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与人生
人生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终生难题。有时候我会思考:我们的人生立足于什么?什么样是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
人生不可能是顺波逐流,碌碌无为的,这是多数人的观点。人生应该是有意义的。可这意义究竟为何,似乎难以给出一个统一而完美的答案。有人会说,对世界有益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似乎这么说并无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善”才是人生的立足点。道德家在推出这句话后自然会兴高采烈,得胜回朝了。
可我们难道真要止步于“善”吗?如果这样,希特勒的人生也未必不是理想的。因为在希特勒自己看来他的行为都是正确的,对德意志民族是“善”的。他的理想是崇高的,尽管他对如何实现一个美好世界的观点和多数人不同,因而造成了灾难。但如果他胜利了,现在我们也未必不歌颂元首的“善”了。可见“善”的标准不同使得一个公认的刽子手也可能成为一个“善”人。 善只是一个可以调节长度和分度值的标尺,因“得势”和“失势”不断变化着标准。以“善”为立足点的人生未免也太虚妄了。
然而,如果把人生的立足点定义为“世俗之善”,那么道德家还可以再高谈阔论一会儿。“世俗之善”,如关爱他人和动物等,似乎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标准。然而这个立足点存在着问题。如果不是采取符合“世俗之善”的行为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情感,就不可能有这些行为。“世俗之善”不过是满足感的造物而已。也就是说,人们是因为满足感而非“世俗之善”采取这些行动的。人生其实是立足于满足感上的,一切行为为带来满足感服务,只有“自我取悦”的人生,才是可以称为“行为动机与结果一致”的人生。
然而,如果我们止步于此,似乎还不完善。满足感的来源于我们的心理。而对于何种行为能带来满足感,是没法准确回答的。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我们如果心态好,那么能带来满足感的行为的种类和所带来满足感的程度自会增加,而心态不好时,只有极少数破坏性行为能令人满足。心态是人生价值是否实现和人类行动能否导出理想结果的决定性因素,是“显像”是否美好的关键。“心态”是人生的立足点似乎已经无懈可击了。
但这不是最后的答案。因为人生的立足点似乎更应该表述为“良好的心态”。只有心态良好人生才能维持。而“良好的心态”其实是一面自动美化我们观察到的“显像”的镜子。不过。单靠人类的本能是无法造出这面镜子的。只有说服自己接受无数谎言我们才能把一个个“显像”修改成彩虹似的梦。得出满意的结果。也就是说,“自欺”才是人生的立足点。而做不到这点的人多半疯了。
在得出“自欺是人生立足点”的结论后,我们自然要照此行事。当然,我不是倡导“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还自得其乐,而是要尽量从好的方面看待问题。所谓乐天知命,如陶潜般,也不过如此罢!
孟鑫 高一8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