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
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王文龙
(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ꎬ湖州313000)
[摘 要] 教育部高校异地办学政策与中国高校异地办学实践的脱节ꎬ既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ꎬ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ꎮ只有对高校异地办学行为进行合理分类ꎬ深入分析其异地办学的行为动机ꎬ全面评估利弊ꎬ才能对不同类型高校异地办学行为作出正确评价ꎬ并根据评价结果合理调整高校异地办学政策ꎬ使之更符合中国高校发展现实ꎬ在有效维护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公平配置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ꎮ
[关键词] 高校 异地办学 利弊分析 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6-0028-09[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0603
教育部高校异地办学政策2018年开始收紧ꎬ在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1780号提案的回复中ꎬ教育部称对高校异地办学一直持谨慎态度ꎬ原则上不审批设立新的异地校区ꎬ还多次表示对高校异地办学一直持不鼓励、不支持的基本政策ꎮ[1]与教育部的态度相反ꎬ高校特别是华北地区、西北地区高校异地办学的积极性却依然高涨ꎬ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天津大学福州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都在积极筹备中ꎮ[2]教育部政策与高校行为之间的脱节导致高校异地办学进退维
[收稿日期]2019-10-17
谷ꎬ既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ꎬ也不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ꎮ只有对中国高校异地办学行为进行合理分类ꎬ全面分析其利弊ꎬ才能使高校异地办学政策更符合中国实际ꎬ兼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ꎮ
一、当前中国高校异地办学
主要类型
教育部不支持的高校异地办学主要指高校在本市行政区外开办分校或新校区ꎬ如南京仙
[作者简介]王文龙(1974-)ꎬ男ꎬ湖北黄冈人ꎬ湖州师范学院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ꎮ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城市生产要素下乡带动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18BJY115)—28—
林大学城与北京昌平大学城等学界长期热议的在本市行政区内开办分校或新校区则不包括在内ꎮ[3]教育部高校异地办学政策与现实脱节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多样性认识不足ꎬ要纠正政策的偏差ꎬ为高校异地办学决策提供更有效指导ꎬ就必须充分认识中国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多样性ꎮ根据中国高校异地办学模式的不同ꎬ可分为五种主要类型ꎮ
(一)重点高校异地分校区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基本是名校与名城结合ꎬ异地办学高校本部区位普遍不佳ꎬ缺乏吸引力ꎬ面临生源质量下降ꎬ办学规模受限ꎬ地方财政支持不足ꎬ师资流失严重ꎬ科研转化困难等一系列问题ꎬ导致这些高校竞争力下降ꎬ影响其后续发展ꎮ为改变这种状况ꎬ此类高校一般会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分校ꎬ以改善学校区位劣势与发展环境ꎮ这些分校与本部地位平等ꎬ统一招生ꎬ统一管理ꎬ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ꎮ[4]这种异地办学模式的主要代表有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威海分校ꎬ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校、威海分校ꎬ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ꎬ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分校ꎬ基本是名校与名城联姻ꎬ发展势头较好ꎮ
(二)重点高校异地合办独立学院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名校以学校品牌与异地政府、社会资本合作ꎮ这些名校基本处于发达地区ꎬ发展良好ꎬ不存在区位劣势带来的生源、师资、发展平台压力ꎬ缺乏异地办学动力ꎮ与其合作的异地主要是发达的非省会二、三线城市ꎬ尚不足以支撑重点高校分校建设ꎮ因此ꎬ这种模式下高校主要通过品牌输出与异地政府、社会资本合作在异地设立独立的三本学院ꎬ独立招生ꎬ独立管理ꎬ教育质量与本部存在较大差距ꎮ这种异地办学模式的主要代表有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ꎮ[5]此类三本学院往往靠高收费维持运转ꎬ生源质量与师资水平相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对较低ꎬ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不高ꎬ普遍发展较慢ꎮ
(三)地市高校省会聚集模式
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ꎬ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影响很大ꎬ大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省会聚集ꎬ无形中扩大了省会城市与其他地市差距ꎮ特别是在内地一些省份ꎬ省会的首位度非常高ꎬ如2018年成都市GDP占四川省的377%ꎬ武汉市GDP占湖北省的377%ꎬ长春市GDP占吉林省的476%ꎬ哈尔滨市GDP占黑龙江省的、人口38ꎬ5%ꎬ[6]强省会不断抽血周边城市资金相形之下ꎬ其他地市经济、社会则发展不够强劲ꎬ部分城市开始收缩ꎮ非省会城市与省会经济差距的持续扩大直接影响非省会城市高校的发展ꎬ为摆脱发展困境ꎬ部分高校开始到省会城市开办分校ꎬ逐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省会ꎮ这类异地办学模式的主要代表有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长江大学武汉校区、东华理工大学南昌校区、西南交通大学成都校区、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ꎮ这些高校向省会聚集有助于化解区位劣势ꎬ提高生源质量ꎬ改善师资结构ꎬ加强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ꎬ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竞争力ꎮ
(四)高校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
在部分重点高校热衷于异地合办独立学院的同时ꎬ更多高校选择了在本地自办独立学院ꎬ以二级学院的形式与本部学生共享教学资源ꎮ但这种“似公非公”的独立学院存在严重的产权缺陷ꎬ导致管理混乱ꎬ教育质量偏低ꎬ并对私立大学形成不公平竞争ꎮ为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ꎬ实现公平竞争ꎬ教育部要求此类独立学院转制ꎮ根据教育部2008年2月发布的«园占地面积达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500亩以上»ꎬꎬ要求独立学院校生均教育占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ꎬ参与举办独立学院的
—29—
北京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
社会组织或个人总资产不少于3亿ꎬ净资产不少于12亿元ꎬ并被要求与母体高校脱钩ꎬ要么转设为民办或公办本科院校ꎬ要么回归母体高校或停办ꎮ[7]由于发展比较好的独立学院大多位于中心城市ꎬ母体高校为扩大规模很多尚且不得不搬迁到城市周边的大学城或郊区ꎬ不可能为独立学院提供更多办学空间ꎮ并且中心城市地价高昂ꎬ也非独立学院可以承担ꎮ在这种背景下ꎬ为达到教育部硬件与师资要求ꎬ很多独立学院只能去中心化ꎬ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市或县城搬迁ꎬ其中浙江省最具代表性ꎬ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由杭州市搬迁到绍兴市ꎬ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由杭州市搬迁到诸暨市ꎬ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由杭州市搬迁到桐庐县ꎬ浙江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由金华市搬迁到兰溪市ꎮ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有效降低了办学成本ꎬ扩大了办学空间ꎬ改善了学校硬件条件ꎮ
(五)普通高校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ꎬ随着重点高校跑马圈地ꎬ地方一些普通高校也开始与经济发达县市合作建设分校区ꎬ以分享经济发展与产学研合作红利ꎮ譬如浙江由于县域经济发达ꎬ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均衡ꎬ产业集群明显ꎬ基础设施完善ꎬ交通方便ꎬ产学研结合的需求就比较大ꎬ而杭州土地资源紧缺ꎬ用地成本高ꎬ部分普通高校扩大规模面临困难ꎬ因此异地办学积极性较高ꎮ以杭州周边为例ꎬ浙江科技学院建立了安吉校区ꎬ浙江工业大学建立了德清校区ꎬ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正在与湖州南浔区接洽建设分校ꎬ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象山校区ꎬ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地方高校参与异地办学ꎮ普通地方高校的去中心化扩大了办学空间ꎬ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ꎮ
二、中国高校异地办学各参与方的
利益诉求
— 3与政府主导的郊区化的大学城建设不同0—
ꎬ
中国高校不同类型的异地办学行为涉及主体较多ꎬ不同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ꎮ
(一)异地办学高校的利益诉求1.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
对于中西部、华北、东北地区的一些重点高校来说ꎬ所处区位的气候因素、经济发展态势、地方财政状况、产业发展结构等方面的欠缺使其面临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发展资金、科研转化等诸多问题ꎬ对它们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ꎬ甚至有高校排名持续下降ꎮ其中最典型的是兰州大学ꎬ由于区位劣势明显ꎬ导致生源质量持续下降ꎬ师资流失严重ꎬ竞争力减弱ꎬ学校排名由2009年的28名下降到2019年的34名ꎮ[8]但其中也有部分高校通过到沿海发达地区异地办学ꎬ争取到更好的发展机会ꎬ维持了竞争力ꎮ如东北地区的哈尔滨工业大学ꎬ由于在威海、深圳开办了分校ꎬ有效扭转了生源质量下降、优秀师资流失趋势ꎬ寻求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及更好的产学研转化平台ꎬ保持了竞争力ꎬ在东北高校排名普遍下滑的背景下ꎬ本部区位劣势最明显的哈工大排名却基本保持稳定且略有上升ꎮ[9](P28-29)对于地市高校来说ꎬ向省会聚集也改善了自身地缘劣势ꎬ能够提高生源质量ꎬ获取更多资源ꎬ搭建相对好的产学研平台ꎬ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ꎮ对于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来说ꎬ在周边发达县市设立分校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规模扩张ꎬ为学校后续发展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ꎮ
2.降低办学成本ꎬ争取更大发展空间对于与母体高校同城的独立学院来说ꎬ由于缺乏政府补贴ꎬ主要依靠学杂费维持运转ꎬ没有能力购买土地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达到教育部的硬件要求ꎬ也没有财力引进高水平师资ꎬ导致教育质量受到影响ꎬ生源质量偏低ꎬ陷入发展困境ꎮ为使学院存续下去ꎬ必须寻找出路突破困局ꎬ周边县市的优惠引进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这些独立学院的办学成本ꎬ增加校园
面积ꎬ完善基础设施ꎬ吸引优秀师资ꎮ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由杭州市临安区搬迁到绍兴诸暨市改名暨阳学院ꎬ诸暨市政府采取交钥匙工程ꎬ征地、建设费用完全由诸暨市出ꎬ每年还补贴650万元运行经费ꎬ引进人才享受诸暨市的事业编制与人才政策ꎮ[10]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也在学校迁入地享受与暨阳学院相似待遇ꎬ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更进一步转为宁波市公办大学ꎮ并且这种去中心化异地办学还有利于提升独立学院独立性ꎬ加强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性ꎮ由于独立学院在校园资产、人事管理、招生权等方面与本部母体实现了实质性的分离ꎬ将独立学院推向了市场ꎬ需要自主管理ꎬ自负盈亏ꎬ这对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形成倒逼ꎬ有利于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创新及市场化改革ꎮ
3.增加学校经济收入ꎬ优化师资结构对于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来说ꎬ由于收入主要依赖于教育部拨款ꎬ与当地经济、消费水平之间存在脱节ꎬ导致高校普通教师收入偏低ꎬ教师流动性较高ꎬ办学经费有时也较为紧张ꎬ不利于学校发展ꎮ为提高教师收入ꎬ增加教师福利ꎬ稳定师资队伍ꎬ部分高校进行了品牌输出ꎬ以学校品牌入股与社会资本、异地政府合作举办二级学院ꎮ此外ꎬ
“985工程”
“211烈ꎬ但由于中国高校人事体制改革普遍滞后工程”“双一流”建设使高校竞争日趋激ꎬ
导致人力资源错配、浪费严重ꎬ影响重点高校竞争力ꎮ开办异地二级学院为母体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开拓了新空间ꎬ有利于优化母体高校师资结构ꎬ提高母体高校竞争力ꎮ
(二)异地办学接受地政府的利益诉求1.政绩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ꎬ而科技的最重要孕育母体是教育ꎬ特别是高水平大学ꎮ在新经济方兴未艾的今天ꎬ高水平大学对所在地科技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ꎮ在中国当前体制下ꎬ尽管官员晋升影响因素很多ꎬ但政绩还是最重要因素ꎬ政绩的最重要指标是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与可持续性ꎮ要保证可持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ꎬ高素质人才与高水平高等教育机构是重要支撑ꎮ因此ꎬ对于高教基础薄弱的经济强市来说ꎬ重点高校建设就成为重点竞争内容ꎬ关系政绩与城市可持续发展ꎮ鉴于自主培育重点高校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ꎬ直接引进名校异地办学便成为捷径ꎮ在青岛大学与深圳大学发展缓慢的情况下ꎬ青岛与深圳市政府就成为高校异地办学的积极推动者ꎬ而苏州市政府也并不满足于发展苏州大学ꎬ已积极与南京大学接洽ꎬ希望建立南京大学苏州校区ꎮ对于发达地区县市政府而言ꎬ引进高校对于城市整体竞争力、社会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排名的提升意义重大ꎬ也是具有显著意义的政绩工程ꎬ值得争取ꎬ因此政府也乐于成为高校异地办学的积极推动者ꎮ
2.经济发展需要
吸引高校异地办学可以为迁入地或接受地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持ꎬ为当地产学研的一体化创造更多机会ꎬ助力当地产业升级ꎬ为产业集群添加新动力ꎮ高校异地办学也能够为当地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ꎬ使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更加平衡ꎬ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人力资本支持ꎮ高校异地办学还直接推动高校周边地产升值ꎬ形成新的商业中心ꎬ大批高校学生的涌入也刺激当地消费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ꎬ拉动当地经济发展ꎮ
3.文化发展需要
高校是高雅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传播者、创造者ꎬ对于当地文化水平的提升、居民素质的提高、社会风气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ꎮ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人口红利、国际贸易红利ꎬ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ꎮ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ꎬ保守、落后的文
—31—
北京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
化形态依然长期存在ꎬ一些陋习和封建思想仍未革除和改变ꎬ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时有体现ꎬ无疑会影响社会和谐ꎮ高校分校区的引进对于缩小引入地经济与文化发展差距ꎬ整体提高社会文化素养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ꎮ
(三)异地办学社会资本的利益诉求毋庸置疑ꎬ参与高校异地办学的社会资本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ꎬ但亦难免有其经济利益考量ꎮ社会资本很早就认识到高校品牌的知识产权价值ꎬ愿意与高校一起合作办学实现品牌价值ꎬ分享经济利益ꎮ正是这些社会资本的踊跃参与ꎬ客观上起到了缓解国家高等教育投资压力的作用ꎬ增加了国家高等教育供给ꎬ培养了大批人才ꎬ实现了多赢目标ꎮ
(四)教育管理部门的利益诉求1.确保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配置东北和西北重点高校到沿海发达地区异地办学虽有一定合理性ꎬ但重点高校也是地方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ꎬ在东西、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ꎬ如果任其无序发展下去ꎬ不对其进行必要监管ꎬ可能会导致东北、西北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过度流失ꎬ使东西、南北高等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ꎬ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ꎬ形成马太效应ꎮ因此ꎬ对高校异地办学ꎬ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进行必要的监管ꎬ以不危及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均衡配置红线为前提ꎮ[11]
2.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产学研本应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体系ꎬ然而长期以来三个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ꎬ存在脱节ꎬ使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较低ꎮ虽然政府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在尽量打通产学研阻隔ꎬ提高高校成果转化率ꎬ但还不足以彻底改变客观地域劣势造成的合作平台、转化平台缺乏的状况ꎬ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平台与高校能力不相匹配ꎬ科研成果形成率、转化率都
—32—
比较低ꎬ科研资源浪费严重ꎮ要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ꎬ异地办学是一个可供选择方案ꎬ如果运用合理ꎬ它能够实现高校成果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ꎬ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和高校资源利用效率ꎮ
3.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ꎬ量的扩张已经进入尾声ꎬ质的提升成为重点ꎬ“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正是如此ꎮ因此ꎬ中央政府更希望高校通过管理制度、人才体制改革提高办学水平ꎬ实现内涵式发展ꎬ不太赞同高校通过异地办学实现量的外延扩张ꎬ更反对高校为经济利益滥用学校品牌ꎬ稀释其价值ꎮ
三、不同类型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
利弊分析
公立大学由国家财政支持 高等教育具有正外部性ꎬ更要以公共利益为ꎬ属于半公共品ꎬ重ꎮ因此ꎬ对于公立高校异地办学行为的评价也应以公共利益优先ꎬ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置于经济利益之前ꎮ
(一)重点高校异地分校区办学模式的利弊分析
这种模式对于西北、东北地区一些重点高校的发展与竞争力维持有正面作用ꎬ哈尔滨工业大学正是通过改变地缘劣势化解了自身困局ꎮ由于传统优势学科依然保留在哈尔滨校本部ꎬ深圳与威海分校主要是新兴学科开发ꎬ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ꎬ实现专业错位发展ꎬ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维持本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ꎬ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提升ꎬ也助力了深圳、威海经济的发展ꎬ实现了多赢目标ꎮ但对于发达地区的重点高校来说ꎬ这种模式值得商榷ꎮ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与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发展就不尽人意ꎮ常州对生源和教师的吸
引力远低于省会城市南京ꎬ并且常州作为一个地级市ꎬ拥有高校数量不少ꎬ又重点支持常州大学ꎬ对河海大学常州分校的支持就很有限ꎮ而河海大学在南京有本部与江宁校区ꎬ没有精力也缺乏意愿对常州校区大量投资ꎮ宣城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级市ꎬ对生源与教师的吸引力更低于常州ꎬ市政府财力更有限ꎬ技术转化与需求平台更少ꎮ合肥工业大学在宣城建分校增加了管理难度ꎬ稀释了学校品牌价值ꎬ对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效果并不显著ꎮ
(二)重点高校异地合办独立学院模式的利弊分析
这种模式在高等教育短缺时代能够增加高等教育供给ꎬ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ꎬ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ꎮ但随着中国高校不断扩招ꎬ高等教育需求的逐渐饱和ꎬ这类独立学院由于收费高ꎬ教育质量偏低ꎬ性价比不高ꎬ存在意义已打了折扣ꎮ并且这类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空间跨度普遍较大ꎬ管理难度大ꎬ各方权、责、利划分不清ꎬ利益纠葛较多ꎬ不仅分散学校精力ꎬ也使学生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ꎬ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ꎮ[12]而且这种偏重经济利益的办学模式可能会助长权力寻租行为ꎬ并影响部分高校教师价值观ꎬ拉低整体师德水平ꎮ此外ꎬ独立学院较低的学术水平也会稀释重点高校品牌价值ꎮ
(三)地市高校省会聚集模式的利弊分析这种异地办学模式不仅能改善办学环境ꎬ加强对师资与生源吸引力ꎬ而且有利于提高行为高校的竞争力ꎮ因此ꎬ该异地办学模式正在被广泛仿效ꎬ特别是那些以省命名却不在省会的高校很多都有到省会异地办学的打算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ꎬ这种模式也会产生加剧地区内高等教育不均衡的负效应ꎮ如西南石油大学从南充市、四川农业大学从雅安市、西南交通大学从峨眉山市异地办学到成都ꎬ并且逐步实现办学重心转移ꎬ无疑进一步扩大了成都与其他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地市高等教育资源差距ꎬ使其他地市的发展更加困难ꎮ而且这种外延式的异地办学从长远看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ꎬ改善其管理制度ꎬ反而使部分大学债务缠身ꎬ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ꎮ
(四)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的利弊分析
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看ꎬ私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可以对公立大学形成竞争压力ꎬ推动高等教育不断自我改革ꎮ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为代表的私立大学由于管理制度先进ꎬ成为世界顶尖大学ꎮ中国高等教育要发展ꎬ也需适当发展壮大私立大学ꎮ从浙江经验看ꎬ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的海宁、诸暨、桐庐都是经济发达地区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比内地普通地级市差ꎬ并且处于长三角核心区ꎬ离杭州非常近ꎬ区域优势比较明显ꎮ这些小城市规划合理ꎬ人居环境优良ꎬ基础设施完善ꎬ交通发达ꎬ完全具备高等教育发展条件ꎮ虽然去中心化对生源有一定影响ꎬ但小城市宜居的环境能够吸引比较优秀的师资ꎬ只要加强管理ꎬ政府给予独立学院更公平的财政支持ꎬ更大的课程自主权与专业设置权ꎬ在此类独立学院转型中应该会有一批私立大学崛起ꎮ私立大学的崛起会对公立大学形成鲶鱼效应ꎬ刺激高等教育改革ꎬ提高高等教育竞争力ꎮ因此ꎬ这类独立学院的去中心化异地办学利大于弊ꎮ
(五)普通高校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的利弊分析
普通高校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对行为高校来说ꎬ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低水平规模扩张ꎬ分享地方经济发展红利ꎮ但这种低水平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管理难度与协调成本ꎬ并且由于分校区离中心城市较远ꎬ导致师生在多校区之间疲于奔命ꎬ降低学校对师资和生源的吸引力ꎬ最终可能降低学校整体教育质量ꎮ此
—33—
北京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
外ꎬ这种规模扩张也可能导致学校债务增加ꎬ使学校教职工的收入与福利降低ꎬ人才流失加剧ꎬ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ꎮ从国家角度看ꎬ随着中国高校扩招进入尾声ꎬ高教的发展重点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ꎬ中央政府希望高校通过管理体制改革、人事体制改革、教学体制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ꎬ而不太赞成高校继续这种“铺摊子”式的外延式扩张ꎮ因此ꎬ无论是从行为高校还是从政府角度看ꎬ这种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都值得商榷ꎬ可能弊大于利ꎬ需要进行再论证ꎮ
四、因校制宜采取不同对策
类型高校所面临发展问题的多样性 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ꎬ因此在解、不同决上应避免“一刀切”ꎬ必须因校制宜才能对症下药ꎮ对于异地办学行为ꎬ不同高校的办学动机、办学模式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均有不同ꎬ只有进行全面分析ꎬ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性对策ꎬ才能有效地趋利避害ꎬ提高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ꎮ
(一)对重点高校异地开办分校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东北、西北地区的重点高校ꎬ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允许其在沿海发达城市开办分校ꎬ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它们的地缘劣势ꎬ扭转竞争力下滑趋势ꎮ但这种允许是有条件的ꎬ即必须保证本部教学、科研水平不下降ꎬ本部与分部之间专业设置应因地制宜ꎬ错位发展ꎬ相互补充ꎮ由于本部与分部距离较远ꎬ最好实行事业部制度ꎬ扩大分部办学自主权ꎬ实现分部管理体制对本部的倒逼ꎬ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ꎮ对于沿海发达省份的重点高校ꎬ教育管理部门则应对其开办分校严格管控ꎮ像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本身就是“巨无霸”ꎬ管理难
—34—
度比较大ꎬ教育管理部门对它们的定位是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ꎬ重点是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扩张ꎬ继续扩大规模反而会增加管理难度ꎬ稀释精度ꎮ对于省会重点高校到普通地级市异地开办分校ꎬ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合理加以管控ꎬ防止分散本部办学资源ꎬ生源质量和师资水平下降等问题ꎬ尤其对是否获得合适的产学研平台以及相应财政支持方面要进行充分考量ꎮ
(二)对重点高校异地合办独立学院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尽量禁止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的逐渐饱和ꎬ这类三本院校已完成历史使命ꎬ存在意义不大ꎮ对于那些已经开办的此类三本院校ꎬ教育管理部门可以明确要求在合理规划的期限内转让或停办ꎮ重点高校这类异地办学行为往往以学校品牌为代价ꎬ以经济收益为目标ꎬ偏离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初衷ꎬ分散了学校办学精力ꎬ与争创世界一流高校的定位相背离ꎮ且这种偏于经济利益的办学目标还会腐蚀教师品德ꎬ败坏学校风气ꎬ带来管理风险ꎬ影响教育质量ꎮ因此ꎬ对这类异地办学模式教育管理部门今后应该尽量禁止ꎮ[13]
(三)对地市高校的省会聚集办学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严格控制
首先ꎬ这会加剧区域内部本来就存在的高等教育不平衡ꎬ扩大发展差距ꎮ在内地省份ꎬ省内人、财、物向省会聚集使其对省内其他城市形成越来越大的发展优势ꎬ高等教育资源向省会城市的聚集会进一步降低学校本部所在城市的发展潜力ꎬ加剧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ꎮ其次ꎬ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管理体制创新、教育方法创新、人才体制创新等内涵式改革ꎬ普通高校向省会城市聚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教育质量ꎬ反而由于危机感降低延缓改革ꎬ并且由于巨额债务发展受阻ꎮ因此ꎬ对于内地地市普通高校来说ꎬ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ꎬ而不
是寄望于异地办学摆脱困境ꎮ地市政府也应增加对本地高校的支持力度ꎬ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ꎬ为之创造更公平的发展机会ꎮ当然ꎬ对于某些部属高校ꎬ由于地方平台与其研究能力严重不匹配ꎬ可以适当放宽异地办学限制ꎮ
(四)对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尽量不干预
独立学院异地办学有利于减轻本部管理负担ꎬ集中精力提高办学质量ꎻ同时ꎬ这种办学方式改善了办学条件ꎬ扩展了办学空间ꎬ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ꎬ有利于独立学院的真正独立发展ꎮ独立学院对于接受地来说ꎬ提高了城市知名度ꎬ带动了经济发展ꎬ培养了本地人才ꎬ提升了本地居民综合素质ꎮ独立学院异地办学形成了独立的法人主体ꎬ对于进一步丰富教育生态ꎬ推动教育改革具有正面意义ꎮ因此ꎬ独立学院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是一种多赢方案ꎬ对其应尽量减少干预ꎮ但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ꎬ都为国家培养人才ꎬ提高国民素质ꎬ都具有正外部性ꎬ教育管理部门都应该进行鼓励ꎬ因此对于转型为民办高校的独立学院ꎬ各地政府也应进行合理补贴、支持ꎬ为独立学院创造一个更公平的发展环境ꎮ
(五)对普通高校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模式ꎬ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
中国高校管理体制过于集权ꎬ也比较僵
注释:
[1]何利权原则上不予审批.教育部:[EB/历来不赞成高校举办异地校区OL].http://wwwchinanewsꎬ
[2]com周建琳/gn/2019/02-21/8760779shtmlꎬ2019-02-21.
http:/./www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开建inewsweekcn/observe/2019[-EB08/-OL].
6827shtmlꎬ2019-08-28.
28/
[3]邢志杰析[J]..大学异地办学与大学城中国高教研究ꎬ2004(9).
、多校区办学的辨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类型、原因与利弊分析
化ꎬ管理多校区能力尚有不足ꎬ国内已有的高校多校区扩张结果并不理想ꎬ且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ꎬ部分高校已出现招生难问题ꎬ也不支持普通高校的低水平重复扩张ꎮ从浙江这些去中心化高校看ꎬ也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必要性:浙江工业大学已有三个校区ꎬ能有效管理已算不错ꎻ浙江科技学院2001年由几所专科合并升本ꎬ实力有限ꎬ在杭州小和山有新校区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办学质量ꎬ而不是规模扩张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3年专升本ꎬ更需要巩固提高教育质量而非规模扩张ꎮ因此ꎬ对于这种类型的高校来说ꎬ直接针对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产学研孵化、转化平台ꎬ以研究院模式实行合作更为合适ꎮ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在苏州都以研究院方式进行地方合作ꎬ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校研究水平与服务地方能力ꎬ达到地校合作目的ꎬ又能避免低水平规模扩张带来的债务与管理压力ꎮ相较于这些国内知名高校ꎬ地方普通高校更应该以研究院、研究所模式与地方直接对接ꎬ做到趋利避害ꎮ考虑到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均衡的省份ꎬ地方高校的去中心化异地办学尚且要谨慎ꎬ其他省份普通高校的去中心化异地办学更需要严格监管ꎬ充分论证ꎬ以避免高等教育资源浪费ꎮ
4]史秋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ꎬ康敏.我国高校异地多校区设置管理研议5]龚梅琳ꎬ2017(7).
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ꎬ杨杰.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异地校区科研建
———以某高校珠海校区为例[J].科研管理研究ꎬ2017(12).
6]林小昭良机[EB.省会首位度排名/OL].https:/:/www这些城市蕴含巨大发展
yicaicom/news/10047
7022htmlꎬ2020-01-21.
—35—
[[[北京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
[7]阙海宝ꎬ罗昆.指明发展方向完善制度设计———
«独立学院设施与管理办法»的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ꎬ2008(12).
式发展刍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4(6).
[12]由于投资方与北航教育理念分歧较大ꎬ导致北航
北海学院从2013年起开始停止招生ꎬ使部分教师失业ꎬ一些学生拿不到毕业证与学位证ꎬ教育投资浪费严重ꎮ参见徐迪薇ꎬ吴玉蓉.北航北海学院生死劫:三方理念不同停招三年ꎬ万人只剩上千人[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13]陈鹏勇.挑战与出路: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之
路[J].教育与经济ꎬ2009(4).forward_1450212ꎬ2016-03-30.
[8]武书连ꎬ吕嘉ꎬ郭石林ꎬ等.2009中国大学评价[9]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19高考志愿填报指
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ꎬ2019.
[10]王峰.独立学院向何处去:搬到县城的大学[EB/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ꎬ2009(1).
369a4e6bd75ff39c7be284fb7cf_zakerhtmlꎬ2019-07-[11]杨君游ꎬ林功实.高校异地办学实现学科建设跨越
12.
OL].http://m21jingjicom/article/20190712/60c8d
TypesꎬCausesandProsandConsofRunningSchools
inDifferentPlacesbyChineseUniversities
Abstract:ThepracticeofrunningschoolsinotherplacesbyChineseuniversitiesisnotinlinewiththerelevantpolicyissuedbyMinistryofEduc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ꎬmakingtheimplementationofpolicyandallocationofresourcesinhighereducationlesseffective.Itisofparamountimportancetocategorizethetypesofthispracticeꎬprobeintothepurposesandweighuptheprosandconsofitbeforeacorrectappraisalcanbemade.Bydoingsoꎬwecanadjustthepolicyofrunningschoolsproperlyviatheresourcesconfiguration.
appraisalandsuitcurrentconditionsChineseuniversitiesarefacingwithꎬandimproveitsefficiencywithfair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ꎻrunningschoolsinotherplacesꎻanalysisofadvantagesand
(RuralDevelopmentInstituteꎬHuzhouNormalCollegeꎬHuzhou313000ꎬChina)
WANGWen ̄long
disadvantagesꎻpolicyadjustment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