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还需要方式和方法
老师的“爱”还需要方式和方法,需要严与慈的结合。当学生碰到困难时候老师应该不遗余力的献爱,当学生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老师不应该宠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古话说的好“师如父母,爱生如子”,教师可以说是身兼严父慈母双重角色。虽然美术课经常会被很多人认为是放松的课堂,一些美术常规还是要学生遵守和坚持,不能松懈,否则学生就会形成不良习惯,譬如不带工具、创作总喜欢讲话等不良习惯,最后还是影响了美术课堂的顺利开展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但是同样在严的同时也要保持“度”, 一味的严,会使学生怕上美术,无所适从,美术本身的性质是愉悦身心,提高美育,老师过于严格,缺乏诙谐,长久下去便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让学生变得冷漠。
教师对学生的爱贯穿于整个美术课堂,但是教师的爱也不能泛泛流动,师爱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学优生需要尊其自尊,严格的爱;学困生需要鼓励的爱;有情感障碍和心理伤害的学生需要细腻的爱;对情感强烈的学生要加以温柔的爱;对热情冲动的学生却要给予明智的爱„„这样,让各种性格、各种心态、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重视,感知老师的爱和关怀。
中国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美术课需要爱的教育,爱的情感。那么,教师对学生之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回顾一些优秀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一课堂轻松愉悦,充满爱意的环境非常重要,没有爱课堂就缺乏生气和活力,没有爱,课堂就真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美术教师更应具备慈爱之心,幽默之心,引导学生在欢跃、轻松、和谐的环境中享受“美”,犹如春风细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表现师爱呢?
我做几点总结:首先,关爱学生。每个班级的学生绘画水平都有差异,当学生碰到绘画语言有阻碍的时候站在他的角度补充故事,让学生不糊恐惧表现,不管有什么难题还有老师会来解围,那学生将会更大胆的去表现自己想表达的创作内容。除此教师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可以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有共同的爱好,从而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第二,赞美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人从心里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尤其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回答或者创作时候,教师应该即使给与反馈,给与鼓励和赞美。第三,学会倾听。多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当师生间的心理有了共鸣和互动,那么爱便成了心灵间的桥梁,有些学生虽然美术的技能知识一般,但是美术情感特别丰富,特别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特别的爱。
总之爱是无边的,它也将发挥这强大的力量,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展示不同的爱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自己,也就等于学生爱上美术课。学生爱上了美术,兴趣自然就在,效率自然就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