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评价慈禧

来源:华佗健康网


慈禧的功过

作为女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作为政治家,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 作为统治者,她是一个卖国求荣的人; 作为历史人物,她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她,就是慈禧。 长久以来,人们对慈禧的认识都是一个她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丑恶形象,认为正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败的清政府,给了本来就日薄西山摧枯拉朽的大清王朝最致命的一击。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的。因为慈禧善于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而这正是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真正将慈禧太后推上历史舞台当要算1861年的辛酉政变。当年,年仅27岁的慈禧以自己敏锐的政治觉悟,机智过人的胆识,突破重重障碍,成功与小叔子奕訢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核心集团,一举扫清了同治登基前的所有障碍,令人着实佩服。八大臣好歹也是经历多年政治纷争久经考验的沙场老手,居然会被这样一个弱女子所扳倒,由此可见,慈禧的本事非同一般。试问一下,有谁会在沉浸在丈夫去世悲痛的同时,敏锐的遇见到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政权之争,从而心思缜密的先发制人,大获全胜呢?

苏同炳曾这样说过,如果不是道光误立奕矃,清代历史上就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也不致以一个浅薄无知的妇人而一手掌握中国的命运达四十年。又说,慈禧虽有才具,而实见识,所以晚清

中国的命运,才会在她的手中变得衰败没落,终至有亡国灭种之虞。其实在我看来,他的这个说法不太对。首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即使假设六阿哥奕盺真的是皇上,也不一定能挽救晚清中国的命运。其次,同治中兴正是在慈禧当政期间发生,而洋务运动如果确实可以算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努力的话,这和慈禧大量信任,启用洋务派有很大的关系。

在慈禧47年的统治中,正是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却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为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在乙酉时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以妇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

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举凡重修圆明园、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两。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所以历史往往是具有两面性,当我们在看待历史时也要从多种角度去看。也许历史发生的事离我们很远,但对现在的我们也有一种警示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