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丛微)
-—语言文字的运用
丛 微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是语言文字运用。而语言文字运用表现在表达上,是从两方面体现的,口语表达和书写表达。
关键词:思维拓展、口语表达、即兴创作、读写结合 正文: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把语言和文字结合,而语文课就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为目标,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谈一下我在语文课上锻炼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 一、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潘文彬曾说过:“教师过分关注言语形式,强化读写结合,追求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1]我也认为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年级的语文课是从拼音识字开始的,而学习汉字,我有一些自己的方法;
1、拼音与生字教授要融入到有情境的故事、歌谣之中。
所谓的创设情境教学,就是让学生有兴趣来学习,一年级的拼音学习是困难的,但是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基本都读过或听过很多故事,甚至有很多孩子可以娓娓动听地讲出来,而这就是学习拼音与生字的契机,把生字编进学生可以听懂又有趣的故事或歌谣之中,听觉感受传递到视觉感官,学生会产生好奇,这故事中发出美妙读音的字都是
怎样拼写的呢?因此学生学起来也是带着热情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的引导起到作用后,课下时很多学生会主动地学习阅读带有拼音的绘本,这样的结果就是成功地教授拼音和生字。 2、由汉字展开思维拓展
吴萱也认为用好语言文字,要从娃娃抓起,锻炼学生的三位一体拓展思维[2],一年级的生字组词训练有个很好听的名字,是“一字开花\如“花”,可以有“花朵"、“桃花”、“花蜜”、“花匠”、“雪花”、“花车”、“印花\"、“花白”、“花言巧语\"、“花钱”、“头昏眼花”等等,这个字的意思很多,有19个之多,运用起来真是范围广阔,所以我们的汉语是博大精深的;而在五年级时就提升了汉字的“一意多词”的训练,如:“静”字在字典中有四个意思,分别是①停止的,与“动”相对。可组词“平静、静止\"。②没有声音的。这个意思的词语就多了,如下图。③安详、闲雅。可组词“静心、静坐”。④古同“净”,清洁.⑤姓
幽静默
寂静 静
静 平静 僻静 肃静 静谧 安静 冷静 静坐 静听 静
静丹(姓) 心
在五年级试卷上就有这样一个题:请用“静”字组词,填入括号里,不能重复.
1、我的心渐渐( )下来。 2、自习课上,教室里十分( )。 3、请你( )下来,再想其他办法。 4、枪声打破了乡村夜晚的( )。 5、哀悼仪式开始了,烈士墓前一片( ). 6、这是一个远离城市是( )的小山村。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基础抓好、筑牢、夯实,尤其是汉字的学习。先从汉字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才能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做好基础。 二、能力拓展,找准时机 1、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着力点
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说话和读写结合训练由于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几乎达到无课不说、无课不练的程度。[3]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当读到课文中这句话时“……这种境界,即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教师可以分层次让学生训练表达,基础弱些的学生可以用“既……又……既……又……”的句式说句子;而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即兴创作小诗,如以“草原”为题,写两句或一首小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课堂上就有这样的诗句被创作
出来“远观绿如海,近看草铺野。羊儿绣白花,牛儿忆牧歌。”虽说即兴的,时间短,但是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也很丰富,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我都会让学生去锻炼这种表达能力,往往这个时候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2、重视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实践课
2015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说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口语交际.习作混为一节课来上,我认为口语交际课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否写出作文或是佳作,就在于这节口语交际课,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话题,学生讨论交流后会有更多的收获,这就比那种让学生自己写的作文有更丰富的资料,互相学习,博采众长,甚至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或是扩展。因其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的志愿、选择和现实性,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出发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让教学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4]口语交际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及语言组织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就会有很多收获;而综合实践课,顾名思义就是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语文的目的即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而这部分内容既驳杂,又需要花费精力,很多教师为了省时间而简化了这种课程的设计,反而丢了西瓜捡芝麻,顾此失彼,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置之不理。实践课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从实践中得真知。如五年级下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需要学生去调查家人及同学获取信息的来源,学生可以自己绘
制表格,如下: 序号 1 2 3 4 … 人物 信息的来源 在调查前要制定一个活动方案,可以小组分工合作。如下:
小组活动计划
组长: 组员: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活动过程: 分工: 记录员: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 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
完成这样的活动计划在课上就要两节课的时间,而在课下学生会自己去做调查访问,这也是在锻炼学生的与人沟通及交流的能力。何况后面还有一个应用文的习作训练-—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也至少需要三节课才能完成的。 三、读写结合,言意兼得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以单纯的内容理解和感悟为目标的窠臼中脱离出来,既要教阅读,也要教表达,要让两者相结合。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读写结合”是架起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的桥梁,是进行语言实践,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佳径。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依托,找准读写结合点,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5] 1、读写结合训练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是以"阅读\"为本的编写体系,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选准读写结合点,创新读写结合形式,让学生在读写互动中产生兴趣、锻炼思维、乐于阅读、善于表达,从而切实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条扎实而有效的途径。[6]在课堂上做练习时有一篇短文《我爱牵牛花》,这篇短文是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结合课文《白杨》和上学期的《梅花魂》,学生已比较了解了这种写法,所以牵引到写作中,以动植物或物品的某种特点来借物喻人,学生的习作都很棒,有写竹的挺拔坚强就如中国有骨气、堂堂正正的人;还有如梅花一样的革命英雄的坚强不屈、用于拼搏的精神;有如粉笔一样无私奉献的清洁工、教师等;还有如蜗牛一样有着明确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着的中国人
民,这样的写作与阅读中学写法相结合,就让学生把“借物喻人”记住并会运用了。 2、抓准时机,鼓励写
我们强调读写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改变目前以"内容与情感”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阅读视角,突显\"写\"的地位和意义。师生研究文本的重心往“写”的方向转移,在“读”与“写”之间找到一种平衡。[7]
学生在学习《杨氏之子》时,因篇幅短小,内容很容易理解,虽是小古文,但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也不是问题了,所以趁热打铁,在学生的积极性还很高涨的时候抓住机会,迁移到写作训练之中来,改编课文,如果来拜访的是孙君平或李君平,杨氏子怎样机智应答;或者孔君平拜访的不是杨氏子,是吴氏子,他会怎样说呢?这样的写作练习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让记忆更深刻.
同时在写作中学生也找到了乐趣,改编课文是学生学习之余的一大乐事,记得之前有学生把《春晓》进行改编,其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被学生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这是在阐述在深圳生活被蚊子围攻的情景,很多人都不堪其扰。这样的诗虽不能像文学家一样登上大雅之堂,但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这样的诗句来解嘲一下也不为不可的。学生有这样的写作欲望,作为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去限制或是打压,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就会进入窠臼,随波逐流而没有了创意.
参考文献:
[1]潘文彬。 莫要窄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J].小学语文教学.2014(16)
[2]吴萱.用好语言文字,从娃娃抓起-—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字词句运用”解析[J]。新课程(上)。2017(10)
[3]刘吉才.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着力点[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02)
[4]杨国芳。为“讨论式教学”正本清源[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06)
[5]陈芬.读写结合,言意兼得——浅谈小学中高段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J]。成长.2016(07)
[6]陈海燕。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10)
[7]余洪礼.在“读与写”之间寻找平衡[J]。小学语文教学.2013(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