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来源:华佗健康网
豳幽J doi:lO.3969 ̄.issn.1006—2025.2010.10.01 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李谦杨志柯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采用协整理论考察了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期间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及传递过程.结果表明.短期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没有影响。长期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与 货币供应量有关的货币流动性指标M,/GDP及房地产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变动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关系 长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实质上影响着通货膨胀,只是在传递过程中由于 滞后效应不能及时表现出来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变动 通货膨胀 流动性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O25(2010)10—0010一O5 引言 人士的疑虑和争议 从货币主义理论角度来看.通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 体为了使本国经济早日走出危机。纷纷采用了凯恩 斯的国家干预办法.采用贷款等形式向本国注入了 大量流动性 如我国,从2008年11月起,在扩大内 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应与货币 需求内在作用的结果.货币供应量的过度供给必然 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2009年的大幅度新增贷款 在很多经济学家看来.有很大可能导致2010年的 需、刺激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存贷款金融机构加大 了贷款的力度 2009年一季度的放贷量就达到了 4.85万亿.二季度累计为7.3万亿,三季度累计为 8.9万亿 这种流动性的注入给市场上失落的信心 和萎缩的需求带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市场走 出了这种金融危机冲击的阴影之后.政府能不能及 时抽回自己投放出去的流动性.通货膨胀是否会因 此逼近我们的生活.已经引起了不少经济学界资深 【收稿日期】2010-08-26 通货膨胀。从2010年我国CPI走势看.1月份同比 增涨1.9%,2月份同比增涨2.7%.三月份同比增涨 2.4%。3月份同比增涨2.8%.5月份同比增涨3.1%. 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 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证分 析上都存在很大的争论。张玮、苏瑁(2010)采用中 国1978年~2008年的年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实 【作者简介】李谦,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预测与决策;杨 ̄,b-r,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 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5y向为经济预测与决策。 李谦.杨志柯: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证分析了中国货币供应量政策的特点.得出货币供 应量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对物价具有系统性 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步妍、李晓(2009)也指 出.通货膨胀与货币沉积于经济体系内部与生产过 剩有关.造成了消费不足。综上所述,各位学者由于 影响 朱慧明、张钰(2005)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分 析技术.考察了1994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 度期间中国货币供给量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 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层次 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都存在协整 关系.我国的通货膨胀仍然是一货币现象。姚远 所采用的数据、方法及思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 尽相同 本文尽可能从全面的角度考虑货币供应量 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探讨了货币供应量变动 是否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进程、资本 市场吸收以及内需不足四种原因导致其对通货膨 胀影响不足的问题 (2007)采用协整与方差分解的方法对中国货币供 应、通货通胀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对通 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长期内货币非中性。 李军(1997)实证研究后发现,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 不存在短期水平的正向关系.但在5年的相对长期 水平上表现出正向关系 张成思(2009)利用1998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指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货币 供应量M 增速、流动性指标(Mz/GDP)、商品房销售 价格指数(HP)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本文 所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凤凰财经网,部 分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月报.时间为1998年1 月一2007年12月数据 2008年通货膨胀主要是由 年第一季度至2008年第一季度流动性(Mz/GDP)指 标.实证研究了货币供应量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fCPI)的影响.发现在短期内流动性指标对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有着显著的影响。易纲发现.1979年 1984 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远远大于通货膨胀率 于国际因素、全球石油、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构成 全球供给性冲击.又由于我国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 依存度很高。从而导致各企业的成本大幅度提高. 造成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走高.这与货 币供应量的关系不是很大 (二)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 在检验两者相关关系 和经济增长率之和.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通货膨 胀相背离。刘琳和靳云汇通过实证,也未能发现长 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动会影响通货膨胀 中国在数十年来保持高速货币扩张的同时仍 能长期维持低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这被学者称为 “中国之谜”(Mckinon,1993) 专家学者开始对其形成 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并从总体上得出了货 币流通速度下降、货币化进程、资本市场吸收以及 时.应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的 平稳性。本文运用DF单位根检验,步骤如下: 内需不足四种解释。赵留彦、王一鸣(2005)等认为, 中国货币需求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从而引 Y =13y 1+u ,u, ̄IID(0,盯2) (1) H0:p=1,H1:p<1。检验统计量DF=(3-1)/s(13)或 Ay =py 一1+u ,ut-IID(0,叮2) . (2) 其中p=p一1。Ho:p=0,H :p<O。检验统计量DF= 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使得实际与理论相背 离。易刚f19951指出,中国货币增长率远大于通货膨 胀率与GDP增长率之和.即存在所谓的“超额货 币” 而存在大量“超额货币”的同时又没有引起我 国通货膨胀率的大幅上升.其原因在于我国所存在 的“货币化进程”.即这部分“超额货币”被中国实体 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吸收了。刘伟、李绍荣和李笋 雨(2002)指出.新增货币有两个去向:一是进入间接 融资市场形成新增广义货币。二是进入资本市场形 b/s(/,)= ̄,/s(iS)。 本文运用sas软件的DF单位根检验各研究变 量的稳定性,结果如下: 表1 单位根检验 成新增资本资产 我国2009年产生的资产市场热 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最后.由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 长期偏高。明显消费不足,从而导致内需不足,在一 幽幽J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下.M CPI。MJGDP,季节CPI都没有通过检验,而他们的一 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了检验.因此.可 以认为,M 、CPI是一阶单整,VAR理论指出,当两 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时.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 系 协整检验如下: 表2 月度CPI与货币供应量M2的协整关系 从表2的协整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内M, 的变动与通货膨胀CPI不存在协整关系.在长期内 存在协整关系.但由于当滞后阶数为12时存在多 重共线性,结果也不可靠.在以后的分析中,笔者将 采用CPI和M,变动的季度数据检验两者的相关 性。因此,即使运用VAR模型得出通货膨胀与M 的变动在短时问内有关系.也是伪回归.结果不可 信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无论在短期内 还是在长期内两者之间都是存在因果关系的.但由 于在短期内他们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M,的变动 在长期内不影响通货膨胀 表3是采用季度数据研 究得出的结果 表3 季度CPl与季度M 增长率的协整关系 从表3季度数据研究结果来看.在滞后期9阶 以前,CPI与季度M,增长率之间都没有协整关系. 当滞后期为9阶的时候.M,变动与CPI出现了协整 关系,由于阶数太多,仍然存在共线性问题。为了消 除共线性,通过AIC、SBC信息总则,笔者忽略了前 面几期。选择了滞后期为(8,9,lO)。从上面结果可以 看到。在滞后期为(8,9,10)时,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 系.又由于阶数较少,因此,本协整关系较为稳定。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动确实会 对通货膨胀产生~定的影响.货币供应量M,的变 动领先通货膨胀CPl指标2年~2.5年 但从变动的 数量上来看.M 变动的幅度明显要高于CPI,如易 纲发现.1979年~1984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 率远大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998年到 现阶段仍然还存在这种现象 fj=)季节CPI与货币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流动性指标的数据来看.1998年到现在 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的走势类似 讨论流动性过 剩也重在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关 系。由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一定的动 态传导机制.当货币超额发行时.市场不会理解其 对价格的影响.但随着额外货币的推动.使得市场 需求增大,市场开始有所反应。生产商开始提价,工 人开始要求提高工资,并开始预期未来通货膨胀。 由于人们担心通胀造成手中货币减少.而选择房产 投资时.房产价格便会上升,最后推动通货膨胀 因 此.从根本上.通货膨胀还是由于货币超量发行带 来流动性增加而传递导致的.下面的实证也证实了 这一点 本文所选指标是参考张成思(2009)研究通 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书中所用的. 流动指标选择(M2/(GDPfr +GDP +GDPif-i)+GDP)), 结果如下: 通过sas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s可以得 出货币流动性指标也是一阶单整 因此.检验他们 的协整关系.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Johansen协整检 验方法。结果见表4: 表4 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2的时候.两者 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滞后期为3。4阶的时候,两 者之间有了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得知货币流动性 对通货膨胀有影响.货币流动性指标提前通货膨胀 3、4个季度。本文重在寻找两者的关系.因此没有列 出对应的VAR值 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 现,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当货币发 行导致流动性形成时,在一年左右.只要没有政策 干扰.会导致通货膨胀 李谦.杨志柯: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 f四)通货膨胀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的关系 价格.然后推动房地产相关上游和下游产业开始提 价,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表6 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协整结果 本文没有选择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指标.主要是 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明显供给过剩, 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偏离较大 通过sas Dickey—Fuller Unit Root Tests可以得 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也是一阶单整 表5 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协整关系 表6的结果在9阶以前.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 与通货膨胀没有协整关系。由于当滞后阶数多时, 会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选择滞后(8,9,10) 阶在消除共线性的同时也发现了协整关系.结果如 上所示。表7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表7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Granger因果关系 零假设r=O FO 备注假设 滞后期 特征值r>O r>O 4 8 0.O373 0.O329 Trace值4.553 3.754 5%临界值 12.21 12.2l r=0 F0 r>O r>O 12 18 0.O677 0.0603 7.5943 6.37 12.2l 12.21 r二O r>0 24 O.0567 5.6 8 12.21 从表5的协整检验来看.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 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内都 没有协整关系.因此.没有证据证明我国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影响通货膨胀。而王小平、闰丽 萍、黄婷(2008)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fVECM)对 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与CPI之间协整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指出 从表7可以得出结论.在置信区间为90%的情 况下.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是CPI的原因.而CPI 不是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的原因.再结合上述协整 关系可以得知.商品房销售价格领先CPI为3个季 度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CPI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 关系 笔者认为,两者结论不同一是由于时间选择 不一致.二是由于作者在做协整的时候.把货币供 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CPI 放在一起做协整分析并制作VAR模型.没有单独 考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动与CPI的关系.从而 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在长期影响CPI 从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的变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社会消 三、结论 (一)从历史数据来看,在没有政策干扰和其他 突发事件的影响条件下,货币供应M 的变动会提 前通货膨胀2年~2.5年.在短期内不会影响通货膨 胀CPI指数 从2010年1月 6月的CPI来看.几乎 突破3%的通货膨胀界限.我国货币管理层明显看 到了M 变动的影响,在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 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25 13起上 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保持在1O%以上.但由于我国 内需明显不足.因此.居民的消费需求并不能影响 到CPI指数。步妍、李晓明(2009)指出,银行短期贷 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而中长期贷款占贷 款总额比重不断上升。这一变动意味着企业的经营 重点不断向长期扩张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企业 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快速流动.说明居民消费 需求明显不足 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 竞争力而不断扩展.使得新增贷款部分沉淀于生产 领域.而没有用于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 (五)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当货币超量发行时会导致流动性过剩.当流动 性过剩形成时,会通过市场机制首先影响到房地产 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 点.2010年5月10 13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连续几个月的存款 准备金变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 (二)流动性指标(MJGDP)会提前通货膨胀3至 4个季度 2009年连续几个季度的流动性指标明显 偏高,为其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自2010年以 后.各宏观经济研究者都预测通货膨胀即将来临. 并多次预测央行采取加息的政策。政府为了防止流 动性过剩.也采取多种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三)房地产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会领先CPI 3 个季度左右。由于我国2009年房地产、股市火热, ■■可能会导致我国2010年的通货膨胀.政府因此在 2010年也采用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地产过热 如对 看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率 随着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 完善化。相信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更加明显地影响 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1张玮,苏瑁.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产出、通货膨胀效应实 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0(5). 【21步妍,李晓明.中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背离现象分析 购买首套自住房建筑面积90平米以上者,贷款首 付不低于30%.第二套住房首付不低于50%等等. 表明了我国政府下定决心整治房地产市场.同时也 在抑制通货膨胀 四、我国目前阶段。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长率与通货膨胀没有明显关系 总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长期内是会动态影 fJI_海南金融,2009(5):1 1-15. - 【3】张成思.人民币汇率变动与通货膨胀动态走势IJ1.国际 响通货通胀CPI指数的 首先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过 度发行导致流动性过剩.然后导致商品房价格上 升,进而传递到通货膨胀。由于我国还是以固定资 产投资带动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因此过度发行的 货币很有可能沉淀在生产领域.这一点从短期贷款 与长期贷款的比例可以看出 还有学者指出“超额 货币”被中国实体经济的“货币化进程”吸收了.也 有学者补充.货币还被资产和股市价格偏高所吸收 了。由于我国市场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导致货币供 应量的变动在短时期不能传递到通货膨胀上.在长 金融研究.2009(5). [41:Ni J ̄.中国货币供应、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关系实证 研究IJ].经济与管理,2007(2). [51朱慧明,张珏.基于ECM模型的货币供给量与通货膨 胀关系研究『J1.管理科学,2005(5):52—56. 【61刘霖,靳云汇.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增长一 基于协整的实证分析『J1.统计研究,2005(3):14—19. 『7]赵留彦,王一鸣.货币存量与价格水平:中国的经验数 据『J].经济科学,2005(2). 『81;0J伟,李绍荣,李笋雨.货币扩张、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 制度创新fJ1.经济研究,2002(1). 【9]李军.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lJ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 11:44—49. 【1O】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fJ].经济研究,1995 (5). 期内,虽然能够预警通货膨胀.但从变动的数量来 f上接9页) 目涌入国内.进一步助推了外汇储备的累积 通过 略。中国GDP和对外贸易在国际上都名列前茅.人 民币国际货币地位低下,金融市场不发达.这与一 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地位十分不匹配 要从根本上解 决外汇储备两难问题。中国必须通过加强金融市场 建设,通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调节国际收支、 汇率升值来解决高额外汇储备.不仅难以解决根本 问题,还将使中国承担巨大经济调整风险。 (四)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有深层次的原因。 并非简单依赖人民币汇率升值就能解决 一般而 言.经常项目的顺差对应着资本项目的顺差。中国 长期以来呈现着双顺差的现象.一定程度源于金融 市场的不发达 经常项目顺差说明国内不缺乏资 金.只是缺乏一个有效的资金融通机制来实现国内 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加强公开市场建设、深化汇率 制度改革等措施.保持外汇储备的相对稳定和可持 续增长 『参考文献1 资金余缺的调配.使得我国不得不再到国际市场去 融资.造成资本项目同时顺差的局面 发展金融市 【1]岳意定,张璇.中国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 研究【J1.世界经济研究,2007(1):48—54. f2】王红,童恒庆,毛新娜I夕 汇储备增长与物价变动[J】.统 计与决策.2005(10):86—87. 场,完善金融机制.是解决中国高外汇储备的有效 途径之一。中国的高外汇储备.一定程度上是人民 币国际货币地位低下情况下的无奈选择 在货币地 位低下和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为防范资金短 缺和金融冲击.发展中国家往往更倾向于大量持有 f31王传纶,阎先东.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对 冲可行性分析『J].财贸经济,1998(3):3一l 1. 【41赵英军,陈丽芳.外汇储备与物价波动:一个谜团的解 释[J】.南方金融,2007(5):28—30. 『51赵锡军,宋晓玲。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 国际外汇储备 对此.弗里德曼认为需要从大国和 小国的划分上来采取不同的策略 小国可以沿用货 币局制度或者完全美元化的道路.大国则必须要走 遇与挑战fJ1,亚太经济,2009(6):17—22. f61 Mundell R A..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J].Canadian Journal of 货币国际化的道路.这也是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策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63(29):475--4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