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一词多义、重点句子。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请举出一些例子。(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论战》
二 、解题
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三、整体感知
1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 辙(zhé)轼(shì) 竭(jié) 盈(yíng) 旗靡(mǐ) 夫(fú) 帛(bó)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3、重点词句
(1)加横线的词的意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公问其故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古今异义
间 鄙 牺牲 忠 可以 再 (3)重点句子: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 内容理解
1、课文可分几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
2
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4、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明确: 曹刿 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鲁庄公 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5、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详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准备、战胜的原因,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五、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3、 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六、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七、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