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现状
来源:华佗健康网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年4月第24卷第4期Med&Pharm J Chin PLA,Vo1.24.No.4。ADr.2012 解放军护理杂志,1996,13(1):15一l6. [4] 冯丽萍.心胸外科ICU患者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及护 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74—2875. [5] 孙淑兰.监护设备给病人身心引发的伤害及护理对策 [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34—35. [6] Kahn D M,Cook T E,Carlisle C C.Identific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noise in an ICU setting『J]. Chest,1998,114(2):535—540. ・61・ [14]杜鹏,姚梅芳.ICU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J].解放军护 理杂志,2002,19(1):27—29. [15]王荔.“移情”与护患关系[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 (1):50-51. [16]张慧玲,林嘉旋,黄群爱.手术后ICU中发生睡眠障碍 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46_47. [17]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交流的原则和技巧[J].中华 护理杂志2001,36(1 1):873—875. [18]Clarke C,Harrison D.The needs of children visiting o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7] 姜琳.ICU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及人文护理对策[J].实 用医技杂志,2004,11(12):2724.2725. [8] 徐晓燕.ICU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现代 护理,2006,12(21):1981—1982.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1,34(1):61・68. [9] 武秀娟.ICU综合征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黑龙江 医学,2007,31(9):704. [19]张琰,韩斌如,王欣然.应用循证护理对ICU术后患者 实施音乐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21 (4):19—21. [10]胡晓燕,李瑜,吴亚文.ICU综合征是危险的错误命名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83_484. [11]贾民,何斌,向阳,等.外科ICU危重病人精神障碍原 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实用医学,2003,5(9):26—27. [20]胡芳,陈晓红,刘晓玲.音乐疗法在肝癌介入术中的应 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13—14. [21]马丽,余丽君.我国运用音乐进行疼痛干预的护理研 [I2]Shilo L,Dagan Y.Patients in the ICU suffer from severe lack of normal melatonin secretion pattern『J].Am J Med Sci,1999,317(5):278. 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68・271. [22]曾影红,吴佩玲,张晓璇,等.耳压疗法治疗1CU综合 征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07,21(9):2308—2309. [23]罗红.术后ICU患者精神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 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5):30—31. (收稿时间:2012—0l一10修回时间:2012—02—06) [13]Shilo L,Dagan Y,Smorjik Y.Effect of melatonin on sleep uality of COPD intensive care patients:a pilot study [J].Chronobiol Znt,2000,17(1):7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及护理现状 雷敏敏,周兰英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外周;临床护理研究;并发症;预防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472.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140X(2012)04-0061—04 [DOI] 10.3969/j.issn.2095—140X.2012.04.022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 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 BD公司、AR—ROW公司、巴德公司及德国贝朗公司 生产的PICC导管,分为单腔、双腔及三腔,材料以 硅胶类导管较多,聚氯乙烯较少。临床尽量选择单 腔硅胶类导管,在输液流速允许的前提下,选择最小 型号的导管 。 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 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 。20世纪 9O年代,我国引人PICC技术,因该技术不受年龄、 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只需外周穿刺,具有危险小、 1.2血管的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该静脉 创伤小、成功率高,能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等特 点 。 ,目前已被广大护理人员和患者所接受。但 PICC应用过程中常引发一些并发症,置管后导管的 良好维护是预防和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现将 PICC的应用及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直、短、静脉瓣少,其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 头静脉前粗后细,进入腋静脉处有较大的角度,可能 会引起送管困难。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 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 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过高易引起淋巴回流系统的 损伤 。注意血管的弹性及显露性,并保证一次穿 刺成功。 1操作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1 PICC导管的选择 目前国内应用的有美国 1.3患者的体位作者单位:418000湖南怀化,解放军535医院二病区 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外展 与躯体呈90。角平放,以减少血管的弯曲,头偏向穿 ・62・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年4月第24卷第4期Med&Pharm J Chin PLA,Vo1.24,No.4,Apr.2012 刺侧,下颌向下紧贴肩膀,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 有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者,可取半卧位穿刺置管, 穿刺侧手臂与躯干垂直;新生儿穿刺侧手臂与躯干 呈45。‘ 。操作结束摄x线胸片再次确认PICC管 顶端位置是否正确。 1.4置管的长度及位置置管前预测长度,导管末 端的最适宜位置位于上腔静脉的下段与右心房的交 界处 ,在第6胸椎间隙水平,为理想置管深度。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选用体表测量方法置管,容 易发生导管末端异位。马珊等 使用血管超声和 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穿刺能使护士 在可视情况下进行穿刺,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 高静脉穿刺置管的一次成功率,有效减少静脉炎、静 脉血栓等并发症。在美国,此置管方法为各个医院 专业护士置人PICC导管的金标准,成为美国心脏 协会推荐的操作标准。 1.5 导管留置的时间PICC留置时间与护理有 关,而感染是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 长,感染及败血症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对于长期置 管的患者,只要严格无菌操作,未出现导管相关并发 症,可以留置较长时间。置管后,皮下潜行段导管与 皮下组织紧密结合,有一定的机械阻挡作用。国内 报道PICC导管最长留置时间为425 d,国外报道最 长留置2年 …。 2 PICC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2.1穿刺点出血PICC导管的穿刺鞘直径比硅胶 导管直径长0.45~0.60 mm,穿刺局部血管损伤大, 穿刺鞘退出后穿刺点渗血,多发生在穿刺后24 h。 防治的关键在于提高穿刺水平及包扎方法。吴玉 芬 采用内外交叉固定棉球置于PICC穿刺点加压 止血,加压棉球不脱落,5 d后穿刺点出血率降至 20%,止血效果优于传统穿刺后用纱布置于穿刺点 止血方法。林静和马珊 采用施乐扣固定可保留 72~96 h,避免了胶贴固定出现卷边需1或2 d更换 一次的问题,降低了医疗成本。 2.2静脉炎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 一,发生率为2.6%~9.7% ,临床表现为红、肿、 疼痛及静脉条索样改变或触及硬结。置管早期 (48~72 h)出现的静脉炎通常为机械性静脉炎,原 因为导管在血管内的机械性刺激,选择的导管型号 不当(如导管粗、血管细、导管不能在血管内漂浮), 导管材料过硬,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血管造成 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等。后 期出现的静脉炎与化学刺激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有 关。穿刺的次数、血管解剖变异致导管头端异位、剧 烈运动等因素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 。经 I临床应用发现,只要选择合适的PICC导管,导管尖 端的位置固定牢固,维护方法正确,就不易发生并发 症 。静脉炎的处理:①抬高患肢,局部予50%硫 酸镁湿敷。镁离子可抑制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释 放,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扩 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可减轻红、肿、热、 痛等炎性反应症状。但采用硫酸镁湿敷有一定的局 限性,起效较慢,对三级及以上静脉炎治疗效果不明 显。症状严重者予喜疗妥软膏(活性成分为多磺酸 基黏多糖)局部涂搽,2 h 1次,直至痊愈¨ 。②樟 红艳等 报道聚维酮碘、莫匹罗星联合地塞米松湿 热敷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治疗PICC所致的静脉 炎。③可采用中成药软膏和康惠尔透明贴 叫治疗。 富含多磺酸基黏多糖的喜疗妥软膏和水胶体敷料及 康惠尔透明贴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静脉炎的外用药 物,操作简单、起效迅速、疗效显著,临床广泛采用。 2.3静脉血栓形成 很多患者自身状况易发生静 脉血栓,如肿瘤患者机体多处于高凝状态,导管作为 异物可刺激机体形成血栓,因此要防止PICC后静 脉血栓的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置管肢体 液体输入不畅,穿刺局部出现潮红,置管侧肢体肿 胀、疼痛、组织坏死,血液循环障碍甚至肺栓塞,可通 过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一旦发生 静脉血栓形成,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 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遵医嘱进行 全身溶栓处理,必要时给予介入治疗。 2.4导管相关性感染PICC后易并发导管相关性 感染,其表现为3种方式,即: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 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主要原因是未及时换药或操 作者置管不熟练。预防措施为:①置管时无菌操作 和置管后精心护理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操作者必须 富有责任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②置管后24 h更 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如敷料潮湿、污染应随 时更换。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有松脱损坏随时更 换,输血、输注脂肪乳完毕应立即更换。 3围置管期护理 3.1置管前护理操作者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 况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严格掌握置管适应证。加 强心理护理,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及 家属置管的重要性、操作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 置管时需要配合的关键环节,以取得理解和支持,并 签署知情同意书,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提高置 管成功率。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年4月第24卷第4期Med&Pharm J Chin PLA,Vo1.24,No.4,Apr.2012 ・63・ 3.2置管后护理 3.2.1贴膜的更换:PICC后24 h内更换贴膜,更 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由周围向中心揭开、 再沿导管从下向上揭开贴膜,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 带出,观察局部有无渗出及皮下血肿。对乙醇无过 敏的患者,更换透明贴前用乙醇棉球消毒透明贴周 围皮肤。缓慢揭下透明贴,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干 后更换无菌透明贴。此方法具有消毒去油脂的功 效,使用时便于皮肤分离,降低了操作的难度,减轻 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了满意度。以后根据情况 每周更换贴膜一次,如敷料有卷边、潮湿应及时 更换。 3.2.2 正确的冲管及封管:封管应采用正压脉冲 式,此方法是预防导管阻塞的关键所在 。常规输 液完毕后用l0 ml 0.9%氯化钠溶液冲管;注射化疗 药物、血制品及脂肪乳后须用2O ml 0.9%氯化钠溶 液冲管,严禁使用5 ml及以下容量注射器冲管或暴 力冲管,以免损坏导管。冲管后再用2 ml 25 U/ml 肝素钠稀释液正压封管 。治疗期间每周用肝素 钠稀释液封管一次并更换敷料和肝素帽。 3.2.3拔管:拔管时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撤去 敷料,操作者戴手套,注意无菌操作,于靠近穿刺点 处捏住导管匀速、缓慢拔出。若出现拔管困难,多因 患者体位不当,选择穿刺的血管细小、静脉瓣较多及 静脉痉挛所致,此时应暂停拔管,予局部热敷2O~ 30 min,让患者放松后继续撤管,如仍有阻力应及时 通知医生,禁止暴力拔管,以防导管断裂 。拔管 后要检查导管长度及完整性,穿刺局部用无菌敷料 覆盖24 h ,并嘱患者拔管后24 h内尽量减少穿 刺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3.2.4 做好记录:为每位患者建立导管维护登记 表,及时、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诊断、凝血功能或血液 流变学检查结果、导管型号、穿刺置管时间、穿刺静 脉名称、臂围、皮肤局部情况、体内置管长度、导管顶 端到达的位置等。做好置管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 患者及家属认真阅读《PICC导管维护手册》,教会 患者及家属局部皮肤观察、敷料更换、导管长度的观 察及自我维护的方法。 4带管出院患者的护理 在带管出院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堵塞 及导管相关感染,患者带管期间正确护理可有效减 少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带管出院患者 对导管相关并发症早识别、早预防非常重要。国外 相关研究证实,以教育为主的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 医院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置管后一 定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护士应嘱患者每周 来院或到就近医疗机构更换敷料并冲管或封管一 次;保持穿刺局部清洁、干燥,透明敷料固定要保持 牢固,如有异常或不适及时复诊;带管期间可进行日 常工作和活动,告诫患者避免穿刺肢体的剧烈活动 和过度负重;指导患者正确洗澡,保持良好个人卫 生。针对长期带管患者,指导培训家属掌握一定的 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减少多次来院更换敷料的 麻烦。重点观察、记录带管患者置管穿刺部位有无 发生感染,导管有无脱出及堵塞。定人员、定时间向 带管出院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制订详细周密的家庭 护理计划,并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家属交代随访护理 的时间、内容、目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以取得 配合。 综上所述,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导管的护 理关系密切 ,使用PICC导管的患者多数身体状 况较差,心理负担较重,如出现并发症会加重患者的 恐惧心理,甚至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加强护 理人员对PICC技术及并发症发生原因的掌握,重 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做好导管的维护,是 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应佩秀.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中的 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6):594—595. [2] 蒋芝英.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进 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2):99—104. [3] 李健,纪托,张亚荣,等.不同部位与静脉PICC置管障 碍发生率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9,24(15):52-54. [4] 赵巧芝,李琼.PICC穿刺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2010,8(20):129. [5] 周日莲,胡峰霞,杨健美,等.PICC置入困难原因分析 及对策[J].山东医药,2007,47(25):102—103. [6] 徐芳,葛玉娟.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4):52—53. [7] 刘红,李克华,刘静瑗,等.外周导人中心静脉插管术 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应用[J].中华儿科学杂志, 1999,37(8):497. [8] 于跃,郝强.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末端定位 的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 1244—1245. [9] 马珊,马容莉,林静.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人 PICC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9):89—90. [10]Miller K D,Deitrick C L.Experience with PICC at a uni— versity medical center[J].J Intraven Nurs,1 997,20 (3):141—147. [11]吴玉芬.内外交叉固定棉球应用PICC于加压止血效 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16):79—80. ・64・ 医药杂志2012年4月第24卷第4期Med&Pharm J Chin PLA,Vol 24,No.4,Apr.2012 医生,2011,49(12):69—70. [12]林静,马珊.施乐扣固定PICC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 杂志,2010,25(10):13. [21]黎玉国,蒋朱明.肠外营养新途径(PICC)[J].中国临 床营养杂志,2000,8(3):181—183. [22]王静茹,李拉秀.PICC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4):659. [23]陈玉平,袁方.拔出PICC导管的注意事项[J].国外医 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87. [13]郑春辉,王凤,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 700—702. [14]寇京莉,赵晓维,韩斌如.预防老年患者PICC并发症 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0):53—54. [15]Loewenthal M R,Dobson P M,Starkey R E,et a1.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a prospec— [24]马冬萍,孙光荣,何伟.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6):116—117. tive study of its natural history after cubital fossa[J].An— aesth Intensive Care,2002,30(1):21—24. [25]郭丽.更换PICC透明贴的新方法[J].护理学杂志, 2010,25(6):29. [16]汪素萍,钟小青,游晓燕,等.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 的比较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5,20(8):15—16. [17]Mazzola J R,Sehott—baer D,Addy1.Clinical factors asso— 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hlebitis after insertion of [26]朱明芝,毛平,王文芳,等.PICC围置管期健康教育 [J].实用全科医学,2006,4(4):457-459. [27]Warrn D K,Yokoe D S,Climo M W,et a1.Preventing 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a survey of pol— icies for insertion and car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from a peripher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J].J Intraven Nurs,1999,22(1):36-42. hospitals in the prevention epicenter pro—gram[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6,27(1):8一l3. [18]刘艳美.喜疗妥软膏治疗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 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3. [19]樟红艳,郝云,徐慧,等.联合药物湿热敷治疗PICC所 致静脉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14): 65—66. [28]梁丽红,梁军,申彩云.留置PICC带管出院病人的家 庭护理[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5):401-402. [29]张晓燕,刘幼方,黄天雯,等.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故障 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7,6(3): 56—57. [20]王冶楚,鲁林花,邹宝俭,等.康惠尔透明贴防治乳腺 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中国现代 (收稿时间:2012—02-03修回时间:2012-02—17) 中老年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综合干预措施 杨红霞,吕美娜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脑血管循环;危险因素;危机干预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R5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140X(2012)04—0064-05 [DOI] 10.3969/j.issn.2095—140X.2012.04.02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和生活方 式的改变,人口的城市化、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 病的发生率迅速上升,已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 共卫生问题…。心脑血管疾病(CCVD)是严重的慢 位,冠心病、脑卒中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总死亡负 担将增加1倍 。世界心脏联合会主席普尔・威 尔逊教授说:“女性应高度重视CCVD带来的危险, 事实上,一半以上因此导致的死亡和残疾事件可以 避免”。本文对中老年女性CCVD的危险因素进行 分析,并将综合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发病机制 性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国内多项死 因分析研究表明,CCVD的病死率已跃居我国居民 全部死因的前3位,而且已成为中老年女性最主要 的死因 。CCVD不但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 CCVD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心 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硬化 大威胁,而且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WHO在 1999年公布,冠心病的负担处于第6位,脑卒中处 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 样硬化,动脉血管变窄,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由于 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在时间、程度方 面的不同,可表现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心肌硬化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脑血管病则是 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 于第7位;但预计到2020年分别上升到第1和第4 作者单位:050082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 医院干部病房(杨红霞);050081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 院基础护理教研室(吕美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