yì jǔ chǒng wéi dū : yú yǐ 之 曰 “ 能 ”,是 以 众 议 举 宠 为 督 : 愚 以 wéi yíng zhōng zhī shì ,shì wú dà xiǎo ,xī yǐ zī zhī ,bì 为 营 中 之 事 ,事 无 大 小 ,悉 以 咨 之 ,必 néng shǐ háng zhèn hé mù ,yōu liè de suǒ yě 。 •能 使 行 阵 和 睦 ,优 劣 得 所 也 。

qīn xián chén ,yuǎn xiǎo rén ,cǐ xiān hàn suǒ yǐ xīng 亲 贤 臣 , 远 小 人 ,此 先 汉 所 以 兴 lóng yě ;qīn xiǎo rén ,yuǎn xián chén ,cǐ hòu hàn suǒ yǐ •隆 也 ;亲 小 人 , 远 贤 臣 ,此 后 汉 所 以 qīng tuí yě 。xiān dì zài shí ,měi yǔ chén lùn cǐ shì ,wèi •倾 颓 也 。 先 帝 在 时 ,每 与 臣 论 此 事 ,未 cháng bù tàn xī tòng hèn yú huán 、líng yě !shì zhōng 、 尝 不 叹 息 痛 恨 于 桓 、 灵 也 !侍 中 、 shàng shū 、zhǎng shǐ 、cān jūn ,cǐ xī zhēn liàng sǐ jié 尚 书 、 长 史 、参 军 ,此 悉 贞 亮 死 节 zhī chén yě ,yuàn bì xià qīn zhī 、xìn zhī ,zé hàn shì zhī 之 臣 也 , 愿 陛 下 亲 之 、信 之 ,则 汉 室 之 lóng ,kě jì rì ér dài yě 。 •隆 ,可 计 日 而 待 也 。

chén běn bù yī ,gōng gēng nán yáng ,gǒu quán xìng 臣 本 布 衣 , 躬 耕 南 阳 ,苟 全 性 mìng yú luàn shì ,bù qiú wén dá yú zhū hóu 。xiān dì bù •命 于 乱 世 ,不 求 闻 达 于 诸 侯 。 先 帝 不 yǐ chén bēi bǐ ,wěi zì wǎng qū ,sān gù chén yú cǎo lú zhī 以 臣 卑 鄙 ,猥 自 枉 屈 ,三 顾 臣 于 草 庐 之 zhōng ,zī chén yǐ dāng shì zhī shì ,yóu shì gǎn jī ,suì 中 ,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 ,由 是 感 激 ,遂 xǔ xiān dì yǐ qū chí 。hòu zhí qīng fù ,shòu rèn yú bài 许 先 帝 以 驱 驰 。后 值 倾 覆 , 受 任 于 败 jūn zhī jì ,fèng mìng yú wēi nàn zhī jiān : ěr lái èr shí 军 之 际 , 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 : 尔 来 二 十 yǒu yì nián yǐ 。 有 一 年 矣 。

xiān dì zhī chén jǐn shèn ,gù lín bēng jì chén yǐ 先 帝 知 臣 谨 慎 ,故 临 崩 寄 臣 以 dà shì yě 。shòu mìng yǐ lái ,sù yè yōu tàn ,kǒng fù tuō 大 事 也 。 受 命 以 来 ,夙 夜 忧 叹 , 恐 付 托 bù xiào ,yǐ shāng xiān dì zhī míng ;gù wǔ yuè dù lú ,shēn 不 效 ,以 伤 先 帝 之 明 ;故 五 月 渡 泸 , 深 rù bù máo 。jīn nán fāng yǐ dìng ,jiá bīng yǐ zú ,dāng jiǎng 入 不 毛 。今 南 方 已 定 ,甲 兵 已 足 , 当 奖 lǜ sān jūn ,běi dìng zhōng yuán ,shù jié nú dùn ,rǎng chú 率 三 军 ,北 定 中 原 ,庶 竭 驽 钝 , 攘 除 jiān xiōng ,xīng fù hàn shì ,hái yú jiù dū : cǐ chén suǒ •奸 凶 , 兴 复 汉 室 ,还 于 旧 都 : 此 臣 所 yǐ bào xiān dì ér zhōng bì xià zhī zhí fèn yě 。zhì yú zhēn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至 于 斟 zhuó sǔn yì ,jìn jìn zhōng yán ,zé yōu zhī 、yī 、yǔn děng •酌 损 益 ,进 尽 忠 言 ,则 攸 之 、祎 、允 等

zhī rèn yě 。 之 任 也 。

yuàn bì xià tuō chén yǐ tǎo zéi xīng fù zhī xiào , 愿 陛 下 托 臣 以 讨 贼 兴 复 之 效 ,

bù xiào zé zhì chén zhī zuì ,yǐ gào xiān dì zhī líng ;ruò 不 效 则 治 臣 之 罪 ,以 告 先 帝 之 灵 ;若 wú xīng dé zhī yán ,zé zé yōu zhī 、yī 、yǔn děng zhī màn 无 兴 德 之 言 ,则 责 攸 之 、祎 、允 等 之 慢 ,yǐ zhāng qí jiù 。bì xià yì yí zì móu ,yǐ zī zōu shàn dào ,以 彰 其 咎 。陛 下 亦 宜 自 谋 ,以 谘 诹 善 道 ,chá nà yǎ yán ,shēn zhuī xiān dì yí zhào 。chén bù shèng ,察 纳 雅 言 , 深 追 先 帝 遗 诏 。 臣 不 胜 shòu ēn gǎn jī !jīn dāng yuǎn lí ,lín biǎo tì qì ,bù zhī •受 恩 感 激 !今 当 远 离 ,临 表 涕 泣 ,不 知 suǒ yún 。 所 云 。 译文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兵力衰弱,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内宫和朝廷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尽忠行善做好事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的法则有所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差的将士,都能够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

靠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江山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能够扬名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认真小心,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能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不保留的进谏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我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了。 [编辑本段]【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敝:指蜀汉贫困衰弱,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您)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6)忘身:奋不顾身。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原来是。)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违背大义。以,以至,从而。塞,阻塞。谏,劝谏。路,言路。

(13)宫: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zāng):好。否(pǐ):坏。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只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及,以及。为,做。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8)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朝廷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都是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无二。 (23)简:同“拣”挑选。拔:提升。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增益实效。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9)晓畅:明达,通晓了解。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贪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zhang shi)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计:计算。 (41)布衣:平民。

(42)躬:亲自,耕: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苟:姑且。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47)感激:感动奋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许诺。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效:实现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草苗。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办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效,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正确的进言。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7)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赋于人。” 段意:

一:在分析蜀汉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白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16 12:38

文章理解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

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1.广开言路 2.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叙三顾茅庐之事。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