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的融合及其理论意义——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考察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23卷第2期 2010年4月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0l_23 No.2 Apr.,2010 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的 融合及其理论意义 ——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考察 刘冠军,任洲鸿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视域来审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 趋于相互融合的态势。一方面,我国经济理论界乃至经济哲学界关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争鸣,使创造价 值的生产劳动不断地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精神生产领域拓展,以至于将科技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范畴。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哲学界乃至经济理论界关于“什么是科技劳动”问题的探讨,使科技劳动不断地从知识生产领 域向现代经济社会诸领域拓展,以至于使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成为了“科技化的劳动”或“科技 劳动”。并且由现代经济社会之劳动方式的转变所呈现的新特征所决定,创造价值的劳动已形成“以科技劳动为核 心”和“以准科技劳动为辅助”的新型生产劳动系统,以至于使传统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呈现出一体化特征。这 一研究,对于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劳动力资本化理论的建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科技劳动;生产劳动;价值创造;融合趋向;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N 031,F 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10)02-0001.10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关于价值创造的理论视 域来审视现代经济社会时发现,处于相互“断裂”状 态的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劳动和创造价值的生产劳 动,呈现出趋于相互融合的态势。这种相互融合的 一、我国理论界关于“什么劳动创造价 值”的争鸣述评与动态走向① 我国经济理论界乃至经济哲学界围绕着“什么 劳动创造价值”的核心问题,曾经就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展开过多次的争鸣,并且这种争鸣在当代仍然 在继续着。概括地讲,第一次发生在从20世纪50 态势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和经济哲学界关于“什么劳 动创造价值”和“什么是科技劳动”问题的探讨争鸣 过程中日益彰显出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 “这种相互融合的态势”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 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理论,创建现代科 年代到70年代末,主要是围绕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 劳动问题的争鸣;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 技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主义劳动力资本化理论具有 重大的理论意义。 期,主要是关于生产劳动的争鸣;第三次发生在20 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是劳动价值的一元论与多元 [收稿日期]2010—01—08 [作者简介]刘冠军(1963一),男,山东安丘人,博士,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洲鸿(1973一),男,山东济宁人,曲阜 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资本化研究”(项 目批号:07JA710017)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部分)项目“山东省实物与虚拟经济互动机制和产业升级战略研究”(项目编号: 2009RKA301)的阶段性成果。 ①参见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97—202页。 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论之争鸣;第四次发生在新世纪之交,目前仍在进行 着,主要是围绕如何“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 认识”的争鸣。①在这历次的争鸣和研讨过程中,众 多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 般人类劳动。④而在第四次争鸣中,纯粹坚持这种 “传统观”的学者是很少的,尽管有学者仍然强调活 劳动在当代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但同时认为,物 化劳动也是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⑤ 解,结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许多 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对这些新观点 进行归纳总结将会发现,在“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问题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类观点: 第二类为发展的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简 称为“发展观”。这~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应 当进一步拓展,它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而 且还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以外的劳动,它们都是创造 价值的劳动。从2O世纪8O年代开始,持此观点的 第一类为传统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 点,简称为“传统观”。这一观点认为,物质生产领 域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其他领域的 劳动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不创造价值。在关于 劳动价值论的四次争鸣中,在前三次争鸣中有许多 专家学者坚持这一观点,如在第一次争鸣中,有的专 家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切物质生产部门,不 管采取什么形式——不管是全民的,还是集体的,甚 至还是个体的形式,都是属于生产劳动;凡是能直接 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劳动,就是生产 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如在第二次争鸣中,著名经济 学家于光远先生认为,由于社会主义是公有制,从本 质上说社会主义的生产是全社会的生产,因此只要 在全社会范围参与对物质产品生产的,都应该承认 是从社会主义观点来考察的生产劳动;社会主义制 度下的生产劳动应包括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生产 满足社会消费需要的劳动、从事产品交换和分配的 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等,这些劳动都是创造价 值的劳动。⑥在第三次争鸣即“苏、谷之争”中,著名 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而政府各级行政部门、 纯粹商业部门、文化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不和生产 直接联系且不提供服务的科学研究部门等是非物质 经济学家谷书堂先生认为,传统劳动价值论已经不 能解释现实,需要在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基础上扩 展劳动的外延,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展为既包括创 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也包括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同 时主张引人土地、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和技术变 动下的利益关系,把劳动重新定义为由其生产的一 生产部门,其中的劳动对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来说 都是必要的,但它们不创造价值。②在第二次争鸣 中,有的专家坚持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只能是物质 生产领域的劳动,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是创造价值 的劳动;而科研、文艺、服务业等行业属于非生产劳 动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是不能创造价值的,那种把 这些部门的劳动视为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这在理 论上是不对的,在理论上会陷入种种混乱——混淆 定使用价值量所体现的或支出的劳动量,用公式表 示为:劳动=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这一公式说 明,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要素都影响劳动的贡献,所以 非劳动生产要素所获收入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并推导出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成正比的结 了物质和精神,混淆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混淆了 生产和消费,混淆了生产中的主体和客体,混淆了价 值和使用价值,混淆了费用和效应,混淆了劳动力价 论。⑦在第四次争鸣中,有许多专家学者一改过去 那种纯学术式的研究,特别注重结合当代劳动的新 特点来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 值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等。③在第三次争鸣即“苏、 谷之争”中,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苏星先生认为,只有 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物化 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发展观”,如有的学者提出 了科学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⑧有的学者提出了科 技创新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认为科技创新劳动不 仅创造价值,而且具有高价值的形成能力;⑨有的学 者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应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 劳动只是转移价值,土地等自然资源并不参入价值 的创造,也不存在价值的转移,因为其中并未凝结一 ①②③傅军胜:《中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研究、争鸣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7}2002年第3、4期。 参见何炼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研究》1963年第3期。 孙冶方:《生产劳动只能是物质生产的劳动》,《经济学动态》1981年第8期。 ④苏星:《劳动价值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7}1992年第6期。 ⑤邓先宏、傅军胜等:《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几个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7}2002年第5期。 ⑥于光远:《社会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国经济问题》1981年第1期。 ⑦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⑧参见陈征:《当代劳动的特点》,《光明日报}2001年7月17日;陈征:《论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陈征:《再论科学 劳动》,《当代经济研究}2OO1年第1O期。 ⑨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经济学家7}2OO1年第3期。 第2期 刘冠军,等: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的融合及其理论意义 3 劳动,还包括服务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① 甚至还有的学者认为,结合“新的实际”,必须把服 绝大部分的学者是坚持“发展观”的。在这样的一 种主流趋向中,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步形成了这样一 务业或第三产业的绝大部分劳动确认为生产劳动, 必须把科技、卫生和教育劳动纳入创造价值的总体 生产劳动中,必须把公共部门的劳动适当地纳入现 种共识:创造价值的劳动包括科技劳动在内。这在 第四次关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争鸣中表 现的尤其突出,在2003年何秉孟主编的《劳动价值 论新论》一书中,除了何秉孟先生为该书作的序之 外,共收入了我国2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19篇文 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几乎都是国内劳动价值论的著 名专家学者,他们在这些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几乎可 以说代表了国内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主流思想。在这 个意义上,用他们的观点作为理论依据,应该说是有 说服力的。因此,从我国理论界的研究状况来看,科 技劳动在理论上被不断地纳入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的范畴,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在理论上应当包括科 代总体生产劳动之中,必须大大提高经济管理劳动 在现代总体劳动中的地位等;②除此之外,还有的学 者提出了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知识价值论的 观点等。 我国理论界针对“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问题所 形成的上述两类观点,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化发 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上 述的概括总结不难发现,“创造价值的i--i=产劳动”的 “传统观”,其突出的特点在于“前后一贯地”将创造 价值的劳动限定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活劳动,充分 技劳动。换言之,科技劳动在理论上已经属于“创 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畴。 体现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思想的“坚持”,侧 重于“坚持”的一面;而“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 “发展观”,作为一种新观点,其突出的特点在于突 破了传统理论的限制,结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实际将 创造价值的劳动逐步地拓展到物质生产领域以外的 劳动,充分体现出对马克思劳动fir值论基本思想的 “发展”,侧重于“发展”的一面。 二、我国理论界关于“什么是科技劳动” 的探讨及观点分析与动态走向③ 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仅仅达成如此的 笔者认为,对上述两种观点应当结合现代劳动 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做到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的基本思想,又不能使之僵化;更要在新形势下对 共识,即仅仅将科技劳动纳人创造价值的劳动范畴, 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代经济社会是科技与经济 一体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各式各样的创造价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加以发展,又要慎重而不能随意。 譬如,在“传统观”中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 值的劳动都已经科技化了,而科技化的这些劳动在 不同的程度上已经纳入到“科技劳动”的范畴,在一 定意义上成为了“科技劳动”;只是在表现形式上, 有些是传统意义上科技劳动,有些是因为科技化的 缘故而被拓展为科技劳动而已。基于此,笔者认为, 泉,物化劳动只转移价值但不创造价值思想,是应当 坚持的,因为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但 若仅限于物质生产劳动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反映 当代劳动的特点。而在“发展观”中的创造价值的 劳动应当从物质生产劳动进一步拓展到非物质生产 有必要x,l-理论界关于“什么是科技劳动”问题的观 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科技劳动在现代经 济社会的拓展,进而得出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在现 代经济社会中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已经成为“科技劳 动”这一结论。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理论界众多专家学者依据 不同的背景知识并从不同的视域来理解科技劳动, 提出了关于现代科技劳动的不同观点,主要包括: 第一种观点为“特殊劳动形式观”。这一观点 认为,科技劳动是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又 劳动,包括创造精神产品的精神劳动、提供“劳务” 的服务劳动等思想,也是应当坚持的,这是由当代劳 动的特点所决定的;但若无限制地加以拓展,将物化 劳动也视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显然违背了马克思劳 动4 ̄r值论的基本思想。 同时应当看到,在我国理论界围绕“什么劳动 创造价值”问题而展开的历次争鸣中,从“传统观” 向“发展观”的转向是一个主流趋向。这主要表现 在纯粹坚持“传统观”的学者越来越少,而坚持“发 展观”的学者越来越多,并且在第四次争鸣过程中 不同于生产劳动的“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主要 是指科技劳动者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科技的特殊 ①杨圣明、张卓元等:《如何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o2年第4期。 ②陈光金、刘小珉:《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属性、生产与分配》,载何秉孟主编:《劳动价值理论新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第259—262页。 ③参见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03—206页。 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劳动形式。①科技劳动既是一种精神生活现象,又 计算机密切相关的机器。可以说,他们的劳动改变 是一种物质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现象,科 了人类的传统劳动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劳动。⑥这 技劳动是生产知识的劳动;作为一种物质实践活动, 种新型劳动的典型形式就是“e化劳动”,即运用计 科技劳动主要表现为科学实验。② 算机从事数字化信息处理的劳动方式。这种新型劳 第二种观点为“科研劳动观”。这一观点认为, 动将会取代人类的大多数乃至全部的体力劳动,甚 科技劳动即科研劳动,是科技工作者按照选定的研 至还会取代人类的大部分脑力劳动,并且随着社会 究课题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研究活动。与其他劳动相 信息化程度El益提高,传统的许多劳动方式都将在 比较,它也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科技工作者)使用 不同的程度上逐步让位于这种新型劳动。⑦ 一定的劳动工具(仪器、设备等科研手段),通过劳 从科技与生产的关系视域来审视上述五种观 动力的支出使劳动工具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自 点,将会发现: 然界的物质、现象)生产出新的科技使用价值(科研 首先,前两种观点即“特殊劳动形式观”和“科 成果),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它还是一种以脑力 研劳动观”,主要侧重于“科技一生产”体系的一 劳动为主并与体力劳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的、既创 极——科技来规定科技劳动,突出强调了科技研究 造精神财富又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劳动,这是一种 领域的科技劳动。此观点所揭示的科技劳动不妨称 极其复杂的、难度很大的高水平的劳动方式,探索 之为第一种类型的科技劳动。 性、创造性和精确性等是它的突出特征。③ 其次,第三种观点即“生产技术革新观”,主要 第三种观点为“生产技术革新观”。持此观点 侧重于“科技一生产”体系的另一极——生产来规 的学者将科技劳动视为科技创新活动或科技创新劳 定科技劳动,突出强调了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 动,其实质“是指在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深化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统的理论中,人们更侧重于 础上实现的生产技术革新,它发生于劳动过程中,是 将这种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归结为生产劳动的 人类劳动的特征”。④ 一部分,而持“生产技术革新观”的学者结合现代生 第四种观点是“科学劳动观”。持此观点的学 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将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凸 者将科技劳动和科学劳动在同一个意义上来使用, 显出来,直接视为科技劳动,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认为科技劳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或广泛意义上使用 并且从该学者的分析中看到,现代的生产劳动已经 的科学劳动,它既包括在科学研究机构中进行基础 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变成了科技劳动的一部分,实现 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从事各种技术设备的创造发 了从传统的生产劳动向现代的科技化生产劳动的认 明、试验、设计等研究人员的劳动,也包括企业内外 识转变。所以,此观点所揭示的科技劳动不妨称之 的经济管理人员和直接从事生产即操作先进技术的 为第二种类型的科技劳动。上述两种类型的科技劳 工程师、技师等人的劳动,还包括教师、歌唱家等人 动,主要存在于科技融人经济系统的间接方式之中。 的劳动。⑤ 再次,后两种观点即“科学劳动观”和“新型的 第五种观点为“新型的劳动观”。这一观点认 劳动观”,则是集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 为在现代的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是其关键部分,计算 动于一体的科技劳动观。只是持第五种观点的学者 机在程序控制下进行数据处理,处理的结果输出到 仅就现代信息科技领域来考察所得出的。事实上, 外设设备,如显示器、音箱、打印机、调制解调器,也 现代信息科技领域是现代高新科技领域的一个典型 可以驱动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飞行控制仪等,因 代表,可以说现代高新科技领域特别是现代高新科 此计算机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新型的劳动者——他们 技产业中的劳动都属于这种“新型的劳动”。因此, 坐在计算机前编写计算机程序软件,他们的思想成 后两种观点所揭示的科技劳动不妨称之为第三种类 果通过计算机的执行直接影响物理世界;并且他们 型的科技劳动。此种类型的科技劳动主要存在于科 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和工具都是计算机,或者是与 技融人经济系统的直接方式之中。 ①林超然:《科学技术学概论》,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第119、125页。 ②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714、721页。 ③关西普、季子林等:《科学学纲要》,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81年,第85—86页。 ④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经济学家 ̄2OO1年第3期。 ⑤参见陈征:《论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陈征:《再论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2oo1年第lO期。 ⑥王克迪:《在CPU和大脑之间——认识一种新的劳动》,载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编:《自然辩证法走进新世 纪》,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第239—243页。 ⑦王克迪:《论e化劳动》,载孙小礼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6—461页。 第2期 刘冠军,等: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的融合及其理论意义 5 综合上述三种类型的科技劳动将会发现,存在 于科技融人经济系统的间接方式之中的科技劳动和 存在于其直接方式中的科技劳动,构成了科技劳动 整体。这样,三种类型的科技劳动便成为科技劳动 劳动系统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相互 融合的结果,它既是现代的科技劳动系统,同时也是 现代的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系统。 一方面,现代新型劳动系统中四个层面的科技 整体的- ̄- ̄-层次:一是科技研究领域的“纯科技劳 动”;二是生产领域的科技劳动,即科技化的生产劳 动;三是集“科技研究领域的纯科技劳动”和“生产 领域的科技劳动”于一体的科技劳动。结合现代科 技的体系结构可知,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纯科技 劳动”主要是指基础性科技劳动,而由生产科技化 而导致的科技应用劳动主要是指科技化的生产劳动 或生产领域的科技劳动,那么集“纯科技劳动”和科 劳动或生产劳动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这主要 体现在其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产品形式等方面。 具体来看,基础性科技劳动一般是指以探索“实在” 世界的规律并建构知识为目的的科学研究活动,其 主要特征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时间的限制、不急于 评价、一般无保密性、难度高、见效慢和弱商品性等, 其产品形式主要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专著 等。应用性科技劳动一般是指运用基础性研究成果 技应用劳动于一体的科技劳动,则主要是指应用性 科技劳动和开发性科技劳动。 在现实性上,基础性科技劳动、应用性科技劳 动、开发性科技劳动和科技化的生产劳动基本上已 来进行技术发明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有一定 的目标和时间的限制、适当时候作出评价、有一定的 保密性、有较强的商品性等,其产品形式主要是专 利、原理模型、论证报告等。开发性科技劳动一般是 指对应用性研究成果进行小批量生产的中间试验的 经囊括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 换言之,现代经济社会中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都已 经被纳入到“现代科技劳动”的范畴,并在不同程度 工程技术研究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有具体明确的目 标和严格时间的控制、完成后很快作出评价、有强保 密性、有强商品性等,其产品形式主要是专利设计、 图纸设计、试制产品等。科技化的生产劳动一般是 指将开发性研究的成果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劳动过 上成为了“现代科技劳动”的一部分,并且它们集中 地呈现在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的整个科 技劳动或整个社会生产的过程之中。换言之,现代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的整个科技劳动或整个 社会生产的过程,依次展现为基础性科技劳动、应用 性科技劳动、开发性科技劳动和科技化的生产劳动。 程,其主要特征是:生产目标明确、突出强调“四化” 即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和强商品化等,其产品形 式主要是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各种生产产 品。①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科技劳动在现代经济社会的 拓展之结果,已经将创造价值的各种劳动都纳入到 另一方面,现代新型劳动系统中四个层面的科 了自身之中。 技劳动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融合 构成了“基础性科技劳动S应用性科技劳动 开发 性科技劳动S科技化的生产劳动”的双向互动结构 体系,这也就是现代科技劳动的整体结构体系或现 代科技劳动的整个过程的动态体系。 三、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 动的相互融合导致现代新型劳动系统的形成 从价值创造的视域来审视,在“科技一经济一 体化”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劳动 和生产劳动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一方面是传统 首先,现代科技劳动的整体结构体系或现代科 技劳动的整个过程的动态体系,主要是依据“现代 意义上的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不断地向科技劳动的 拓展,另一方面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劳动不断地向 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拓展。这种相互融合态势的 科技的结构体系”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途径 来建构的。从直观上审视,它比较适合于科技融人 经济系统的间接方式,因为它呈现出从基础性科技 发展,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劳 动系统。在这种新型的劳动系统中,基础性科技劳 动创造、更新和发展着科学知识体系,是其精髓,是 劳动一应用性科技劳动一开发性科技劳动一科技化 生产劳动的“逐步转化”的过程。然而,在现代“科 技一经济一体化”社会中,它更加适合于科技融人 其核心之灵魂;应用性科技劳动和开发性科技劳动 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一定的专业技术、生产程序和工 艺流程等,是其肺腑,是其核心之体;科技化的生产 经济系统的直接方式,因为在这种直接方式中的基 础性科技劳动、应用性科技劳动、开发性科技劳动和 科技化生产劳动几乎是在同时进行和完成的,在间 劳动将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且生产现实的劳动 产品,是新其肢体,是其核心之外围。这种现代新型 接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转化过程”在这种直接方式 中被大大缩短了,因而呈现出集基础性科技劳动、应 ①参见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8页。 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用性科技劳动、开发性科技劳动和科技化生产劳动 极——科技和经济两维视角来考察现代经济社会中 于一体的现象,这也正是“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的实 的整个劳动过程的结果进行“复合”,那么现代科技 质之所在,譬如在现代的高新科技产业中就是如此。 劳动的整个过程所展现出来的“逐步转化”的层次 但是,为了研究和认识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 性——“基础性科技劳动一应用性科技劳动一开发 种一体化了的基础性科技劳动、应用性科技劳动、开 性科技劳动一科技化生产劳动”,和现代生产劳动 发性科技劳动和科技化生产劳动依次展现出来,这 的整个过程所呈现出来的“逐步拓展”的层次 样才能揭示这种一体化的科技劳动整体的层次性。 性——“科技化生产劳动一开发性科技劳动一应用 因此从整体上讲,现代科技劳动的整体结构体系或 性科技劳动一基础性科技劳动”,便形成了“基础性 现代科技劳动的整个过程的动态体系适合于科技融 科技劳动与应用性科技劳动与开发性科技劳动S科 入经济系统的各种情况。 技化的生产劳动”的双向互动的层次结构体系。这 其次,现代科技劳动的整体结构体系或现代科 样,我们自然会得出如下的结论:现代经济社会的科 技劳动的整个过程的动态体系,同时也是现代“科 技劳动就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创造价值的“生产劳 技一经济一体化”社会中的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层 动”;反之亦然,现代经济社会的创造价值的“生产 次结构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二者的考察视角不同, 劳动”也就是现代经济社会的科技劳动。因ltl:,这 前者是从“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社会的一极——科 两个命题中的两个“关键性”概念——现代经济社 技视角来考察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整个劳动过程结 会的科技劳动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创造价值的“el=产 果,因此展现出从基础性科技劳动一应用性科技劳 劳动”,是“同义异语”。② 动一开发性科技劳动一科技化生产劳动的“逐步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 化”的层次性;而后者则是从“科技一经济一体化” 经济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劳动 ̄11/_-l=产劳动相 社会的另一极——经济视角来考察现代经济社会中 的整个劳动过程结果,因此呈现出从科技化生产劳 互融合导致形成了现代新型劳动系统。这种新型的 动一开发性科技劳动一应用性科技劳动一基础性科 劳动系统使各式各样的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都在一 技劳动的“逐步拓展”的层次性。需要进一步指出 定意义上成为了“科技劳动”。如果说这一观点似 的是,现代科技化生产劳动整体的层次性,在现实性 乎带有“泛科技劳动”的倾向,那么退一步来分析将 上有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因此人们对它的认识 会发现:如果将各式各样的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根 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拓展”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 据其科技化程度的高低,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将其 (1)在传统的理论中,原来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不管 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科技劳动”,主要是指包括 科技化程度如何,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理论界 传统科技劳动在内的科技化程度比较高的各种劳 的共识。(2)当工业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在工业企业 动。第二类为“非科技劳动”,主要是指科技化程度 中产生时,人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研发机构中的开发 比较低的各种劳动。③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 性科技劳动和应用性科技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 样的结论:科技劳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经成为创 “生产劳动”,这是从传统的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向 造价值的劳动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相应地,“非科 科技劳动拓展的第一步,此时人们开始研究“加人 技劳动”或“准科技劳动”只是现代经济社会中创造 技术进步因素后的劳动价值”①问题。(3)当高新科 价值的劳动系统的辅助部分。因此,价值创造视域 技产业大规模地出现以后,人们看到,不仅仅科技研 中现代新型劳动系统tO.可以表征为“以科技劳动为 发劳动——开发性科技劳动和应用性科技劳动是创 核心”和“以准科技劳动为辅助”的劳动系统。 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且基础性科技劳动也同样 四、价值创造视域中现代新型劳动系统 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这样,原来意义上的创 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便依次拓 的成因分析 展成为包括科技化生产劳动、开发性科技劳动、应用 表面上看,价值创造视域中的现代新型劳动系 性科技劳动¥11基础性科技劳动等所有的劳动。 统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科 再次,如果将从“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社会的两 技劳动和生产劳动相互融合的结果。而在实质上, ①参见赵京兴:《加入技术进步因素后的劳动价值理论》,载何秉孟主编:《劳动价值理论新论》,第316—336页。 ②参见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第209—211页。 ③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性上,这种“非科技劳动”也可以称为“准科技劳动”,因为其中渗透着科技的因素——在相当高的程度上 可以说,在现代科技经济社会中不渗透科技因素的劳动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是其中渗透的科技因素相对地讲少一些而已,即所谓的科技化程度 相对地低一些而已。 第2期 刘冠军,等: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的融合及其理论意义 7 它主要是由“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之劳动方式 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以体力劳动为 的转变——现代的劳动方式与以往的即近代的劳动 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同时,由 方式相比较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可以 于当时的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创造的/ifr值数量较 说,正是由于“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社会中劳动方式 小,在价值总额中的比例很小,而且脑力劳动又往往 的转变,才使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呈 依附于体力劳动来进行生产活动,缺乏独立创造商 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进而才形成了现代新型劳动 品价值的具体形式,因此当时的价值理论所论及的 系统。“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社会中劳动方式的转 主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然而,人类社 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第二 第一,由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劳动形 次产业革命,这是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与利用 式向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形式的转 为标志的新兴科技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 变。在近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 了以原子能等新能源的发明与利用、电子计算机等 是分离的,科技的经济功能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实 的发明与利用、新材料的人工合成与利用、空间技术 现的,即科技需要向生产劳动者、生产资料等转化渗 的发展以及遗传工程的重要成就等为标志的新科技 透这些中间环节,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然而在现 革命,引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20 tU:纪70年代末 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El益结合, 到80年代初,个人计算机问世,出现了以个人计算 科学的经济功能不再仅仅以间接的方式经过许多中 机为主的创新时期,引起了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 间环节后才显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直接的方式 重大革命性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开 实现的,甚至科技直接成为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有机 始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创新高峰期。互联网的出 组成部分或部门。这时,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相互转 现,是信息技术领域又一个更重大的革命性转变,开 化的机制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平,出现了“科技与 始了一个新的信息文明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 生产一体化”趋势,并且在“科技和生产一体化”的 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生产劳动也 关系中科技已经成为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 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如全自动化的工厂用 的首要、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这正如马克思所预 计算机控制操作,不需要很多工人进行体力劳动,只 言的:“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 要少数人开关电钮即行;又如随着个人电脑时代的 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 到来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各种软件产品即以脑 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 力劳动为主的产品开始进入了大规模生产、运输和 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 传播的阶段,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此时,以 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 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越来越成为现代商品经济 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 社会的主体,相应地,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成 应用”;①同时,“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 为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辅助形式。 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 第三,由以重复性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向以创 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② 新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的转变。在近代商品经济社 这就是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商品价值中来自于工 会中,由于科技劳动和生产劳动的分离现状等,致使 厂内部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的直接劳动的部分降低 那个时代的生产劳动是以重复性的一般劳动为主 到微不足道的程度,成为从属要素;相反,却主要取 的,重复性劳动是那个时代的劳动形式的主要特征, 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即来自 资本家把212人仅仅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当作榨取剩 于科技劳动。 余价值的手段。而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尤其是在当今 第二,由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向以脑力 科技经济时代,创新劳动EI益成为现代劳动的主要 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的转变。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形态,创新——广义上的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 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因为“我们把劳 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日益成 动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③ 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正如江泽民所指出 在近代商品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 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 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90页。 8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 产品并重的转变。人类的劳动一般分为物质生产劳 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的 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相应地,劳动产品也就被分为物 本质就是创新……二十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由物质生产劳动生产物质产 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正是基于 品,由精神生产劳动生产精神产品,是随着脑力劳动 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性进展,人 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而出现的。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 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 行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生产的物质 财富。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 资料出现了剩余的时候,才能出现精神生产劳动并 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① 实现精神产品的生产;也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 第四,由以依附性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向以自 发展之后,精神产品才得到广泛的生产和使用,“衣 主性劳动为主的劳动形式的转变。在近代商品经济 食足而知礼义”就是这种情况的深刻写照。在近代 社会时代特别是在工业化时期,劳动者选择职业灵 商品经济时期,在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生 活度小,甚至终身从事同一职业和同一岗位的劳动, 产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对物质产品的注重是这 其劳动的强度大、时间长,呈现出明显的劳动依附于 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因此,当时的经济学家,包括马 机器和资本的特征。这如托夫勒所概括的:“各种 克思在内,在创立其经济学体系时主要研究物质资 文明都有潜在的法则,有一整套规律和原则贯穿在 料的生产和流通问题,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涉及 它的一切活动之中,好像是经过反复设计好了似的。 很少。④然而,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 32业化推向全球,它的独特潜在的设计变得清晰可 精神生产劳动,精神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一般说 见。它包括六个相互联系的原则……这些原则影响 来,精神产品可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如书报 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在我们的学校、企 杂志和软件等,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式而存在,可称 业和政府机构中许多怒气冲冲的冲突,实际上集中 为有形产品;而现场演奏的乐曲、现场的歌唱表演、 在这六个原则上。作为第二次浪潮的人,本能地运 现场的学术报告等(在没有录音、摄像等条件下)是 用这些原则,保护这些原则”,这些原则具体是指标 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② 与精神劳动同时存在的,事后就不再存在,可称为无 这六个原则集中显示了近代社会劳动形式的依附性 形产品。⑨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精神产品,在现代 特征。然而,在当今时代,依附性劳动逐步被自主性 社会中大量地被生产出来,并且随社会发展而以更 劳动所取代,主要表现:(1)劳动者由于自身素质的 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向前发展,精神产品的消费 不断提高,已经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劳动,越来越多的 数量日益增加,范围日益扩大,新产品层出不穷。特 劳动者选择职业、选择劳动的灵活性大大提高。 别是由于电子科技、微电脑科技和网络科技的迅速 (2)劳动手段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呈现出智能 发展,许多精神产品日新月异、发展广泛、影响深远, 化趋势,这样就把劳动者从单一的依靠人手的劳动 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逐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达 中解放出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3)劳动对象日 到了与物质产品并重甚至有超过物质产品之势,这 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新型化和微型化趋势明显。 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电脑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就要翻一番,纳米技术已 第六,由经验型管理劳动到科学型管理劳动的 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4)劳 转变。从历史维度看,管理劳动有一个从孕育到产 动方式出现了劳动者与劳动对象逐渐分离的趋势, 生、从低级到高级、从经验型到科学型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劳动越 而且科学型的管理在现代已经居于主导地位。在手 来越不受 ̄,-j-间和空间的限制。(5)劳动时间大大缩 工业生产状态下,生产者独自进行生产和销售,不需 短,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发达国家工人的劳动 专人进行管理。而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状态下,工 时间一般都降低到了每周40个工作小时以内,有些 厂作为企业单位的组织细胞,拥有数百、数千、数Zi", 国家在35小时以内,节假El也越来越多等。⑧这些 甚至数十万人进行工作。这么多的人组织在同一个 方面,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劳动形式的自主性特征。 工厂中,需要进行组织管理,这如同“一个单独的提 第五,由对物质产品的注重向物质产品和精神 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 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47、192页。 ②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00—115页。 ③赵振华:《劳动价值论新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40页。 ④陈征:《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光明日报))2OO1年7月17日。 ⑤陈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福建日报))2OO1年8月1日。 第2期 刘冠军,等: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的融合及其理论意义 9 挥”一样,“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 是一般生产工人的劳动和价值的关系。然而,在现 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 代科技经济社会中,由于科技劳动已经拓展为包括 家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 创造价值的所有劳动,或者说所有创造价值的劳动 生产的起点”,( 这种大规模生产需要进行统一的指 都已经在不同的程度上纳入了科技劳动的范畴,而 挥管理,这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起初,作 从事科技劳动的劳动力主体必然是科技劳动者,因 为管理劳动是经验型的,只是从经验出发,在一部分 此由一般劳动力主体向科技劳动力主体的转变是现 人或少数人中进行组织分工;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 代科技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 产的范围扩大,产品日益增加,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 第八,劳动力主体受教育的程度由低向高的转 越细致,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这时对管理 变。在近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欧洲各国虽然已经有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具 了现代意义的大学,但是真正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 有与该企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如生产化工产品的必 劳动力在整个劳动力群体中的比重极低,从整体上 须是化工专业的专家,生产医药产品的必须是医药 看,劳动力主体接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说来是比较低 专家之类;而且还要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须掌握的现 的。然而在当今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代化信息手段,如熟练掌握外语和高等数学、熟练运 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群体 用计算机等;同时还要具备市场知识,通过深入研究 的比重越来越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更是 市场情况确定企业经营的战略和策略;更加重要的 走在了前列,大学入学率都在50%以上。目前,一 是,还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政策水平,懂得领导艺 些发达国家的劳动者队伍中,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 术,团结全体人员,调动广大劳动者积极性。现代企 212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早 业的管理者,尤其需要善于实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 在1930—1968年期间,蓝领工人增加了60%,工程 和理论创新,通过创新把企业推向前进。这些都需 技术人员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了900%。而 要管理者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进行高级管理劳动。 到了1977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总数的 只有科学型的高级管理劳动,才能保障企业的有效 比例已经达到了50.1%,脑力劳动者超过了体力劳 经营和持续发展。如果管理者不能进行科学的管 动者。④现在,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发展 理,该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被兼并、 教育,尤其注重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也是当 破产。现代企业经营的好坏,与管理者是否懂得科 今社会劳动力主体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的一个重 学管理分不开,所以现代的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经 要原因。⑨ 验型的管理劳动,而是高级的科学型的管理劳动。② 而科学型的管理劳动已经成为作为现代科技——管 五、对价值创造视域中科技劳动与生产 理科学技术的具体应用,它至少具有“六化”的特 劳动之融合研究的理论意义 征,即现代管理劳动手段的信息化、现代管理劳动组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层面,在价值创造视域 织结构的法制化、现代管理劳动方式的民 ̄4-1=、现代 中对“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社会中的科技劳动与生 管理劳动效果的摄优化、现代管理劳动意识的整体 产劳动之融合进行研究,揭示其深层原因和考察由 化和现代管理劳动理论的科学化。③ 此形成的现代新型劳动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七,由一般劳动力主体向科技劳动力主体的 第一,这一研究对于在“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社 转变 从一般意义上讲,劳动力主体被分为两种:一 会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理论形 种是从事一般性生产劳动的劳动力主体,即一般劳 态——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这 动力主体;另一种是从事科技生产劳动的劳动力主 是因为,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是立足现代经济社会 体,即科技劳动力主体。由一般劳动力主体向科技 之现实,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运用 劳动力主体的转变,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 要特征。在近代商品社会中,劳动力主体是一般的 则”,将科技成果的价值源泉归于“科技劳动”这一 生产工人,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主要分析的就 人类的本质活动来分析,在宏观上系统地创建的马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358页。 ②陈征:《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光明日报))2OO1年7月17 Et。 ③刘冠军:《论现代管理的“六化”特征》,《天府新论》1998年第5期。 ④赵振华:《劳动价值论新论》,第135页。 ⑤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第212—219页。 l0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3卷 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理论形态。①这一新理论形态 术、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生产资料,即与劳动者 建构,只有将“科技劳动”纳入价值创造的视野中才 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从价值创造视域对“科技一 的劳动力相结合着的精神生产资料本身。从马克思 对劳动和劳动力的辨析,到马克思对劳动商品和劳 动力商品的区分,必然孕育着从劳动力商品到劳动 经济一体化”社会中的科技劳动与生产劳动之融合 进行系统的研究,将科技劳动赋予价值创造的生产 力资本的转变和飞跃。可以说,从劳动力理论,到劳 动力商品理论,再到劳动力资本理论,这是马克思主 义劳动力理论发展的过程和趋势,笔者形象地将其 劳动之属性,进而形成现代新型劳动系统,这为现代 科技劳动价值论之建构奠定了现实基础。 第二,这一研究对于在“科技一经济一体化”社 会中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资本化理论具有重 称之为马克思劳动力理论发展的“三步曲”。②“第 三步曲”的完成,必须在精神生产劳动纳入价值创 大理论意义。这是因为,在劳动者占有和掌握以科 造的生产劳动之时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科技劳 学知识、技术、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生产资料并 动作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体,当它纳入创 使之与自身的劳动力相结合和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之时,自然将精神生产劳动纳入 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不仅像马克思所分析的——它 其中。因此,从价值创造视域对科技劳动与生产劳 能够成为商品,而且能够转化为资本化的劳动力即 动之融合进行系统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力 劳动力资本,并且这种劳动力资本主要是指与劳动 资本化理论提供了理论“中介”,奠定了现实基础。 者的劳动力相结合并一体化发展的,以科学知识、技 The Fus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Labor&Productive Labor in the Fields of Value Cre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Signiifcance .-------.-.--.——On the View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LIU Guan-jun,REN Zhou-hong (School ofEconomics,Q Teachers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Abstract:From the view of value creation in Marxist philosophy of economics,science—technology labor and pro— ductive labor tend to integrate mutually in modem economic society.On the one hand,the arguments of“what kinds of labor create value”in the circle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make the productive labor that create value expand from the fields of material production t0 the fields of intellectual production.so that sci- ence——technology labor is involved in the“productive labor that creates value”. On the other hand,the argu— ments of“what is science—technology labor”in the circle of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and economics which makes science——technology labor expand from the field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every field of modem economic socie。 ty.SO that every kind of labor which creates value becomes“science—technology labor”.In modem economic SO・ ciety,labor that creates value becomes a new productive labor system which science—technology labor plays a lead— ing role and the semi—technology labor a supporting role.It is an issue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 tion of labor value theory of modern science——technology labor and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capitalization theory. Key words:Marxism;philosophy of economics;science—technology labor;productive labor;value creation;the trend of integration;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责任编辑:刘春雷] ①刘冠军:《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研究》,第396页。 ②参见刘冠军为姜玉鹏的专著《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本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所作的“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