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软土地基建筑技术处理

来源:华佗健康网
浅谈软土地基建筑技术处理

【摘 要】本文从软土地基上建造房屋可能产生的危害,浅谈的建筑设计上应注意的技术处理措施。 【关键字】软土地基;地基处理;建筑设计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房屋建造,需在地基、建筑构造、管线布置等细节方面慎重考虑,避免建成后出现室外沉陷、室内地坪开裂、管线断裂等影响房屋使用及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工程经验总结了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房屋需注意的几点技术处理措施。 1 软弱土地基的概念

软弱土地基指地下土层存在较厚淤泥、淤泥质土或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层的地基。软弱土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渗透性小,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导致了其特有的工程性质。

2 软弱土地基建造房屋容易引起的危害

当建筑实施建设遇到软弱土地基时,如不重视软弱土地基的处理或处理不当的情况,建造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坑坍塌、室内外地面下沉、墙体开裂、管线断裂等一系列危害影响,严重情况将引起建筑倒塌破坏,造成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 3 地基处理措施

首先,必须认真地对所选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地层情况,特别是软土层的分布,应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规范、规程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参数,为搞好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其次,建

筑物的选址应尽可能地避开软弱土场地,尽量直接利用浅层低、中压缩性土层,采用自然地基减少工程造价。若建筑物必须整体建造在软弱土场地范围内,或局部遇有软弱土层、暗沟、暗坑、坟穴以及枯井等,应根据地槽范围内不良工程地质层的范围、深浅,综合考虑填筑材料的优缺点进行处理。若软土层埋藏较浅、范围不大,一般常采用换土垫层法、复合地基处理的方法、强夯法,以提高软弱土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降低其高压缩性;改善软弱土排水条件,缩短软弱土固结时间。为加强软弱土土体的稳定性,可穿透软弱土层,将上部荷载传至下部较坚硬的工程地质层承担。若以上方法均不能满足建筑物地基处理要求,还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及上部结构、荷载情况,考虑选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而搅拌桩只适用于市政工程,不宜用于软土地基上受力使用。 4 建筑设计方面

4.1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应力求简单

实践证明在软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当土层的层理构造较为复杂,平面及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均匀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单一的“—”平面布置形式;对于“l”、“t”、“工”等复杂的平面布置形状的建筑物,应设置沉降缝分隔。

4.2 建筑物应力求避免有显著的高差

软土地区建筑物的裂缝事故,往往以高度差异的建筑物为多。尤其是那些高低一体的建筑物最易发生不均匀沉降裂缝,即使设置了沉降缝也往往由于不慎落入建筑垃圾的堵塞、宽度不够等原因造成

墙体的水平挤压,使得墙体开裂。 4.3 根据规范和地层情况设置沉降缝

建筑物场地范围内,地基土性质在平面分布上有较大差异时,必须按工程地质剖面图中土层的分界位置,尽可能地调整上部结构的建筑布置形式,设置不均匀沉降缝。地基处理方法不同时,为防止上部结构适应地基处理后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应在地基处理的分界位置处设置沉降缝。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时,宜在平面转折处、高差处、荷载差异处或附近部位设置沉降缝,并使各独立部分有足够的刚度。过长的建筑物应按有关规范要求设置沉降缝。分期建造的建筑物交界处设置沉降缝。 4.4 必须充分认识相邻建筑物的影响

建筑物的荷载不仅使建筑物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而且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在相邻范围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影响的大小由近到远。因此相邻建筑物必须离开一定距离以消除这种影响。当相邻建筑物必须相接时,也可采用减少沉降的措施如桩基础等;也可采用相邻基础互相(或后建建筑物基础)悬挑基础梁的措施以减少由于基础压缩变形带来的负面影响。 4.5 适当控制建筑物的标高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为避免这种影响应相应采取以下措施: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个部分或设备基础之间有联系时,可将沉降量较大部分的标高提高;建筑物与设备之间应留足够的净空;建筑

物有管道穿过时,应预留足够的尺寸孔洞或采取柔性管道接头。 5 结构设计方面

为防止或减少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建筑结构形式不宜采用砖混结构,宜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5.1 按规范要求,根据工程实际适当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长高比是保证砖石承重结构建筑物刚度的主要因素。长高比大,调整建筑物地基不均匀变形的能力就差,极易产生裂缝;长高比小则反之。工程设计中建筑物的长高比一般控制在2.5左右。 5.2 首层地面应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

建筑首层墙体不宜搁置素土地台,为避免地面下沉产生墙体开裂,宜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 5.3 适当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

基础的刚度和强度是建筑物整体刚度和强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当建筑物产生正向挠曲时,受拉区在基础的底部,因此保证基础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不均匀沉降。 5.4 基础桩型不宜采用多种形式,受力桩型不宜采用搅拌桩。 5.5 砖混结构宜合理布置纵横墙

纵横墙的合理布置,能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如纵墙贯通而横墙密布,则犹如空腹多肋深梁,刚度较大.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房屋的开间尽量缩小,门窗洞不要过大,一味地追求大空间、大门窗这样对建筑物的变形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6 管道布置地基处理

6.1 素土垫层。素土垫层是先挖除基坑下的部分或全部软弱土,然后回填素土并分层夯实,对管径不大的管道基础常采用素土垫层。

6.2 强夯法。强夯法处理地基具有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方便、适用范围广、经济易行和节省材料等优点。在管道施工中,若遇管道自重大、对管道的安全要求高的情况,也可用强夯法来处理地基。但是地下水位相对较高时不宜采用强夯法。

6.3 灰土垫层。灰土垫层常被用于管道地基的处理。一般适用于处理l~4米厚的软弱土层。

6.4 砂或砂石垫层。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材料透水性大,软弱土层受压后垫层可作为良好的排水面,可以使基础下面的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加速垫层下软弱土层的固结和提高其强度,避免地基塑性破坏。因此软土地基处理常采用砂和砂石垫层

6.5 室内外管道接口位置应重点考虑沉降影响,预留沉降空间或采用软性接口,设置维修检查井,便于日后维护。 7 施工方面

在施工过程中,先建高、重建筑物,后建低、轻建筑物。使高与低、轻与重建筑物的压缩过程尽量趋近于一致或同步;业主、设计、施工各方应搞好配合与协调,尽可能减少设计变更。防止增加新的较大荷载。对于工业建筑,施工过程中较沉重的机器设备应提前吊装施工,避免整体完工后出现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发生裂缝。 建筑物的前后、左右应齐头并进,防止由于工程的分包施工速度

的差异等原因,产生施工过程中的高低差或荷载差,在施工中就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工程质量。 8 结语

地基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合理的方案还需要落实到技术措施和施工质量的保证上,才能获得地基处理预期的效果,这不但要求认真制订技术措施的技术标准,保证施工质量,还要进行施工现场质量检验、试验和现场监测与控制,监视地基加固动态变化,控制地基的稳定性和变形的发展,检验加固的效果,确保地基方案顺利的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