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论文
正文 国内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故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政府和高校已充分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地位和作之路 用,并不断地为践行创业教育付出努力。
摘 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发出“大众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的概念渐为公众熟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知。大学生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必将从中受益颇多。“双创”足,具体分析既有来自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的原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打开了一扇窗,营造了良好的因,也有源自于高校创业教育自身的因素,同时创业就业环境,使得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转化也有不可忽略的国家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为现实。 现将具体问题归纳如下: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创业;创业能力;培1.大学生创业环境仍有待完善 养对策 政府方面:大学生创业政策、金融制度等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并对大学生创业活动有所促进。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如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商务支持政策操作性不强、人事管理制度制约创业团队的组建等等。社会环境方面:受传统文化思想和经济体制的制约,人们往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求变的思想,这既导致了创业主体自身的不积极,同时伴随着家庭的不支持和社会的不认可。
2.大学生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寻求“金饭碗”的求职理念仍根植于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心中。此外,当今大学生属于90后的一代,家庭的溺爱和个性的充斥使得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城市、大企业和政府机关部门是他们的首选,创业意识的淡薄无疑将其隔离在创业的大门之外。
3.创业教育面临“四难”境地
第一,普遍培养容易,个性化培养难。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开设创业课程等方式对于普及创业基础知识非常有效,但创业能力的提升方法应该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二,专项创业能力培养容易,与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难。国内高校现行的创业教育仅仅是就创业论创业,创业能力培养活动与基础知识学习和能力素质拓展的关联性不强。第三,传授创业知识容易,内化为学生的创业能力难。当前,高校过多地偏重于“创业学”知识的传递,并不是培养真正的“创业者”,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内涵。第四,高校创业能力培养自成体系容易,与社会
需求匹配难。社会是检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场所,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始终应围绕“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开展教育活动[1]
。
4.缺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
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必须
注重遴选教师组建创业教研团队,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有益补充。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要素的多元化,聘请杰出校友、创业成功人士、企业成功人士等为学生创业教育的咨询师。
5.创业教育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高校应结合校内和校外资源为大学生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因为实践是沟通理论教学和实践的媒介。校内主要以创建大学生创业园为主,而校外主要以见习、生产实习、岗位锻炼为主要形式,而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多流于形式。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
作,为更好地践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及政府和社会三方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体制改革
高校应积极提升其对创业教育认识,将创业教
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而不仅仅是简单机械地增加一些创业教育教学环节,将深化创业教育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具体措施如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
建设,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构建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平台;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和校外创业教育咨询专家组成的科研教学团队,给予大学生创业者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完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创业教育的产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宣传创业、支持创业、践行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助力学生成为高素质创业人才[2]。
(二)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大学生创业者应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充
分考虑外在因素,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和创业项目,做好创业策划,积极、乐观、自信地面临创业过程中的一切挑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对高校创业教育缺失的有益补充,是创业活动萌芽、成长和发展的源泉,故大学生创业者应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此外,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活动是提升创业能力的又一良策,因为创业能力的形成源自于知识、经验与技能,而经验与技能则是于实践中获取[3]。
(三)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步伐,简化创业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各种审批手续,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扫清障碍。同时,组织银行、高校和企业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业项目咨询、交流和指导服务,加快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有效推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黄慧子.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姚冠新,杨道建,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2,(3):104-106.
[3] 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147-1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