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议论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每一位教师必须注重45分钟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细读文本,是理解文章并开始解题的前提、基础;让学生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思路,必须先学会通读全文,然后迅速理清思路,勾勒出全文各段展开的思路;通过以上的训练,最终让学生面对内容不同的每一篇文章,能从规律上把握它,把文章切分成一块一块,然后又能以一条线轻松串接起来。
我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静下心来读懂文本,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也是提高应试解题技能的根本途径。
3、阅读规律与方法的点拨指导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学会自己解读文本,就可以把一篇议论文很清晰地分解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抓准“中心论点”,分析段落的“中心句”,找出“论据”,明确各段“论证角度及方法”,理清“论证总体思路”,独立作出这些解读之后,再去做题,学生会觉得方向明确,不会被题目拖着走,不会被题目的变化所困扰。同时必须教会学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不能管窥蠡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断章取义。要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确定。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解才不至于失之偏颇,谬误丛生。
4、联系学生的实际,增加写作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运用不仅体现在阅读上,更体现在作文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对事物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对于身边事,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比如说:中学生该不该在校内带手机?你对上网有什么看法。如何看待勤奋和天资的问题等等,不一而足。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一定在一开始时就必须写出来,可以先激起他们“说”的欲望。有话可说,才可能有话可写。在说的过程中,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其次要摘抄范文,其根本目的就是学习借鉴别人,从中积累经典写作素材和写作经验。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否则,就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教学时,我们由教师选定要阅读和摘抄的文章,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和文体的需求与难易程度。学生在训练中提升了自己的阅读品位,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在欣赏评价中学习借鉴了别人的优点。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摘抄完范文之后,不能仅仅止于此,而应该进行交流,在交流课中,我让学生说出选用本文的原因,你最欣赏本文的那一点,
是语言,还是结构,抑或是让你扼腕叹息的思想?而后班中进行讨论,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文章好,更要知道文章好在哪里。
再次,在分析完一篇文章后,要让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或鉴赏,写出200~300字的反思或收获。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我一般是先让学生写提纲,对学生的提纲教师要进行点评,而后再让学生对此进行拓展,形成一篇600字的小文章。有了前面的铺垫,对学生来讲,这就不是太难做到的了。有时学生还会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只有多读多练,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真正学到本领。
总之,这种写作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合(归纳概括)能力、作品鉴赏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当然还有学生的书写水平、写作心态和兴趣等等。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
本文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欢迎与各方朋友探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