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清理“三角债”的对策

来源:华佗健康网
《金融科学》99年第4期总第期)浅谈清理“三角债”的对策张柏玲目前,全国范围清理“三角溃”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从今年4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各专业行都积极行动,协助企业清欠,已取得了很大成效。据统计,到今年6月底,全国已清理“三角债”共计784亿元,其中,全国6大区跨省、区、市清理“三角债”近20亿元。仅湖北一省,在今年4月上旬至6月上旬的2个月内,银行就拿出6万元清欠启动资金,共帮助2600多户企业解开了23亿元债务链条。清欠工作的全面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市场继续走向疲软,促进了经济的回升与增长。但从目前看,由于形成“三角债”的原因复杂,清欠工作仍存在未触及源头、边清边欠。,一和前清后欠等问题如何继续开展这项工作我认为其对策有以下几点:1银行要积极筹措资金银行要在当地政府清欠小组的领导下,以企业为主体,继续投放启动资金。对于银行已安排资金,但因各种原因资金未到位而造成拖欠的企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货款,支持企业清欠。同时,银行还要保证设立的“清欠专用存款”和“清欠专用贷款”能够做到专款专用,监督企业有效使用清欠资金,不准随意挪用,以便清欠工作顺利进行。2银行发放启动资金要慎重在清理“三角债”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积极筹措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在对大中型骨干企业发放启动贷款时,也要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杜绝不论企业经济效益好坏,都一律贷给启动资金的盲目做法。因为有些效益差的企业,按政策拿到贷款后,不是把贷款投入到生产经营上,而是用于交税或给职工发放奖金,使启动资金不仅发挥不了原有作用,还造成了新的资金拖欠。对于那些应该关、停的企业,银行一般不应贷给其资金。3银行贷款要实行双向启动银行发放启动资金,一方面要致力于搞活大中型企业,另一方面也要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去。因为目前银行投入的生产资金大量沉积在流通结算环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发放资金、搞活流通、实现资金良性循环,是目前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向流通领域投入资金时,还要同时注意整顿商品交易秩序,加强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防止边清边欠、前清后欠之类问题继续出现。4解决清欠的源头问题尽快组织清理由于丛建原因造成的拖欠,这是形成“三角债”的源头,是整个清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今年7月份全国分行长会议精神,国家下半年要增加一部分专项资金,清理结本建设拖欠。在清理基建拖欠时,应抓住“牛鼻子”,先对国家重点项目、合理工期项口等进行清欠,从而进一步解决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相互拖欠问题,争取以清一点继而解决一大片的问题。5财政等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应尽快下拨对企业应拨补的资金,如财政性补贴和亏损补贴等,以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搞清欠不能单靠银行一家,如果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靠银行一家大量注入资金,势必会造成货币超经济发行、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这样不仅做不好清欠工作,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困难。因此在清理欠款上,要以企业为主体,银行、’财政、计委等方面都要通力合作、筹措资金。在财政、主管部门下拨资金不够偿还欠款时,企业才可向专业行开户行申请贷款。在专业行资金不足,超过贷款限额时,最后再由人民银行贷款解决,不能一下子就让中央银行开“口子”。只有层层把关,才能有效清欠,而且不至于因为清理欠款而引起更严重的“副作用”。6建立健全企业债务法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债务法规,约束与纠正企业不正当的债务行为,当前有的企业错误地认为“相互拖欠无所谓”、“拖欠可以出效益”、“拖欠有理、拖欠有利”,不遵守经济合同和结算纪律,随意无偿拖欠别人货款,甚至还“破罐子破摔”,欠款上一欠再欠,还款上一拖再拖。为此,笔者认为银行有必要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债务法》,对企业债务问题进行法律约束,对随意拖欠货款者进行依法制裁,培养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观念,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入7企业要克服自身的本位主义思想在清理“三角债”过程中,,许多企业处于“人欠我”、“我欠人”的处境中。如果各企业能够克服本位主义思想,识大体、顾大局,主动偿还欠人货款,这样清欠工作就会顺利进行,而且随着整个社会经济行动走向正轨、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日益提高。反之,如果各企业在清欠上,谁也不主动,你看我,我等他,这样下去,整个国民经济运转的车轮就被债务链条缠住了,势必也将影响到各个企业的经营命运。所以各企业应把眼光放长远些、以失“小利”而求、“大益”,求得今后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我院金融系)斑任编辑:陈淡宁(上接第86,页)形成兼顾两个集团利益的法律。象这种兼具双重性特征的银行业改革,09年代仍会继续。90年代美国的金融创新仍将保持高势头,金融改革也将持续下去。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将下降,而日本、西欧将上升。西方金融格局仍将沿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一个全球高度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仍将不断充实,包括多区域、各行业的分市场。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对美国银行业无疑提出了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课题。资任编辑:李英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