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中考物理专题复习讲座8温度与物态变化试题

来源:华佗健康网


温度与物态变化

要点索引:1、理解温度的概念,会用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知道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六种物态变化现象,知道在此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3、能够认识常见物质的熔化、凝固图像,并能解答问题。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讲中讨论了机械能的相关知识点,本讲中我们将要讨论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点与考点。本讲的内容较多,在历年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在5---8分左右,试题形式可以为填空、选择形式的基础性的考查,也可以是实验探究性考查;比如观察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过程,观察水的沸腾现象,作为实验题出现频率还是较高的;下面我们用七步教学法为大家梳理本讲涉及到的重点知识与考点,助你在考前复习中没有遗漏哟。 一、基础点睛: 1、温度与温标: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摄氏度,符号℃,读作摄氏度。

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稳定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 2.温度计: (1)常用温度计

制成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构造:玻璃外壳、玻璃泡、玻璃管、液体、刻度等。根据不同的需要,液泡里充入的分别是酒精、煤油、水银。常用温度计如下面的甲图所示,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测量时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的物体读数。 (2)体温计:

常用的体温计如下图乙所示,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所装液体为水银,它的液泡的上面有一很细的弯管,水银受热膨胀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但每次使用前都要用力甩几下,把水银柱甩到35度以下。

3、熔化与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晶体才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也不存在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汽化与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如烧开水时冒出“白汽”,就是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蒸气,又液化成了小水滴;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如夏天的早晨禾苗上的露珠,就是在夜间水蒸气遇冷时液化成的小水滴;汽化时需要放出热量。

促进气体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 (2)加压

居民家中烧饭用的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加大压强液化的,大大减小了石油气的体积。 汽化与液化是两个互逆的物态变化过程,如右图: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1) 蒸发:如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蒸发,夏天,人身上出的汗被电风扇吹干属于蒸发;蒸发在任意温度时都能发生,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2)沸腾: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比如炸油条时油就处于沸腾状态。

液体是在一定的温度时沸腾的,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沸点是随着液体表面的气压的变化而变化。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液面破裂,放掉水蒸气,伴随着响声,如下图所示。

液体沸腾的两个必要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异同点 不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同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只在沸点时 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是吸热过程

4、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

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比如舞台上的烟雾,就是向物体喷洒固态的干冰,快速升

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所产生的“烟雾”。

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

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某些干燥的固体物质如

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2)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时需要放热,比如冬天夜里的霜,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又如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现象。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态。

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升华与凝华也是两个互逆的过程,如右图所示:

二、夯实小练

同学们,上面我们梳理了本讲的知识点,在中考中基础性的考查还是占有很大的成分,每位考生必须重视,下面我们来上几题,让你练练手,夯实我们的基础吧。

1、一支体温计示数是38 ℃,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甲、乙两个病人的体温,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38 ℃和39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是38 ℃,乙的体温是39 ℃ B.甲的体温低于38 ℃,乙的体温是39 ℃ C.甲的体温不高于38 ℃,乙的体温是39 ℃

D.因为体温计使用前没有向下甩,所以甲、乙两人的体温无法确定

答案:C解析:体温计的缩口结构使缩口上面玻璃管中的水银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中,要使升到玻璃管中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中,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若没有甩就直接测体温,则其温度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即能测出高于38 ℃的人体温度,而不能确定等于或低于温度是38 ℃的病人,故选C。

2、以下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是( ) A.冰的消融 B.水的汽化

C.钢水变成钢铁 D.点燃的蜡烛变成蜡油

答案:A; 解析:A、水在固态、液态、气态三态变化过程中,固态的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B、水在汽化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降低;C、钢水变成钢铁,凝固放出热量,温度降低;D、点燃的蜡烛变成蜡油,熔化要吸热,温度升高,故选A。

3、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明从空调屋里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而模糊不清,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答案:液化、汽化;解析:在空调房间呆久了,眼镜片温度也低,而室外的空气温度较高,水蒸气的温度也高,当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较冷的镜片时,会液化成小水滴,所以,小明的眼镜一时模糊;当再过一会,镜片的温度升高了,附着在镜片上的小水滴就会汽化,使小明的眼镜回复正常,

4、(多选)以下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严寒的冬天,一直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升华现象 B.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最终“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C.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有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D.用久的白炽灯泡内壁发黑,这是凝固现象

答案:A、C; 解析:严寒冬天,气温低于0℃,冰无法熔化为水,但冰逐渐消失,是因为冰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是升华现象,A说法正确;樟脑球消失,是樟脑球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B说法错误;冰花是由水蒸气在晚上遇冷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华现象,C说法正确;灯丝是由金属钨制成,在高温下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钨蒸气,这是升华现象;当灯熄灭后,钨蒸气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壁上,所以灯泡内壁会发黑,D说法错误。

三、经典呈现:

为了让广大考生对本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一步了解,我们收集了近两年中考出现的经典题目,主要是考卷中的压轴题,展示给广大考生,开拓我们的视野,训练我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以便轻松应对考试喽。

1、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应注意的事项是: (1)被测液体温度不得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_;

(2)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在被测液体中,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________,且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

答案:(1)测量范围;(2)浸没;稳定;(3)被测液体中;相平 2、下来操作中,冰的质量一定能增加的是( )

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 B.-10℃的冰放入1℃的空气中 C.-2℃的冰放进0℃的水中 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

答案:C; 解析: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1摄氏度的水在变为0度过程中放热使-10摄氏度的冰温度上

升,所以不能明确在水下降到0摄氏度时,冰是否也达到了0摄氏度,如果冰与水的温度一样,不再发生热传递,水不能继续放热不能结成冰,所以还是原来的冰水混合物,冰可能不增加,不合题意;B、-10℃的冰放入1℃的空气中,冰放在空气中,没有水变成冰,不合题意,C、-2℃的冰放进0℃的水中,此时水与冰有温差,产生热传递,水可以继续放热结冰, 符合题意;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冰放在空气中,没有水变成冰,不合题意,故选C。

3、室温是18℃。温度计在酒精中的示数是17℃,将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来后,它的示数 ( ) A.会马上升高到18℃ B.仍然保持17℃不变 C.先下降,然后上升到18℃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C; 解析:温度计在酒精中的示数是17℃,从酒精中拿出来后,温度计的液泡上有酒精,酒精很容易蒸发,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当酒精蒸发完之后,温度计的示数再上升,达到室温。

四、思维拓展

上面我们点出了经典的题型,为了让广大考生检测自己对本次所讲的知识点理解情况,下面列出了几题,让同学们自己去做,拓展我们的思维,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把握经典的题型,这对完成考卷中的压轴题大有好处呢。

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物态变化的正确认识,A选项中明显错误,分别属于凝固与凝华;C选项中的露水属于液化现象,不选;D选项中的霜属于凝华,错误,不选;因此本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我们对古诗文中物理现象的理解,也是长见得。

2、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 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答案:A;解析:

A. 海水汽化成水蒸气,且液化是吸热过程,故A正确;B. 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水滴,故B错误;C. 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成小冰珠,故C错误;D. 小冰珠在降落过程,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成雨水,故D错误;

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通过观察可以确定甲、乙两个房间的温度关系是t甲 t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小于; 解析:“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外界的冷空气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白气”多,表明壶嘴冒出的水蒸气与外界温差大,房间温度低;反之,表明房间温度高。由图可知: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而乙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少,所以甲房间的温度低于乙房间的温度。 五、考点梳理

本次讲座的内容在中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也不低,如果把它作为基础性考查,比如填空、选择的形式考查,也就在3--5分;如果把观察晶体的熔化现象或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作为实验题来考查,本讲内容所占的分值就高了,应该在8分左右;那么,命题人会出什么样的题目来考查我们呢?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涉及到本讲的考点吧。

考点一:把使用温度计的技能作为基础题来考查,同学们一般不会丢分。 例: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1)如左图所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是 ;(填写正确答案选项即可) (2)若正确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如右图所示,此时温度是 。

答案:(1)B;(2)52℃

解析:(1)A碰到了容器的壁.C碰到了容器底.D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B中温度计放置是正确的;(2)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2℃,示数为52℃。

考点二: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考查我们对本讲知识的正确理解。 例: 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答案:C;解析: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考点三:把观察冰的熔化或水的沸腾实验作为实验探究题来考查,如果选中,本讲知识所占的分值就会偏高,大家可以注意了。

例:如下图是某种固体加热变成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观察图象并回答: (1)固体在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为 ,固体的熔点为 。 (2)这种物质在固态时的名称为 。 (3)图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共持续了 分钟。

答案:(1)-5℃;0℃ (2)冰(3)固液共存;4; 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晶体熔化过程的理解。 六、真题检验

亲爱的同学们,上面我们对本讲的考点进行了梳理,本讲的知识点在各类考卷中所占的比例也不低,我们必须把握,弄懂细节问题,确保在温度与热量方面不会丢分,下面来看看近两年中考卷中对本讲的知识点是怎么考的吧,请你动笔做一下,对自己进行一次检验喽!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9 ℃时,小华开始计时,每隔l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然后,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时的气压高于标准气压 B. 水从89 ℃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 min C. 通过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答案:C;解析:根据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为99C,因此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A错误;水从89C开始加热带沸腾用时5min,故B错误;再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是温度不变,所以C正确;由甲图可知,水沸腾气泡上述应当如甲图所示,D也错误。

2、(2017自主招生)开启电风扇,对着一盆0℃水的水面吹风.过了一段时间( )

A.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降到0℃以下 B.水的表面出现薄冰,温度仍为0℃ C.水不会结冰,温度也保持0℃不变 D.水不会结冰,但温度要下降

答案;B; 解析: 当电风扇对着0℃水面吹风时,水面的空气流动加快,从而使水面蒸发加快,而蒸发要带走热量,使O℃的水因放热而凝固,从而出现薄冰;但由于冰是晶体,则水在凝固过程中放热而温度不变,因此它的温度仍是0℃,故选B。

3、小明在探究熔化实验时,把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质加热,通过实验记录,将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有: ; (写出两条信息)。

0

0

答案:甲和乙都是晶体;甲的熔点比乙的熔点低。(其它说法正确也可)

解析:观察图象可知,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都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说明它们都有一定的熔点,都属于晶体;同时还观察到,甲在熔化时达到的温度比乙的温度低,表明甲的熔点低于乙的熔点。

4、如图所示,在大容器A和小容器B内都盛有水,在容器A底部加热使A内水沸腾,继续加热,容器B内水的温度 (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 沸腾。

答案:能;不能; 解析:容器A中水沸腾,说明容器A内的水达到了沸点且可以从火焰上吸收热量;当容器B中的水没有达到沸点前,从容器A内的水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容器B中的水温度升高达到沸点后,和容器A中水的温度相同,就不能从容器A内的水中吸收到热量,这时容器B中的水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热,所以是不会沸腾的。

七、易错点拨:

同学们,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中考时也是必考内容;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泛,答题时,我们也很容易出错,因此要求我们对本讲的知识点要理解透彻,只要你答题时留神,一般这方面的题目是不会丢分的,下面我们来对本讲的易错点进行点拨,助力你拿到高分哟!

误区一:对基础概念理解不清,造成丢分,这个问题很容易出现的。 例:对水的沸点理解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是100C; B、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 B、山头上比山脚下水的沸点高; D、一标准大气压下纯水的沸点是100C; 答案:D;本题考查我们对水的沸点的正确理解。 误区二:认为温度计只要放在热水中,夜柱一直在上升。

例:(2017中考)把一支常用温度计立即放在沸腾的水中,我们会看到液柱变化是 ,其原因是 。

误解:一直在上升,原因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正解:可以看见先略有下降,然后再上升;原因是玻璃管先受热膨胀,容积变大,导致液柱先下降,再上升。 误区三:对汽车挡凤玻璃出现的水雾判断不准:它在寒冷的冬天会出现水雾,在夏天的下雨天气也会出现水雾,究竟有何区别呢?

解答:(1)冬天,车内温度高,车外温度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在玻璃的内表面凝结成水雾;解决办法:开车子上的暖风吹干。

(2)夏天的雨季,玻璃外面的雨水快速蒸发吸热,使玻璃的温度降低,车内的湿热水蒸汽遇到较冷的玻璃是凝结成水雾;解决办法:开冷风,使挡风玻璃内表面附近的水蒸气的温度也降低,就不会液化了。(也有加快蒸发的作用)

0

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