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创新
新时期下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创新
作者:张义慧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26期
摘 要:幼儿时期情绪和感情功能初步发育,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记忆生活片段,并且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个体行为价值评判体系的雏形。幼儿时期是接受教育的起点,幼儿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德育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可谓至关重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环境下对于幼儿的德育教育也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进行适当创新。 关键词:幼儿教育 德育教育 教育创新
婴儿在年满一周岁之后便进入了幼儿时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三岁时期是孩子和父母感情交流最为热烈的时候,同时也是习惯、思维、品德等养成的关键时期,我国也有句老话:“从小看大,三岁看老”,所以幼儿一般在三岁时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在接受幼儿教育这个过程中,幼儿开始较大范围的接触亲人以外的人际关系,初步与社会产生交流,因此整个幼儿教育的阶段也是孩子个性形象的初步建立。幼儿阶段孩子的个性倾向、心理特点是青少年时期的雏形,更对成年后的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幼儿德育教育对其一生的人格发展轨迹来说举足轻重。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模式同样应该顺势而为,因时而变,针对当今大环境背景下幼儿的普遍特征创新德育教育模式。[1] 一、与家庭配合,量体裁衣制定培养方案
现如今,幼儿的父母大多数是90后,90后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物质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年代,其思维体系受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已经与70后、80后的父母产生了颠覆性的差异。70后、80后的父母所处的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开放程度较低,中西文化交流十分有限,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烙印依然体现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个时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家训教育,即父母根据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传统的道德文化,在意识中形成一套行为规范准则,要求孩子执行。90后的父母则截然不同,90后的父母受西方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其自我意识远远高于70后、80后的父母。在90后父母的眼中,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个性的个体,即让孩子有一个独特而有意思的灵魂远远优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沿用前人的思想去约束、制约孩子天性的释放。自我意识的教育是当今90后父母最鲜明的特征,也是未来幼儿家庭教育主要发展趋势。[2]
针对90后父母对幼儿个性教育的趋势,以及在道德评判标准上的差异化特征,目前的幼儿德育应该做出如下创新改变:首先,教师与父母加强交流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个性养成过程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虽然幼儿的情感功能、情绪功能、理解能力等仍处于起跑前的准备活动阶段,但是这个“准备活动” 一方面深刻影响着幼儿今后道德品格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与父母的日常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些90后父母的价值体系架构,父母对幼儿的思想品德的影响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后续的德育教育工作。第二,小班教学,量体裁衣制定相应的教育方针。幼儿时期的教育与中小学不同,中小学时期主要传授学生知识、训练思维模式和开发潜能,但幼儿时期的教育侧重于让幼儿走出家庭,学会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处,掌握初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构建初步的人格体系,然而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授的内容也不能像中小学一样是统一的知识,而是对每个个体存在的不同缺陷进行修正,并在其受家庭影响已经初具雏形的行为规范体系中进行符合其个人发展规律的引导。简而言之,幼儿教育阶段的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让其掌握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幼儿在接受幼儿育前已经受原生家庭影响形成了为人处世之道的雏形,所以幼儿德育教育要做的就是对不同的雏形做出针对性的干预,引导其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教育目标,幼儿德育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了解其家庭状况,并实行小班教学。只有小班教学才能让教师更透彻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从而对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
二、以幼儿为主体,趣味教学
幼儿这一阶段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理解能力弱、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心强等,类似中小学课堂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目标,所以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趣味教学法迎合幼儿的性格特征。[3]
第一,情境教育法,老师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幼儿根据老师设计的情境进行演绎,最后通过演绎的学生自己抒发感受和其他同学对情境中演绎的同学的行为作出判断,自由抒发自己的意见来打开幼儿的思维,促进其思考的同时加深对思想品德的理解。例如,在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给幼儿们创设一个与家人一起庆祝传统节日的情境。分别由不同的幼儿演绎不同的家庭角色,演绎内容则由演绎的幼儿们自己决定,可以是和父母一起制作传统食物、一起参与传统习俗活动等。在这个情境演绎中,参与演绎的幼儿会思考自己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言行举止,作为观众的幼儿则观察演绎内容及其细节,在结束后做出评判并学习演绎中展现出的优秀品德。教师在演绎过程前给予适当的提示,演绎结束后安排幼儿们抒发自己的感受,保证每个幼儿都有一次发言,以此来加深幼儿么对演绎中展现出的优良品德的理解。[4] 第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而如今我国动画行业也十分有发展劲头,在幼儿德育教育中完全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融合现代动画和传统文化的方式便是情境剧演绎,例如时下十分受幼儿欢迎的动画片《小猪佩奇》《猪猪侠》等动画片,可以设计动画片中的主角穿越到我国古代的趣味故事,通过设计一连串动画主角与我国耳熟能详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之间发生的与思想品德相关的故事来展开教育。一方面动画片吸引幼儿参与课堂,古今碰撞的火花趣味十足迎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征,另一方利用耳熟能详的古代先贤的思想进行德育教育,优化幼儿的思想品德评判标准。 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德育教育是终身教育,而在幼儿这个价值体系初成的阶段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充分考量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为将来祖国的花骨朵的盛放做好充足准备。
[1]商文媛.当代我国幼儿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7.
[2]孙春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儿德育发展的主要成就與问题[J].文教资料,2008(17):153-155.
[3]杨行,成云.关于我国幼儿德育的几点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6):1-2. [4]杨秀坤.构建社家园联动德育体系,强化幼儿德育基础[J].学周刊,2014(25):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