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来-《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宁河县苗庄镇中学 张京来
【教学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电荷”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进行电荷与摩擦起电的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二学生,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本节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基础,因此本节作为初中电学的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入手认识。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15.1-2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处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处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 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教师使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 学生实验:塑料尺、笔杆、塑料梳子、碎纸屑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案】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有哪些应用? 通过多媒多媒体投影: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体展示,激发学代化社会中的应用。 学生思考 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今天我们就来引入课题。 学习电的知识。 (板书: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讲授新课,共同研讨】 一、两种电荷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做实验: ①用塑料尺、笔杆与头发摩擦,再靠 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②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观察现象。 巡回指导 1、摩擦起电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是一种物质属性) (板书:一、两种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板书:1、 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过实验人们认识到: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必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凡是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必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 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正电荷 (板书:2、两种电荷 ) 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刚才的演示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板书: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 出示验电器: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板书:4、验电器 ①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根据实物介绍验电器的结构:验电器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组成。 演示实验: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分组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理解、记忆 认真观察 推理分析 理解、记忆 分析、思考 总结规律 认真观察、 观察、理解 分组讨论 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感受摩擦起电,认识到电就在我们的身边。 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原理及其作用。 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负电荷沿着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金属箔片上,两片金属箔由于带有同种电荷,它们互相排斥,张开一定的角度。 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 (板书: ②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提问:“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5、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板书: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符号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雷雨云带电的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二、原子及其结构 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教材P33“原子及其结构 ”。 多媒体投影: ①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②原子核和电子分别带何种电荷? ③最小的带电粒子是什么? ④什么是元电荷?如何表示元电荷? ⑤带电体所带电荷与元电荷的关系? ⑥在通常情况下,为什么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板书:二、原子及其结构 e=1.6×10-19C) 根据图15.1-3进一步强调原子的结 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了解电荷 量及其单位。 自学后分别回答: ①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 成。 ②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 电。 ③电子是带有最小电荷的 粒子。 通过分组④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自学了解原子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 的结构,认识元e=1.6×10-19C 电荷。 ⑤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 是e的整数倍。 ⑥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 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 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 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思考、分析、 讨论、回答 构。 请大家思考: 这个氧原子带电吗?这个氧离子带电吗?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板书:摩擦起电的原因: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请思考:毛皮与橡胶棒摩擦过程中,转移的电荷是什么?从哪个物体转移到哪个物体? 三、导体和绝缘体 1、电流 演示实验图15.1-4和图15.1-5; 实验现象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了电。也就是是说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 (板书:三、导体和绝缘体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导体和绝缘体 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各种盐的水溶液等。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如: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 (板书:2、导体和绝缘体) 3、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在金属里,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板书:3、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请学生把本节课小结一下,交流自己的收获。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理解、记忆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得出结论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理解 思考、理解 理解、记忆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定向移动。 交流自己的收获 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的补充。 【知识反馈,目标测评】 多媒体投影: 1.电荷的多少叫 ,实验室常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2.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理由是( ) 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3.小丽同学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带电体有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4.如图所示,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名称,通常条件下 是绝缘体。 5.电车车门下常常挂有一条铁链,这条铁链在电车行驶时是提起而不与地面接触的,当电车停车开门时,铁链下落与地面接触。这是因为( ) A.铁链与地面接触会发出响声,告知车站上的乘客电车将要停车,请准备上车; B.铁链与地面接触会发出响声,告知车上的乘客电车将要停车,请准备下车; C.铁链与地面接触,可以增加地面与电车之间的摩擦,使电车尽快停下来; D.铁链与地面接触,释放电车有关部件间的摩擦所积累的电荷,避免地面上的乘客与电车之间可能发生的火花放电,确保安全。 逐题思考、 分析并解答。 深化、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课后提升】 完成教材P35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板书设计】 记录 巩固新知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正电荷 2、两种电荷 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 ①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②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单位:库仑,符号是C 二、原子及其结构 e=1.6×10-19C 摩擦起电的原因: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 三、导体和绝缘体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导体和绝缘体 3、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教学反思】 1、从电的发展史来看,人们首先得到的是静电知识,从电学系统来看,静电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为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个好头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如何上好这节课需要动一番脑筋,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实验、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各部分知识的衔接和过渡上要做到自然。
2、本节课先从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的应用引入新课的教学,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最后通过巩固训练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通过分组实验使认识电荷和摩擦起电现象,既体验了成功,又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3、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我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它成为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还可以发挥出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作用,为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从整体来看,这节课重视启发引导,但还是偏于传统,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如何弱化老师的活动,在能力与知识之间如何取舍,传统与现代如何分界,这都是值得争议的话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