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科教版小六下六、七单元校本教材

来源:华佗健康网
《小屋》学法指导

预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借助小屋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3.体会作者选择材料、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预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梳理全文。

1、课文讲了小屋背后的哪些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在写小屋过程中,作者感兴趣的是什么? 3、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心情怎样?

4、为什么说“小屋”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为什么“小屋”中装满了作者的童年?

最后,教师充满激情地总结教学。 ④回扣课题,领悟写法。

5、朗读全文后,想一想课文还可以用什么来做题目?作者为了表现邓亚萍的精神品质,写活这个人,在选择材料和详略处理上有哪些值得我们习作时借鉴的地方? 二.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4、5、7、8自然段。 (2)写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小屋》一课一练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烦躁( ) 窥 ( )视 诱 ( )惑 笆( )减 筑巢( ) 肥沃( ) 二、填空组词,并将你认为最恰当的词的序号填入句中(6分) 1)( )死拼搏 2)目( )口呆 3)饥寒( )迫 4)久负( )名

5)心急如( ) 6)( )不及防 7)一目( )然 8)声嘶力( )

张奶奶从菜市场回来,刚到自家楼下,就有人( )地喊道:“张奶奶„„你家失火啦„„”张奶奶朝楼上一看,顿时( ),瘫软下去。围观的人个个( ),有的安慰张奶奶,有的打110,有的打120„„很快救火车到了,消防队员立即与火神展开( ),大火很快被扑灭„„

三、请你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心( )肺 晴天( )( ) 骄傲( )( ) ( )( )铭心 英姿( )( ) 力挽( )( ) 精神( )( ) 自强( )( ) 四、请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如果„„就„„ 既„„又„„

1.姚明在训练馆里放两双鞋,( )一双被汗水浸湿,( )换上另一双,记叙闪转腾挪在球场上。

2.( )个子太矮,手臂太短,( )教练认为她没有发展前途。

3.所谓“佳”,( )要有极佳的运动成绩,( )要有极佳的风采和品格。

4.( )刘翔遭遇了两次刻骨铭心的挫折,( )她没有被挫折击败,而是用百倍的努力去抚平人生道路上的伤痛。 五.语文实践。

你的童年有哪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呢?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和祖父的花园》预习指导

预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我”在花园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句,背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一段课文。

3.认识“蚱、韭、蝙”等4个字,会写“蚂、蚱、铲”等9生字。 预习指导:

一、初读课文,走进花园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读文时,相机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或实际生活,理解“蜂子、倭瓜、谎花、铲地”等词语。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写了“我”与祖父快乐的田园生活,爷爷在花园里劳作,我在花园里尽情地玩耍。

(3)浏览课文,想一想,无论是在花园中玩耍的“我”,还是在花园中生长的植物,生活的动物,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过渡:让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更深入地去感受那份自由与快乐。

二、赏读,看景物之自由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自然段,感受景物之自由。

2.交流读后的收获,说说从哪些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文中“愿意、随意“这样的词语,读出一种轻松、自在地意境。 三、品读,解“我”之自由

1.读读课文4~13自然段,想想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我”的自由快乐?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作出简单标记。 2.学生汇报读书收获。 汇报预设:

(1)“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反而被踢飞了。” (2)“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 “我”好像是祖父的“小尾巴”,一老一少,一顶大草帽、一顶小草帽,相映成趣。从“不但„„而且„„”“爬”“乱勾”中,又看出“我”把劳动看成游戏,在与爷爷共同的劳动中,得到了无穷的乐趣。 (3)“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4)“采一个倭瓜花心,„„而不见了蚂蚱。”

(5)“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下雨了,下雨了。’” 从以上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在花园里,“我”是多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花园,分明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引读,深化“心”之自由

1.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里的景象吧! 引读:(课件出示)

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 鸟飞了,就像; 虫子叫了,就像;

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 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 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

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2.这里的“一切”;除了指文中写到的飞鸟、昆虫和植物外;还可以包括什么?

3.借助课件,同桌之间互读,并练习背诵。

4.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我玩累了,„„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五、延伸,引导阅读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花园是个充满快乐的地方,在萧红31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追求着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常常会忆起呼兰河畔,因为呼兰这座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

2.《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课件配《思乡曲》的音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随着你们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不管怎样,请记住,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科教版第六单元复习指导

复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阅读课文,了解“我”在花园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进行的充满童趣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句,背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太阳也不知道这个”一段课文。

6.认识“秸、笆、沃、蚱、韭、蝙”6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蚂、蚱、铲”等生字。 二、复习指导

1.自主巩固本单元所学字词。

2、再次朗读课文,体会邓亚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及陈招娣永不服输、坚强不屈的体育精神。并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 3.在文中找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的语句。 4.学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在文中找出叙事和抒情的句子。 三、复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Yán sù là jiāo lián xiǎng qī liáng ( ) ( ) ( ) ( ) Róng qià rèn xìng fèng péi xià mén

( ) ( ) ( ) ( ) 2、形近字组词

淑( ) 桶( ) 蔬( ) 译( ) 椒( ) 捅( ) 疏( ) 泽( ) 3、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夹 ____ ( ) 处____ ( ) 差 ____ ( ) ____ ( ) ____ ( ) ____ ( ) 4、填字组词语

( )至如( ) 应有( )( ) 以身( )(马不( )( )( )词作( ) 息息( )( 5、改写句子

1.辛勤的园丁是一位王老师。(改病句)

2.我喜欢红叶。(扩句)

反思与评价

教科版六年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 ) 一、 看拼音写词语

kâ gǔ ming xīn cuò zhã hóu lóng xī shū yòu zhì ( ) ( ) ( ) ( ) ( ) 二.辨别多音字并组词

扎 涨 喝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疲( )不( ) ( )不及( ) 汗( )功( ) 金榜( )名 刻骨( )心 拍案叫( ) 筋( )力( ) ( )叹不( ) 可见一( ) ( )不( )身 撕心( )( )自( )不( ) 四.补充句子:

1.明月松间照,( ) 2。( ) ,不是望乡时。

3.细雨( ),微风( )。 4.忽如( ),( )。 5. ( ),二水中分白鹭洲。

6.( )争暖树,( )啄春泥。 五.默写《采莲曲》,然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 2.写出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 六.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哪里有死了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成陈述句)

2.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缩句)

3.广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红旗。(修改病句)

4.小明对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请代我向老师请假。”(改成转述句)

5.孔雀的羽毛多么漂亮啊!(改成拟人句)

6.你有多大委屈。你不能不吃饭!(用关联词语合并句子)

7.平静的河面上,有一只小船迎着风浪向岸边驶来。(修改病句)

七.写一句有关体育运动对身体有益的名言。

八.在阅读资源书上,课文( )我印象最深,其中主人公是( ),本文主要写了( )事。

《为学》预习指导

预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预习指导

一、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

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

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为学》一课一练

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子何恃而往( ) 一瓶一钵( ) 蜀之鄙 ( ) 贫者语于富者曰( )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子何恃而往?

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曰

三、你从贫者身上学到了什么?

《寓言二则》预习指导预习目标

1.借助书中的注释及工具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背诵两则寓言。

2.通过比较异同,品味有关词句,初步感受寓言的结构,寓意的表现特色。

3.通过对话形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寓意。

4.认识趋、遂2个生字,会写寓、宋、谓等9个生字;理解“病”“槁”“亡”等字的意思。在比较中体会文言文的不同词性和“一字多义”。 预习指导:

一、初读正音,感知文本

《揠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古人用文言文的形式,怎样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呢? (一)依托注音,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再指名读。

教师随机指导读准“悯”“芒芒然”“予”“矣”“趋”“槁”的读音。 (二)依托译文,读出节奏。

1.全文只有两句句,41个字,但不好读,读古文讲究节奏,谁能把握节奏再读读全文? 学生尝试读,师简要评价。

2.借助“译文”把握节奏。老师读文言文,学生读“译文”中相应的句子,并在文言文中相应的字后划停顿线。(课件显示相应的停顿线)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自由读——指名读——去掉停顿线自由读——再指名读——齐读。 (三)依托译文、注释,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译文、注释,了解寓言大意。

2.看文言文说故事,并相机理解“悯”“芒芒然”“病”“趋”“槁”的意思。

【分别依托“注音”“译文”和“注释”读准读通文言文,在学生饶有兴味地一遍遍朗读中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洞察心理,学文明意 (一)体会“宋人”的忧。

1.课文中哪一句话写到了课题《揠苗助长》?

(出示句子:“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学生齐读) 2.请给“悯”换个字。(预设:忧) 3.宋人“忧”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宋人”的担忧:我的禾苗怎么长不高啊?我猴年马月才能收获呀?)

4.宋人并非一日之忧,从第一天种下田开始,“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相机出示课件,学生练说。

第一日,宋人趋而往视之,悯其苗之不长。 第二日,宋人趋而往视之,悯其苗之不长。 „„

(二)体会“宋人”的喜

1.“今日病矣!”,“宋人”因揠苗助长而生病了吗?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病”的含义:劳累)

文言文发展到现在的白话文,有些词语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如“病”字,它的含义就夸大了。有些词语的含义缩小了,如“走”字,它在文言文中一般理解为奔跑的意思。

2.宋人忙活了一天,很劳累,但他的心情如何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引导学生从两个“矣”和两个“!”中体会到宋人的欣喜) 3.练说“欣喜”。

课件出示:宋人虽芒芒然归,但暗喜:

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想象宋人的心理,结说) 4.交流并指导学生读出“宋人”的欣喜。 (三)完成练笔,理解寓意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儿子回到家,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话呢?请你写下来。 学生写后,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理解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指导学生注意劝解的语气)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为《改写<揠苗助长>》,引导学生练说“宋人”的两次心理活动,通过想象来丰满寓言故事;通过小练笔“儿子回到家,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话呢?”转换方式来明白本文的寓意,为后在的习作做铺垫。】 三、了解出处,成语运用

(一)了解出处。

读懂了寓言,你知道这寓言的出处吗?(《孟子》) 关于《孟子》,你有哪些了解? 教师简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那时开始,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在《孟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同学们可以课后查阅些资料来阅读。 (二)成语运用。

这则寓言流传了2000多年,被人们广为运用。请同学们用“揠苗助长”这则成语,写写身边的一些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做事时不要这样做。 (学生写句,交流)

【把“揠苗助长”这个成语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做到学以致用。】 四、落实识字,巩固提高

1.多种形式认读在本则寓言中出现的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学生独立抄写要求会写的字。 3.尝试背诵寓言。 (1)自由背诵。

(2)同桌之间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作业:课下独立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邯郸学步》,把读后明白的道理写在书上。

《寓言二则》一课一练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则寓言的大意。

2.成语运用。

请同学们用“画蛇添足”写写身边的现象,也可以提醒别人做事时不要这样做。 3.比较词性。

“卮”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同学们圈一圈,读一读上下文,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3.体会“一义多字”。

解释为“我”的字在两篇文言文中出现了不同的字,找出来。(“予”“吾”)[小

在古文中,解释为“我”的字还有“余”“愚”“鄙人”等。需要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我”。 4.比较二则寓言的异同。

(1)求同。这两节课我们都陶醉在文言文中,再看这二则寓言,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生动有趣揭示深刻道理。

(2)存异。它们的不同之处呢?

科教版第七单元复习指导

复习目标:

1.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3.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通过比较异同,品味有关词句,初步感受寓言的结构,寓意的表现特色。

5.通过对话形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寓意。

6.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题:

1、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天下事有难易乎? 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 吾一瓶一钵/足矣。

2、从《揠苗助长》和《画蛇添足》两则寓言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3、把《为学》改写成一篇白话文故事吗?

科教版七单元测试题

一、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划出。

湖畔(pàn bàn) 参差 (chāi cī)狂风怒号(hào háo) 撩起(liāo liáo) 伴奏 (zòu zhòu)一唱一和 (hâ hã) 二、下面的说法对的钩,错的打

“誉”、“遂”、“肆”三个字都是13笔。 ( ) 2.“子曰诗云”、“谈古道今”,带点的词都有“说”的意思。( ) 3.《广玉兰》、《夹竹桃》都是托物言志的散文。 ( )

4.成语“自相矛盾”和“郑人买履”来源于寓言故事。 ( ) 三、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表示“看”的词语。

1.从航行的飞机上( )地面,山河、村野、城市的轮廓大致看得见。

2.( )人民英雄纪念碑,能激起我们对那些为人民的事而献身的先烈的崇敬之情。

3.( )事物要注意顺序,抓住特点。

4.奶奶睁着昏花的老眼( )好一阵子,才认出来人是它四十年前的同学尚淑云。

5.那篇5页的文章,我用几分钟的时间( )了一遍。 四、按要求写成语。

1.描写秋季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含有数字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描写奥运会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综合改错.

在综合实贱课上,老师让小华到前面讲“阿凡提斗财主”的故事。

因为小华嗓子哑了,所以讲得很认真,生动。我们全班同学都把他深深吸引。他刚讲完,老师便带领大家激烈鼓掌,还夸他永远总是我们班讲故事最棒的。 六、乱文整理。

( )一次,他竟想出十一种出入房间的办法。

( )平时,他还喜欢摆弄小玩意,制造令人想不到的东西。 ( )在当时,电脑可是稀罕物儿。

( )当他还在小学时,他就组装过一台简易电脑,那电脑还能回答问题呢。

( )所以,这件事在当时引起轰动,许多人都争着去参观。 ( )小时侯的霍金想象力非常丰富。 七、填空。

1. 我们想它是地图,它________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________,那一堆影子是________,中间空的地方是________。 2. 《夹竹桃》的作者是季羡林。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被誉为“________”。他的散综合改错.

在综合实贱课上,老师让小华到前面讲“阿凡提斗财主”的故事。因为小华嗓子哑了,所以讲得很认真,生动。我们全班同学都把他深深吸引。他刚讲完,老师便带领大家激烈鼓掌,还夸他永远总是我们班讲故事最棒的。

八、作文。

题目: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提示: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养成了不少良好的习惯,请选择其中之一,介绍一下你养成了什么好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写的时候要有具体的事例,不少于4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