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率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利润来源——来自15个工业细分行业的证据
来源:华佗健康网
新宄(双月刊) 2012年第1期(总第56期) 基于效率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利润来源 ——来自15个工业细分行业的证据 魏峰荣兆梓 230601)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但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也愈 发严重,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国企利润来源问题。关于国有企业利润来源的传统观点强调了 国有企业利润的垄断来源而忽略甚至否定了效率来源。本文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5个国有工业 行业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松弛变量的Super—SBM效率测度模型对15个代表性行业 的年度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别考察了技术效率对国有工业行业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对利润指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国有企业利润的效率来源不容置疑。 关键词:国有企业;利润来源;Super—SBM模型;技术效率 中图分类号:F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2)01—0009—08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盈利水平大幅增长,2000—201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 (下文简称为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由2408.33亿元增长到11835.55亿元 ,累计增长391.4%, 年平均增长率达17.3%。但伴随着国有企业利润的显著增长,各行业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国有垄 断企业员工的高收入更成了众矢之的。国有垄断行业高收入现象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力资本投资, 造成社会不公,进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成为国有企业滥用其垄断权势的证据之一。转轨经济中的我 国国有企业以行政垄断为主,这也是对国有企业多有诟病的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利润来 源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出现了一批围绕此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国有企业利润来源 于垄断是国内学术界主流的观点 ,国企垄断的社会成本和效率损失等也开始为人所关注 .4j。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基于对1999年之前的国有企业的观察得到的共识是: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的效率是低下的 。1999年之后,虽然国有企业通过进行战略性调整,生产经营状况出现 了新的变化,产权不清、社会性负担等问题得到改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但上述共识仍旧 存在,并且这种共识加深了对国有企业利润具有垄断来源的认识。问题是,如果国企高利润仅仅是非 效率性因素(垄断)的产物,那么其所获经济效益的社会合理性和国企改革的成效就非常值得质疑 了。因此,对国有企业利润来源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下一 步国企改革的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本文的观点是,没有理由认为垄断和高效率是严格互斥的,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具有同时存在垄 收稿日期:2011—11—28 作者简介:魏峰(1974一授,博士生导师。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荣兆梓(1949一),男,江苏无锡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07AJL011) 一9~ 魏峰荣兆梓 基于效率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利润来源 断和效率这两种来源的可能性。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特别是利润的显著上升是否只具有垄 断来源而没有效率提高的因素在其中是需要实证论证的。本文选取技术效率作为效率指标的代表。 技术效率能够衡量生产单元的生产活动接近生产前沿的程度,是短期内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驱 动力。下文中,本研究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基于松弛变量的Super-SBM模型测度国有工业行业 的技术效率。鉴于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比重和地位,本文选取了2000~2010年期间国有工 业企业15个有代表.I生的行业,并在控制了投入产出的相对价格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等相关因素的前提 下,就国有企业效率与国有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和经验分析。 二、文献述评 利润是经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利润来源是利润的核心和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和西方经济学都曾围绕利润来源问题展开争鸣。马克思认为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而当代 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利润具有利息、风险或不确定性、垄断竞争、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等多项来源。产业 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争论的焦点也与此相关,关于市场结构和绩效谁占主导地位的问 题,两派的观点是对立的。哈佛学派的SCP(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通过决定 企业行为而最终决定了企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而芝加哥学派的“效率结构假说”所持观点是,不 同的市场绩效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具体到高集中度市场结构中的企业所具有的高利润率现象,在 哈佛学派看来高利润率主要来自于垄断,而芝加哥学派认为是来自于大企业的高效率。在此基础上, 两派各自产生了对垄断企业的政府规制和自由放任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主张。显然,两派的观点直 接冲突,非黑即白;争论主要基于对自然垄断产业的考察,以定性分析为主。国外相关问题的实证分 析方面,Green和Segal_6 以美国人寿保险行业为样本,应用SFA(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开拓性地进行 了企业效率对企业效益影响效果的实证研究,并证实了企业效率与企业效益之间具有密切的正向关 联性。 国内的现有研究中,国有企业利润的垄断来源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吲,也不乏对利润垄断来源的 形成原因、垄断强度以及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等方面的研究_1.4 J,但是国企利润的效率来源总是被 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否定了,更缺乏相关方面的实证研究。国内关于国有企业利润垄断来源说的文 献,主要的分析思路有两种:一种是仅使用描述统计的方法,通过考察国有企业利润和利润率的行业 分布特征(国有企业的巨额利润主要来自于垄断行业),得到国企利润具有行政垄断来源的结论 ; 另一种是将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或其他非国有企业的效率进行比较,认为国有企业具有相对低效率, 并以此为基础否定了国有企业绩效增长的效率来源 J。显然,不论按照哪一种分析思路,其国有企 业利润的垄断来源说的逻辑链条都并不完整,推理上存在明显漏洞。行业利润与行政垄断存在正向 关系,并不能证明它与其他因素就没有正向关系。并且,我国国有企业的相对低效率说仍缺乏确凿的 证据,并没有形成定论,如张晨、张宇 的研究结论是:“在我国的竞争性行业中,国有工业企业与非 国有工业企业在财务效率和技术效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垄断行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具有较高的 技术效率,并不断保持着较快的技术进步速率”。笔者近期用2000到2009年数据的计算也形成了与 二张相似的结论。 迄今为止,国内文献还鲜有直接探讨企业效率与企业利润之间关系的成果,韩朝华、周晓艳 和 丁启军 的研究也不例外。韩朝华、周晓艳通过构建行业利润总额与购销价格比之间的回归模型, 得到的结论是:“1999年以来我国国有工业利润增长的主要源泉不是国有企业的高效率,而是国有工 业在部分基础工业领域中的垄断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厂商定价权势”。可惜的是,在二人所进行的 结构分析中,效率因素被主观否定掉,并未考虑在内;丁启军则在分别探讨了垄断行业行政垄断与行 业利润的关系以及行政垄断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后,间接得到与韩朝华、周晓艳相似的结论。本文与 韩朝华、丁启军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国有企业利润确实存在垄断来源。但在结构分析方面,本文在二 一10—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个方面弥补了他们的不足:第一个方面是本文将反映垄断来源的价格指数比和反映效率来源的技术 效率两个变量同时引入到模型中,既全面考察了利润来源,又避免了选取单一利润来源指标可能产生 的内生解释变量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本文突破了仅以利润的绝对量(利润总额)作为因变量的局限 性,还建立了以利润的相对量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因变量的面板模型,从不同角度考察国企利 润来源,这种方式在国内的研究中尚属首次。本文同时估计了以原始变量建立的面板模型和双对数 面板模型,估计方法多样,有效提高了相关检验的功效,使结论更具稳健性(Robust)。 最后,从实证方法和样本选取来看,现有研究主要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和SFA(随机前沿分 析)两种方法计算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 ,要么只对单个产业或行业进行研究并得到相关结论,样 本范围过窄_1 ;要么样本数据仅限于2007年以前 1 ,难以全面把握和反映国企效率近年来发展 的新变化和新动态,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的也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的改进之一是本文所选 取的15个国有工业行业,均是2000~2010十一年利润总额合计占所有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合计 比重超过1%的行业,样本更具代表性,分析更具针对性,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也更具说服力;改进之二 是运用了DEA基于松弛变量的Super—SBM模型测度国有工业行业的技术效率,更充分地利用样本信 息,使国有企业效率的测度和研究更具精确性和可操作性,为国有企业效率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三、国有工业企业15个代表性行业的选择 鉴于国有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在新世纪以来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本文采用了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企业(简称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将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选择为2000~2010十一年利 润总额合计占所有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合计比重超过l%的行业。这样的行业有l5个,见表1: 表1 2OOO一2010年行业利润总额合计和资产总计合计及其占比 仲租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 资产总计 资产总计 代码嚣 合计(亿元)占比(%)合计(亿元)占比(%) 1 14871.7 25.5 55860.41 4.4 9 1478.26 2.5 笼 毒 31214.28 2.4 2 3 4 5 6 7 8132.48 7288.43 5016.19 4946.71 3745.85 1798.65 13.9 12.5 8.6 8.5 6.4 3.1 142334.77 314701.26 150812.58 39520.7 70616.97 67437.71 l1.1 24.5 11.8 3.1 5.5 5.3 10 11 l2 13 14 l5 1409.48 1255.64 l148.98 lO40.64 982.81 819.44 2.4 2.2 2 1.8 1.7 1.4 41464.02 16341.49 20233.75 36028.18 27349.29 32252.83 3.2 1.3 1.6 2.8 2.1 2.5 8 1543.1 2.6 52227.53 4.1 合计 55478.36 95.1 1098395.77 85.7 注:(1)利润总额和资产总计均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数据来源为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2)代码 代表的行业为: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 延加工业;5.烟草加工业;6.煤炭升采和洗选业;7.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普通机械制造业;11.饮料制造业;12.医药制造业;13.专用设备制造业; 1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表1中利润总额占比指所在行业十一年利润总额合计占国有工业企业十一年利润总额合计的比 重;资产总计占比指所在行业十一年资产总计合计占国有工业企业十一年资产总计合计的比重。由 表1可见,15个行业的十一年利润总额占比共达到95.1%,十一年资产总计占比共85.7%,国有企业 的利润与规模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在15个行业中,垄断行业有7个,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 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升采和洗选业、烟 草制品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个垄断行业的利润总额占比均位于前十,甚至占据了前 六的位置。2000~2010年,7个垄断行业利润总额占比合计为77.9%,资产总计合计占比为62.8%, 也就是说,7个垄断行业用总量上相对较少的规模创造了相对更多的利润总额。此外,2000年7个垄 断行业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占比合计为74.1%,2010年为76.1%,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一11— 魏峰荣兆梓 基于效率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利润来源 可以看出,这些数据资料确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来源的垄断特征,但垄断 并不必然产生低效率,垄断国有企业的利润也不必然完全由其垄断地位所产生。在看到大部分国有 企业利润来源于垄断行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15个行业中的其他8个竞争性行业:通用 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8个竞争性行业的存在起码说明了国有企 业的利润不仅来源于垄断行业,也有竞争性行业的贡献,或者说国有企业的利润中也有竞争性领域行 业的产出。这些竞争性行业以其不到40%的资产比重创造了国有工业企业超过20%的利润总额②。 下文中,我们将基于国有工业企业上述15个行业的2000—2010各年生产活动的投入产出指标,计算 和评价其技术效率,进而探讨技术效率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四、国有工业企业15个行业技术效率的计算 1.DEA分析的Super—SBM模型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模型(Super-SBM)计算和评价国有企业的 技术效率。DEA是一种非参数的客观评价方法,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等人开创, 它可以对多投入、多产出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MU)进行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具有客观性强、 算法简化、误差少等特点。DEA模型的建立,为效率分析奠定了基础。传统DEA方法包括CCR模型 和BCC模型,前者假定DMU具有生产规模收益不变性(CRS),后者则在考虑规模收益可变(VRS)的 情况下,对CCR模型进行了改进。本文所用的行业数据为加总数据(aggregated data),不同行业的规 模报酬不具有可比性,讨论行业的规模报酬状况现实意义不大。因此,本文采用CCR模型计算国有 工业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 在使用一般DEA模型测评效率时,如果不考虑投入要素的“松驰”(Slack)的影响直接计算,有可 能造成对效率测评的偏误(Fried_1。 )。因此,Kaoru Tone¨J 在2001年提出SBM模型,2002年Tone 在SBM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Super.SBM模型,允许效率值大于或等于1。如此一来,Super—SBM模型 在得到可以排序的DMU效率值的同时,又有效缓解和纠正了多个DMU效率值相等对面板回归模型 的估计结果造成的偏误。 本文采用投入导向CRS下的Super.SBM模型测算上述15个代表性行业2000~2010各年度的技 术效率,并对技术效率与利润指标问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假定有 个DMU,每个DMU用m项投 人生产s项产出;对特定待评估决策单元DMUo(O=1,2,…,n),对应的投入向量为 =( 。, ∞,…, XmO),产出向量为Y。=(Y。。,Y 。,…,‰),其投入导向SBM模型的线性规划形式可表示为式1;如果一 个DMUo是SBM模型中的有效单元,则对DMUo进行效率测度的Super—SBM模型见式2: minp=1一(1/m)∑ sJx S.t. 0=XA+s— Yo=YA—S minp=1一(1/m)∑ m s / ∞ S.t. 0≥XA+s— Yo=YA—s A≥0;s一≥0;s ≥0 A≥0,s一≥0,5 ≥0 式1 SBM模型 式2 Super—SBM模型 其中,P为技术效率值;A=(A。,A:,…,A )为系数向量;si一(i=1,2,…,m)和s (r=1,2,…,s)是 分别表示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的松驰变量。可以看出,上述模型把投入松弛变量直接放人了目标函 数中,当数据的度量单位变化时,P保持不变,并且p随着投入松弛的增加而单调递减。 2.指标选取及效率的计算结果 本文选取的国有工业企业细分行业生产活动的产出指标为工业增加值;投入指标为行业年均从 业人员数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分别代表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投入产出指标采用了2000—2010年《中 一12— l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产出变量工业增加值2004、2008、2009和 2010年度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均没有提供,本文的处理是,2004年度当 年价工业增加值采用2004年度当年价工业总产值与2003年度工业增加值率计算得到;2008、2009和 2010年度当年价工业增加值数据采用比例法计算得到,即用本年度的当年价工业总产值乘上上一年 度当年价工业增加值与当年价工业总产值的比值。以2000年为基期,产出变量工业增加值用行业工 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投入变量固定资产净值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用MaxDEA6.0软件运行投入导向CRS下的 Super—SBM模型,得到上述国有工业企业15个工业 1 I口≯禹 薯 嚣弦∞ |瓣耱笋 藏 薅臻 学囊稳§ 静娥 | 静I誊 J|/~一一— 细分行业各年度的技术效率(见图1)⑨。 图1表明,我国国有工业企业15个代表性行 g | 爹 崔蠢#。々 毒髫 l簪鹫嚣 辨誊一事 矮 。誉 《薅学 :j/一一一/—一,—一 业在2000~2010年期间,技术效率的发展趋势各 异,但总体而言趋于提高,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不 同行业在充分运用现有生产条件的能力上存在着 差距,这些差距对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未来的深化改 面 20一O5—2—010 q 髓 露 器|鞲I嚣 蠹 | 。誊 。埘 《掺 尊 {/ ~/——~ 年份 叩k 行照名称革和产业政策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把各行业不同年份的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 从图2可以看出,技术效率的年度 效率均值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利润 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07年后略 图1 国有工业企业15个行业的技术效率 润率与技术效率的年度均值一一建立联系,并绘制成折线图(见图2)。 700 600 0.250 0.200 500 400 300 200 100 O o.150 l。’・一利润总额 ¨oo 0.050 0.000 有波动,但仍趋势上升;利润总额的上升 趋势相对成本费用利润率更为明显。总 的来看,技术效率与利润总额和成本费 用利润率均表现出稳定的正向关系。 五、模型、指标与计量结果 1.变量定义和模型设定 I 兰 图2利润指标与技术效率折线图 为了全面考察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来源以及避免信息损失,本文的利润指标选取了上文中提到 的两个指标: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前者是绝对量指标,后者是相对量指标。我们的方案是,分 别用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作为因变量、技术效率作为自变量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本文的 命题是,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对国有企业近年来的利润增长有正效应。如果命题成立,则技术效率指 标在模型中的系数应该为正,并且具有显著性。 影响企业利润指标的因素很多,我们在模型中引人的控制变量包括:产出投人价格指数比,定义 为工业细分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比值,用来表现企业生产活 动中产出、投入的相对价格对利润指标的影响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业品价格扭曲以及企业的定 价权势,产出投入价格指数比大于1时,可以理解为该行业存在工业品价格扭曲;人均固定资产净值, 定义为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与年平均劳动人数的比值,用来反映资本有机构成,一般情况下与技术进步 成正比④。 基于上述指标,本文建立的四个基本面板回归模型为: Proitfn=d+卢lTE + 2Price +卢3Asset“+ “ Prate =0+卢1TE“+卢2Price +/33Assetn+ In(Proitf )= +卢lIn(TE )+ In(price )+ 3In(Asset )+ 一13— 魏峰荣兆梓 基于效率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利润来源 In(Prate )=0+卢1In(TE )+卢2In(Price“)+卢3In(Asset“)+ (四) 其中,i=1,2,…,15,表示上述15个工业细分行业;t=1,2,…,11,表示2000~2010年共11个年 份;Proit表示l5个工业细分行业的利润总额;fPrate表示成本费用利润率;TE表示技术效率;Price和 Asset分别表示产出投入价格指数比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 为模型中的随机干扰项。模型(一)和 模型(二)为基于各原始变量建立的面板回归模型;模型(三)和模型(四)为双对数面板回归模型。 2.模型的估计结果 基于对上述四个基本模型中系数 和随机干扰项 的不同假设,可以衍生出不同形式的面板数 据模型。混合回归模型(pooled)将面板数据视为横截面数据的堆积。若模型中随机干扰项/.t =a + (o 代表个体的特殊效应,在此反映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假定a 是固定的常数的模型称为固定 效应模型(FE);假定a 是随机的模型称为随机效应模型(RE)。各基本回归模型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 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 表2基本回归模型(一)和模型(二)的估计结果 注:(1)每个变量估计值下面一行数据报告的是标准误。(2)料%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料表示在5%的显 著性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3)对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采用组内估计(within estimation)。 表3基本回归模型(三)和模型(四)的估计结果 注:同表2。 一14—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表2、表3中模型的相关检验包括:混合回归对固定效应的F检验、混合回归对随机效应的 Breusch and Pagan拉格朗日乘子检验以及随机效应对固定效应的Hausman检验。由各基本回归模型 的F检验和拉格朗日乘子检验结果可知,各模型中的个体效应均具有显著性,混合回归模型不适用; 而Hausman检验的结果则表明,除了第一个基本回归模型选择随机效应外,其他三个基本回归模型 选择固定效应更为适合。 表中同时给出针对模型进行的组间异方差的Wald检验以及Wooldridge序列相关检验的结果,四 个基本回归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所选择的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中均存在序列相关以及组间 异方差,说明行业面板数据因为不同行业特性和规模差异存在较严重的异方差,而且面板的组内自相 关也不容忽视。为得到一致回归结果,我们采用了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FGLS)和面板校正误差模型 (PCSE)对模型进行了稳健估计,计量结果显示在表2和表3中。 表2和表3的结果表明,在对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进行的不同的面板回归估计模型中,不论 是基于原始变量的回归模型还是双对数回归模型;不论是随机效应模型(SE)还是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FE);不论是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FGLS)还是面板校正误差模型(PCSE),技术效率(rIE)对利润总额 或成本费用利润率的估计结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即均为正效应而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显著 性,技术效率(,IE)对利润指标的解释力度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模型中的两个控制变量对利润指标的计 量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均具有正效应。鉴于产出投入价格指数比(price)与市场权势有关,它的正效应 佐证了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利润的垄断来源说;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正效应则表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的 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均有助于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的改善,这应该也是在期望之中的。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运用了基于松弛变量的非径向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0~2010年中我国国有工业15个 代表性行业的年度技术效率,并深入考察了技术效率指标与利润总额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关系。本 文的技术结果与Green和Segal_6 的结论相似,认为企业效率与企业效益之间具有密切的正向关联 性,同时也验证了这种正向关联在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存在性。从表2和表3的面板回归结果可以 看出,无论是对利润总额还是对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回归,本文所关注的技术效率指标的系数都显著为 正,因此说,技术效率的差异是解释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指标差异的重要变量。我们的实证分析采 用了计算技术效率的较新的方法,对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利润来源作了直接而系统地研究。与已有 的研究结论相比,实证结果中产出投入价格指数的正效应佐证了我国国有企业利润的垄断来源说,特 别是国有企业利润增长的效率来源不容置疑,我国国有企业同时具有垄断来源和效率来源的命题几 乎是首次得到了提出和论证。 本文认为,自上世纪末开始的国企的深化改革是国有企业利润具有效率来源的可能原因。通过 战略性调整,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和改善。国企效率来源的存在说明,改革的 成果和国企发展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全盘抹杀;对国有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乐观其成。但国 企利润的垄断来源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福利损失和社会成本意味着,国企改革仍需进一步推进,国有 企业的绩效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潜力。需要对国有企业的垄断进行适当规制,弱化国有企业的 垄断动机,充分发挥垄断行业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等优势,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 生产效率,最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从长远看,这不仅意味着要进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使“国有企 业向公益型国有企业和竞争型国有企业两个方向集中”(邵宁⑨),更重要的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 制,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框架和步骤,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韩朝华,周晓艳.国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及其社会福利含义[J].中国工业经济,2009(6):17—26 —15— 魏峰荣兆梓 基于效率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利润来源 [2]严海宁,汪红梅.国有企业利润来源解析:行政垄断抑或技术创新[J].改革,2009(11):128—133. [3]丁启军.行政垄断行业高利润来源研究——高效率,还是垄断定价[J].产业经济研究,2010(5):36—43. [4]于良春,张伟.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强度与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2010(3):16—27. [5]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O):13—19. [6]Green W,Segal D,2004,“Profitability and Efficiency in U.S.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Productivity Analy- ,(21):229—_247. [7]张晨,张宇.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J].经济学家,2011(2):16_25. [8]宋来,常亚青.国有和私营工业企业的相对效率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8):122一l26. [9]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工业生产绩效:1998—2o07——基于细分行业的推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财经研 究,2009(6):97—107. [10]陈志广.利润率与市场结构:基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5(6):37—42. [11]戴魁早.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研究——来自钢铁产业的实证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2007(6):67—73. [12]Fried,Harold,Schmidt,Shehon,and Yaisawarng,Suthathip,1999,“Inco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onmentla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nical Efifciency”,Journal ofProductivity Analysis,(12):249—267. [13]Tone K,2001,“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icif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fOpeorational Research,(130):498—509. [14]Tone K,2002,“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icif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aln f oOper- ational Research,(143):32—41. 注释: 0)20oo年利润总额为当年价;2010年利润总额为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②本部分垄断行业和竞争性领域行业的划分是基于作者根据相关数据所作的判断,具有相对意义。 ③图1中行业代码与表1相同。 ④所用数据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为2001~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固定资产 净值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 ( ̄)http://finance.people.eom.cn/GB/70846/16570177.html (责任编辑:千山) The Study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ofit Sourc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mciency——The Proof Based on 15 Industries Wei Feng.Rong Zhaozi (Economics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Since the new century,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ofit increases substntaially,but the unfair income dis— tribu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re more serious,which makes US have to review the profit sour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 ses.The traditional view stresses the monopoly source and ignores or even denies the eficiency sourfce.Based on 15 represent- ative state—owned industirl industraies’2000~2010 panal data,this article calculates the annual technical eficifency of these 15 state—owned industies respectrively using Super—SBM model based on slack variable,and inspects its influence on profit and cost profit margin of these 15 state-owned industiesr separately.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echnology eficiency hafs sig。 nifie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ose two profit indexes,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rofit has eficifency source beyond doubt. Key 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profit source;Super-SBM model;technical eficifency 一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