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优秀资料
信息技术教学培训资料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手段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技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的技能。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学科特点
1.发展性特点 2.操作性特点 3.工具性特点 4、差异性特点 5.趣味性特点 三、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的“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引路法
游戏引路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的教学,来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健康的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 (四)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 (五)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六)操作实践法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 (七)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