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华佗健康网
理科教学探索 戮 熬攀瓣糍 辫鬣 韩春见 (襄樊市第l9中学,湖北襄樊441000)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去发现和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对课本例、 习题进行变式、拓展等探究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数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1-0051—02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实在在地进行探究性教 再让学生各自说说其中的理由,并进行相互交流,同 学,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去发现和体验知识发 时也自然地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的概 生、发展的过程。将学生的探究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 念。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去探究等腰 的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逐 三角形的概念,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和体验 步学会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意识,促 等腰三角形的形成过程,真正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内涵,这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样所学到的知识是牢固的,也为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 一、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去设计问题。开展探究性 性质、判定定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 教师继续追问: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立足于教材,从教 吗?你能借用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找出其中相等的线 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去设计问题,问题的设 段和角吗?学生受剪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的启发,很快知 计要注重双基,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开放性、探究性;选 道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各自找出相等的线段 择适当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 和角。再经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后,教师作小结:等腰三角形 提出新的问题,逐步将探究引向深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性质2:等腰三角形 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教师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什么 继续追问:你们能证明等腰三角形的这两个性质吗?思考 是等腰三角形?(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概 片刻后,学生1:画出AABC的对称轴AD,得到两个全等 念)学生很快答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的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就能证明了。学生2:不能 教师追问: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及已有的经验通过折纸(每 画对称轴,对称轴产生不出全等的条件,应该说画底边BC 人事先已准备了一张长方形纸)、画图等方法得到一个等 的中线。学生3:也可以画底边Bc的高。……经过学生的 腰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折、剪、画等操作活动,各自用不同 争论及各种证法,不但证明了“等边对等角”。也自然地证 的方法得到了等腰三角形,并相互交流,发现有以下三种 明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样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 方法能得到等腰三角形:(1)如图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 生、发展的探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牢固的,学生的思 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等 维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腰三角形ABC。(2)直接利用圆规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如 教师又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在你们所得出的等腰三角 图2。(3)用画线段的中垂线的方法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如 形中,再通过自己的折、画,并进行大胆的猜想,你还能得出 图3。 等腰三角形的其它性质吗?(学生在议论:还能得出其他性 质?样子是很高兴的。)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 性更高了,探究的欲望也更强烈了,因为他们取得了成功。 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经学生自己画图、观察、探究与 思考、猜想与尝试、推理证明、合作交流后,有些学生又得 出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有些学生得 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 上中线、高相等。通过这样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掌 握了基本知识,也巩固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轴对称 只要把一个底角平分,即得到另一个等腰三角形。学生经 过探究与尝试,得到了图5—2、图5—3、图5—4的各种画 法。 变式2:在AABC中,AB=AC,若 B=36 ̄,你能把这个 思想、全等的思想,从中学会了探究的方法,也提高了学生 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船决问题的能力,也让不同层次 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二、从课本例题、习题出发进行变式、拓展,开展探究 性教学 三角形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吗?如何分?有几种分法?学 生思考并给出各种画法…… 变式3:能否用剪刀把一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 三角形?若能,求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在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加强对例 题、习题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B A A C B C B C B 力,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 极的作用。 ^ 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与思考下,通过分类讨论的思想分 别求出了当顶角是直角时,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 形;当顶角是锐角时,这个三角形是顶角为36o的等腰三 角形;当顶角是钝角时,这个三角形是顶角为120o的等腰 三角形。当顶角是锐角时,学生只考虑到BD=BC的情况, 而没有考虑到CD=CB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如教 例1如图4,点D、E在AABC的边根据本题的图形特征、结论特征 / 图 Bc上,AB=AC,AD=AE,求证:BD=cE。l }_. 及学生对全等的证明模式比较牢固,学生的思维方向比较 固定,学生只想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证明。在此基础 上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寻找另外的证明方 法;再次分析图形中有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由此出发进行 师可以这样引导:在所剪出的三角形中,哪两条边有可能 相等?要认真考虑。学生在图6中利用列方程的方法分别 得:5x=180或7x=180,求得顶角的度数。通过变式与拓展 再思考:这种三角形除了“等边对等角”外,还有什么性质? 能否用这种性质去证明?很快就有学生想到添对称轴或 添底边上的高。通过不同解法的探究与对比,让学生充分 认识解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根据问题的特征 选择不同的解法,从中找到更巧妙的方法。这样既能增长 学生的知识又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 既巩固了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探究空 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探究的意识,养成探究的 习惯,培养探究的能力,同时感悟数学学习过程的乐趣。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探究性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探索数学概念,论证数学事实 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的灵活性,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去 思考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思 维品质。 A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动态方 法,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观察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或某种 不变性,有利于发现图形的性质。传统教学无法提供一个 动态的环境,而数学的精髓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探究 不变的规律,通过这种生动的氛围,促进学生观察及思考, 从而归纳出事物的共性,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个人潜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行探索,获得亲身体验,对数学的 内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达到可持续发的要求。使学生亲 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通过 例2如图5,在AABC中,AB=AC,点D在 .I^ AC上,且BD=BC=AD,求AABC各角的度数。 学生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很快求出结果。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变式并拓展。 变式1,如图5—1,在AABC中,AB=Ag,/A=36。,你 能把AABC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能分成三个等腰三 角形吗?(请提供两种不同的作图方案) ^ A A △c 田孓l 图5-1 豳孓3 圈5-4 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抽象数学思 维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 的本质与内涵。 【责任编辑姜 华】 由于顶角为36o的等腰三角形是典型的等腰三角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