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边恒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山中心卫生院,内蒙古乌拉特前)
摘要:目的 分析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方法 结合实际,对半夏泻心汤在泄泻、呕吐、胃痛、脘痞腹胀以及腹胀肠鸣、矢气频多症治疗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 只要属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气机失畅者,不论何病,均可选用半夏泻心汤。半夏
泻心汤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土和中,能够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只要掌握了半夏泻心汤的作用和机制,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的效果仍旧可以达到。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患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6.66.133
0 引言
《伤寒论》中首次提到半夏泻心汤,由张仲景为伤寒少阳病误下致痞而研制。组方共有七味中药,具体为干姜、半夏、黄连、人参、黄芩、大枣和甘草。其中干姜和半夏具有和胃止呕、温里散寒的功效;黄连和黄岑能清热泄痞;人参、大枣和
甘草可补中和营[1]
。诸药合用可起到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效果。本人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此方治疗由升降失常、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等病证,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1 泄泻
刘某某,男,30岁,工人。2012年6月10日就诊。昨日中午食炖羊肉,即感脘腹部满闷不舒,噫气酸馊,恶心欲呕,不思纳食。下午泻三次黄色稀水便,暴注急迫,不可稍待。晚间又泻10余次,心下痞胀益甚,腹中漉漉有水气声。自服泻立停2次无效,遂于今晨来就诊。诊其脉小数,舌边白而中微黄。证属胃热肠寒,宜通上下以交阴阳。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5克,黄苓12克,黄连9克,大枣6枚,甘草10克,人参12克,干姜12克,2剂,水煎,分2次温服。
6月12日复诊:前方只服用1剂,病即告愈。按:泄泻一症,特征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以清热利湿、解表和中、健脾益气、消食导滞、养肝扶脾和分利、温涩等为治法,根据不同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然皆常法。清代张石顽氏穷探经旨,借“三泻心汤”以治,颇多伸发。本人多年来应用“半夏泻心汤”对300余例泄泻进行治疗,常1剂知而2剂效。
2 呕吐
王某某,女,34岁。护士。2014年5月16日就诊。
前日晚间上夜班进夜宵后,便觉脘腹胀满,烧心、噫气、腹中漉漉作响,睡卧不宁。翌日晨起,恶心呕吐,一日数发,先吐不消化食物,继之以黄苦水。水食入口即吐,饥不欲食,大便二日未解,小便清长,延至今日,疲惫不堪,遂来就诊,诊其脉沉细而滑,舌苔白腻质淡。证属邪实犯胃,胃失和降,拟采用和胃降逆法进行治疗。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干姜12克,黄芩12克,黄连9克,甘草10克,大枣8枚,人参12克,木香12克,生姜6片,竹茹12克,2剂。服药1剂,呕吐次数减少,二剂痊愈。
按:呕吐多由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半夏泻心汤有和胃降逆,降阳和阴之功,治疗呕吐,甚为合拍。
3 胃痛
张某某,男,53岁,工人。2014年7月12日就诊。
胃脘部痞满胀痛,时好时坏二年余,近三日来因工作疲劳,饮食失节,以致胃脘部疼痛加剧,伴见噫气,泛酸、畏寒、脘腹痞胀疼痛,食后加重。诊其脉弦细滑,舌质淡,苔薄黄微
投稿邮箱:sjzxyx88@sohu.com
腻,证属邪热雍滞,寒邪内伏。治宜开结泄痞,兼舒气机。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甘草8克,干姜12克,黄连9克,黄苓12克,人参10克,九香虫6克,香附12克,吴茱萸6克,2剂。
7月14日复诊,药服后,噫气、烧心已除,唯胃脘部尚微痛,食后胀。诊其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而腻。效不更方,继服2剂而愈。
按:胃痛是消化道常见症状之一,尽管发生原因较多,但总不离乎情志所伤与脾失健运。其因于情志者,法当疏肝理气,以治肝而安胃。后者则宜调和脾胃,以复其健运。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脾胃,堪称平正之方[2]。
4 脘痞腹胀
殷某某,男,32岁,教师。2015年8月12日就诊,
两个月前因饮食不节,腹泻三日,经治疗,腹泻停止,后即感胸脘胀闷,痞塞不舒,噫气频作。食后恶心欲吐,饮食日减,面容消瘦、心烦易怒。多处就医,曾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果胶铋、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江中健胃片,乳酸菌素片等中西药物,效果不佳。诊其脉小数,舌苔薄黄质淡。证属中焦失运,寒热互搏于中的痞症。治拟和中消痞,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2克,干姜12克,黄苓9,黄连9克,人参9克,甘草9克,大枣9枚,厚朴30克,枳壳25克,3剂。
8月15日复诊,唯食后胃脘部胀满明显好转。继予前方3剂。此后饮食倍增,面色红润,神情活跃,病已痊愈。
按:本例虽非少阳证误下,在病起于腹泻之后,又历时两月之久,发病机理与“半夏心汤”证同,故用半夏泻心汤获效。
5 腹胀肠鸣、矢气频多症
蔺某某,男,49岁,干部,2015年11月8日初诊。
患者神疲乏力,纳差,口渴,腹胀肠鸣,矢气频多,已十余日,昨服四磨汤后,解泡沫稀水便,腹胀肠鸣益甚,矢气连连,终日不止。脉小数,舌红苔薄白而腻,辩证为胃热肠寒,气机升降失调。治拟调和阴阳,交通上下为法。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克,人参12克,炙甘草15克,黄苓9克,黄连9克,大枣12枚,干姜15克,生姜6片,猪苓15克,茯苓15克,3剂。
服药2剂,腹胀肠鸣消失,泄泻停止,矢气次数减少,服3剂后病愈。
按:腹胀肠鸣,本为“三泻心汤”证,因经误下,中气损伤益甚,以致阴阳不调,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而增泻泄、矢气频多之症。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阴阳调和,升降复常,其病自愈。
6 体会
半夏泻心汤原治柴胡证误下,致邪留心下而成痞,症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
(下转第189页)
“胃中不和,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66期 1893 讨论
从中医角度分析,可以将急性胰腺炎划分在中医学中的“腹痛”、“胁痛”、“脾心痛”等范畴。在中医看来,急性胰腺炎患者之所以会发病,是因为其平时饮食不规律、无节制,好摄入一些肥甘厚味的食物,使得湿热内存于机体或者使胆腑气机出现郁滞和不顺畅的状态等,进而使其脾胃肠功能异常,对脏腑气机造成消极影响,对其经脉气血造成阻滞作用,造
[3]
成不通,进而痛。鉴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发病原因,对其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时,需要将通腑攻下作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本组研究中不管是进行胃管注入,还是进行高位保留灌肠,采用的中药方都是加味大承气汤,该药方所包含的中药成分都可以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发挥作用,如中药方中的大黄可以起到苦寒泄热、荡涤胃肠、泻结通便的作用;芒硝可以起到润燥软坚的作用,可辅助大黄起到泻热的作用;厚朴可以起到行气的作用;桃仁所起到的作用为活血驱瘀、润肠通便;枳实所起到的作用是破气消积、化痰散痞;蒲公英所起到的作用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以及健胃;赤芍所起到的作用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等。诸药合用,可以起到通腑攻下的作用,且能够做到标本兼治。再者,从现代药理学分析,诸药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中药方中的大黄,可以对蛋白酶、胰脂肪酶等胰酶的分泌加以抑制,使胆道口括约肌得以松弛,使胰管的压力得以缓解,使胰腺的微循环得以改善,且对胃肠蠕动加以促进,使肠麻痹得以改善甚至消除,使肠道内毒素吸收得以减少,对胰酶的分泌和激活起到阻止作用,保护多器官[4];厚朴可以促进胃肠肌运动等。
对于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大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这种治疗方式。已有研究证实,在急性胰腺炎早期在合适的时机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以往常规灌肠治疗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因药物通过结肠的速度比较慢,需要比较长的转运时间,再加上结肠中所分泌的液体比较少,将中药灌注后获得的浓度梯度是比较高的。此外,结肠粘膜下层具有丰富的血管,所呈现的血流也是十分旺盛的,所具有的结肠透析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使吸收中药的效果更好,可以说对肠道内
积气、积便的排出起到促进作用,可以使腹部症状得到改善。
再者,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的方式,可以使肠腔药物浓度及肠系膜毛细血管中的血药浓度得以维持,使胃酸、胃内消化酶尽量不会抑制药物的作用,可以使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使临床疗效大大增强。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加味大承气汤胃管注入这种治疗方式。虽然加味大承气汤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是急性胰腺炎患者十二指肠附近的张力有所增加,肠道出现麻痹情况,再加上患者会出现多频次的恶心呕吐,如果采用胃管注入这种方式将加味大承气汤注入到患者体内,容易使此类患者产生不适感,会增加患者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症状的几率,且操作不便。而采用观察组的高位保留灌肠方式则可以克服胃管注入所存在的不足,可以对直肠起到刺激作用,使患
[5]
者产生便意,对药物的吸收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使治疗的时间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大大缩短,使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相较于加味大承气汤胃管注入这种治疗方法,加味大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治疗可以使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其获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容易使患者耐受,操作具有可靠性,更值得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
[1] 陈春艳.活血化毒法结合系统护理治疗急性胰腺炎56例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2):72-73.[2] 王自学.对10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2):182-183.[3] 钟慧敏.清胰汤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2(06):89-91.[4] 范迎娜,贾慧娟.中西医结合治疗36例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4):134-135.[5] 王丽娟,王小园.生大黄胃管注入和保留灌肠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12):568-569.
(上接第186页)
利,谷不化,心烦不得安”等。这些症侯,在不同患者身上可
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辩证运用半夏泻心汤的关键,则在于掌握“心下痞满,腹中雷鸣下利”这一主要证侯。而其发病机理,只要属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气机失畅者,不论何病,均可选用半夏泻心汤。
关于半夏泻心汤治疗疾病的范围,日人龙野一雄氏在《中医临证处方入门》中写道“半夏泻心汤常用于心下痞和呕的胃肠炎、胃炎、胃下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和因药物副作用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之胃症状”。可见其具有广泛的
[3]
适应证。事实上,任何一种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对脾胃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胃脾功能紊乱,而疾病的转归,又与脾胃的功能关系至为密切。故调理脾胃为古今所
崇尚的一大法则。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土和
中,有健脾和胃之功。只要掌握了半夏泻心汤的作用和机制,灵活运用,就可收到异病同治的效果。参考文献
[1] 吕瑾.中医半夏泻心汤在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
信息文摘,2015,15(84):96-99.[2]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41例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3):165,171.[3] 罗利敏.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0例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6):128.
(上接第187页)
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而行,经常按摩天枢穴的好处就是可以治疗便秘、腹痛、消化不良等。中药热奄包刺激天枢穴可有缓解腹痛,治疗便秘之功效。
综上所述,中药热奄包预防混合痔患者术后排便困难,有明显疗效,能够提高混合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5-96.[3] 郭方飞.中医外治法预防术后伤口感染100例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2):96.
投稿邮箱:sjzxyx88@sohu.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