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研究府必须对网络营销的各个方面做出更加细致的规定,保障农产品在这种模式中安全进行交易。2.培养网络营销人才要想发展好这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必须大力培养网络营销人才,以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同时政府,社会,农产品企业,应通过宣传与教育,使更多的农民了解这种新型营销方式,提高农民利用网络营销这种新技术来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的意识。通过培养网络营销人才,可以在广大农民中起到引导作用,更快更好的实现农产品流通模式转变。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国家必须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使更多农民能够得到及时的信息,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阻碍农产品的及时流通,同时还应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信息网络平台,帮助他们了解、掌握网络信息平台的应用。只有使他们掌握这种新技术,才能更好的利用网络营销这种模式。六、结语随着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的世界。而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相关政治制度的转变,政府对农业的关注已经越来越明显,建设现代化农业是国家的目标,而对于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互联网平台已经是大势所不多,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当今世界经济的潮流驱动,这种模式逐渐展示了它本身的独特优势,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相比,它更高效、安全、经济。未来,中国农民的生产意识也必将慢慢改变,这种技术会在农民中广泛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会不断地创新、深化、成熟。摘我国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卫洁南京财经大学要:粮食储备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保障基础,也是政府对市场粮价进行宏观调控的杠杆支撑手段。本文从粮食储备的基本概述方面入手,探究了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粮食储备先进经验总结出优化我国粮食储备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粮食储备;对策研究;政策建议一、粮食储备的概述“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资料,可见粮食在人类生存中的重大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粮食储备是指上一年的粮食产量(包括进口)结转下来的粮食储备量。经济生活中,粮食储备在稳定市场,保证国计民生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粮食储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障我国粮食的安全。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保障粮食的供给;(2)维持农民收入的稳定。当出现“谷贱伤农”现象时,可以稳定价格保障农民的收入;(3)防止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当粮食供需不平衡时,就能通过粮食储备来调节供给需求量来稳定粮食价格;(4)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粮食进行储备量的管理,可以使储备成本降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可见粮食储备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二、我国粮食储备中存在的问题至1990年我国建立了粮食储备体系以来,其在稳定粮食价格,解决供需平衡和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在粮食市场里,各个粮食经销商主体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利益,经常会在市场上形成价格摩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粮食的正常调运工作。当前我国粮食每年总产约五亿吨,国家储粮大约占四分之一,各大企业商业性周转粮食储备占四分之一,农户存粮储备约占一半。这种模式,由多个主体参与。这样有利于保障农民的收入和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粮食储备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会使粮权从政府手中流失,进而转入加工商和贸易商渠道,企业必然会利用各种市场机会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当粮食供不应求时粮价往往会上涨,企业就用利用这个机会大量囤积粮食,追求超额利润,这样会造成粮食市场的供给缺口与价格的异常波动。2.粮食储备轮换与市场相脱节粮食储备轮换逐渐在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中开展,但仍然没有与市场相联系,反而与市场相脱节。储备粮进行轮换是在粮食市场上进行的,而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体系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地区批发市场功能和价格在市场中的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粮食储备轮换与市场脱节还表现在担任粮食储存任务的企业缺乏轮换经营权,他们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轮换,往往因为报批程序错过轮换的最佳时机。.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趋。虽然这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为数参考文献:[1]周琼婕.“互联网+”第三方冷链物流对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研究[J].中国商论,2015,27.[2]吴剑东,熊中良,魏小桃.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0.[3]张初华.电商:助推农产品物流升级[J].中华合作时报,2014,1.[4]陈超,李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3.[5]罗康,白清田.论我国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新转变[J].学理论,2015,34.[6]互联网时代农产品流通新模式.http://www.proresearch.org,2014-09-02.[7]]李杨.直销行业“互联网+”战略转型探析———基于网络直销模式的特点与趋势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09.[8]任大勇.网络直销模式下的农资销售网络设计[J].陕西农业科学,2015,07.322016年9期总第816期3.粮食储备品种布局不尽合理目前粮食储备的品种主要包括小麦、大米、玉米,而大豆的比重比较少。在品种的内部结构上,粮食储备更多的是普通品种,优质品种所占比重极少。储备布局上,部分政府官员观念存在误区,认为市场可以解决粮食流通中的任何问题,导致产区储粮大、销区储粮小的现象日趋严重。突发事件发生时,储备布局的不合理将对粮食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从产区向销区调运粮食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和压力。三、我国粮食储备存在问题的原因当前我国粮食储备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粮食的安全,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了解造成粮食储备问题的原因非常重要,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粮食储备目标中各种体系不清中国作为世界上罕有的农业大国,拥有众多农村人口,往往在追求农户自身利益时导致粮食储备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清晰。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原因有以下4个:(1)粮食安全保障;(2)调节粮食场;(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4)救灾备荒及应对突发事件等等。其中,粮食安全是最核心的目标,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而对于种粮农户来说,提高收入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政府会为了提高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及保护他们的收益而选择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这样就与前文提到的粮食安全是最核心的储备目标相矛盾,这样本末倒置的关系,会给粮食储备功能发挥带来影响。2.参与主体的责任分工不明确我国粮食储备现状按利益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储备、企业储备、农户私人储备等不同类型。中储粮总公司承担着国家储备的职责,但国家政府是最终的受益主体;企业储备粮的利益主体是从事粮食加工或者粮食周转、营销的企业主是企业储备粮的受益主体;农民是农户储粮的受益主体。但是,真正出现突发事件时,如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的威胁粮食安全事件时,只有政府才是解决这些突发事件的主体,企业主和农民的责任分工是不明晰的,他们并没有解决灾区和突发事件现场粮食紧缺的的责任和义务。3.储备粮信息的不完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目前还不是很完善,对于我国每年粮食的消费、每年生产的粮食量、农户种粮的亩量以及粮食的储备量,我们都无法获知明确的数字。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我们无法确定合理的储备规模,合理储备粮品种结构的比例以及地区的合理布局,这样往往容易造成各个参与主体的责任分工不明确。所以,我国粮食生产信息、需求信息、加工信息的不完全和缺失,既是造成粮食储备体系中多种问题的原因,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四、粮食储备的国际经验及借鉴建立适当的粮食储备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由于各国粮食储备的目标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粮食储备制度。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的市场主导型粮食储备模式和日本的政府主导粮食储备模式,进而对优化我国粮食储备提出政策建议。1.美国“市场主导型”模式市场主导型的国家粮食储备模式是指整个粮食储备过程主要来自市场,政府几乎不拥有粮食储备运行机构。美国粮食储备分为四种:正常储备,缓冲储备,农场主自有储备,政府储备。近年商业研究来,美国政府不断调整储备规模,在管理中更加注重提高效率,更注重减少运行成本,美国的粮食仓库多为私人公司或农场主所有,政府没有粮仓。因此,政府要寄存粮食,就要付仓管费。同时,美国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仓储法律法规。早在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粮食储备的《美国仓储法》,后来又制定了《粮食仓储条例》,对粮食仓储业进行有效的监督。2.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政府主导型的国家粮食储备模式是指,政府拥有较多的粮食储备,能够通过收购与抛售来调节粮食供需已达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的目的。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储备主要作用在于,使粮食的供需平衡、使粮食价格保持稳定以及为紧急突发事件储备粮食。政府根据国内粮食的生产情况,决定是增加储备还是减少储备,进而调节粮食市场的供需关系。此外,日本在储备粮食中使用先进的设施,目前日本大米主要使用常温和低温储藏的先进技术,这种储藏方式使得粮食不需要使用农药,这样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大米。3.优化我国粮食储备的政策建议结合美国和日本粮食储备模式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更好发挥粮食储备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在粮食储备中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经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这些私人生产个体和组织也能够在粮食储备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发挥国内粮食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具备一定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储备中的作用。(2)从引进先进技术角度强化粮食储备。发达国家在粮食储备过程中都非常注重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保证了粮食储备的高效运作。这其中,日本的大米主要采取常温和低温储藏方法,能够向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大米。我国应当积极推广和运用先进的粮食储备相关技术,逐步对现有的仓储设施进行升级。(3)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的法律体系。发达国家在多年的粮食储备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早在1916年国会就已通过了《美国仓储法》,使得粮食储备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据可循,这样对于整个流程的管理和监督就能落到实处。对此,我国也应当形成一套覆盖整个粮食储备体系的制度性文件,做到运行的有据可循,监督的有法可依。参考文献:[1]金贵兴.浙江省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05).[2]贾晋,王珏,肖慧琳.中国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的理论研宄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3):97-100.[3]廖西元等.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1(4):9-15.[4]刘清娟,周慧秋.世界发达国家粮食储备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1(9):4-9.[5]贾晋.中国粮食储备体系:历史演进、制度困境与政策优化[J].广西社会科学,2012,(9):92-97.[6]杨羽宇.我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作者简介:卫洁(1992-),女,汉族,山西运城市人,经济学在读硕士,南京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流通理论与商业产业发展33.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