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来源:华佗健康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gtze Nol’ealr Unix er4ly 第26卷第3期 Vo1.26 No.3 2010年5月 May 2010 口社会学 新中国成立6O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赵文芳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婚恋观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青年的婚恋 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在择偶标准、择偶方式、婚礼形式、生育观以及对待性等一系列 观念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青年;婚恋观;变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10)03—0092—04 自主婚姻,其中五分之一是夫妻双方自己设法认识的; 另外三分之二是通过第三者介绍认识的¨Io 1996年由徐 安琪主持实施的“中国城乡婚姻家庭调查”结果表明, 在被调查的农村地区,婚姻由长辈做主的比例,在1966 年前结婚的人口中占67.2%;1967-1976年变为62.1%; 1977-1986年变为52%;到1987-1996年期间则降为43.2%。 而由本人做主的婚姻比例,在1996年以前为32.8%; 1967-1976年为38%;到1987-1996年上升为56.8%l2】。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 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展,青年的婚恋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们在 择偶方式、择偶标准、婚礼形式、生育观和性观念等方 面都突破了传统的婚恋观念,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青年 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婚恋观念,而且见证了整个中国社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变迁。青年的婚恋观,不仅影响到青 年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 与发展,更涉及到青年在幸福婚姻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 建设贡献力量的重要方面。因此,分析新中国成立60 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对于促进青年形成正确 婚恋观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青年择偶方式的变化 这些都证明青年们逐步摆脱了传统婚姻的束缚,在择偶过 程中,自主性逐步增强。 (二)择偶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化 改革开放之前,青年们的恋爱对象主要是通过朋友、 亲戚、同事等的介绍,形式比较单一。1979年,已过而 立之年的四川江津市某中学教员丁乃钧因种种原因尚未 一成家,他看到《市场报》上载有不少的商品信息,突发 (一)南父母包办转向自主恋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我国几千年来青年传统 的择偶方式,男女青年在父母的包办下组建家庭,这种 情况下结婚双方在婚前基本没有对对方进行深入地了 奇想,提笔写了一则征婚启事,连同自己的处境及何种 原因自己至今独身的信件,一起寄给《人民日报》社主 办的《市场报》,报社为是否发表这则征婚启事开了四次 讨论会后谨慎发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则征婚启事 1。 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怀着新奇的心情观望 着这一新事物。1988年以后, “征婚启事”已被广泛的 解,婚姻缺乏恋爱的基础,青年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结 婚对象,在婚姻问题上受到家庭很大地阻碍和限制,造 成了很多不幸的婚姻。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和经 济的发展,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受到了严厉地打击,青 年在择偶方式上不再受制于父母,逐步显示出自主性, 青年的择偶方式由父母包办转向了自主恋爱。1986年在 北京居民中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已有90%的婚姻属于 【收稿日期]2010-01-26 接受,与青年、婚恋、家庭有关的报刊纷纷开设了“鹊 桥”、 “心桥”等征婚专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 深入,青年的择偶方式日益多样化,继“征婚启事”后 相继出现了出现了婚姻介绍所、婚托、电视征婚广告, 青年们可以通过这些媒介来结识婚恋对象。时代发展到 【作者简介]赵文芳(1987一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第26卷第3期 赵文芳: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口 93 今天,又出现了电视速配节目,将恋爱搬上电视银屏, (二)由注重政治出身转向注重物质因素和个人感情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社会生产力水平开始呈现上 升趋势,经济复苏,社会各方面都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年注重政治取向的择偶标准 知名的电视速配节目有辽宁卫视《一见倾心》、陕西卫视 《好男好女》、山东齐鲁台《今日有约》、北京卫视《今晚 我们相识》、河南卫视《谁让我心动》、四川卫视《特别 心动》、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非常男女》和《真 情对对碰》等等一系列的情感电视节目,为青年男女牵 线搭桥,青年们借助电视节目这一平台相互认识,大胆 大大降温,开始转向注重对方的物质因素。开始关注对 方家庭条件如何,当时流行的“几大件”和“几条腿” 是这一转变的形象反应。关注对方的外貌、身高,要求 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部分青年经过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最终相恋,走进婚姻的殿堂。随着网络技术走进千家万 户,一段时期青年中还非常流行网恋,在网上相识、相恋。 二青年择偶标准的变化 青年的择偶标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变化最为 明显,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一)由注重英雄转向注重政治出身 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中国人民推翻骑在人民头上的 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跨 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无数青年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热爱、感激、敬仰。在新中 国成立初期,青年男女将这些解放军英雄作为自己的婚 恋对象,认为和解放军结婚是一种非常光荣的事情,注 重精神而轻物质。到了6O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的 逼债,天灾人祸,使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物 质极度缺乏的情况下,青年们的择偶标准由崇尚英雄转 向了重视物质的方面,注重解决温饱、脱离贫困,用当 时的谚语形象表述为: “一工一农,有吃有用”, “一工 一农到老不穷。”1 5qo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 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阶级斗争成为人民生活的 中心,政治面貌也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看重的事情。那 时的青年普遍崇尚朴素、勤奋,以旧、穷和落后为荣, 相反物质条件好是一种耻辱,是一个家庭的苦难。在这 种特殊的社会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青年们把 自己的爱情、婚姻、幸福全部用政治的标准来标定,在 择偶过程中主要关注对方的阶级成分、政治出身。要求 恋爱对象“根正苗红”、世代贫农。而阶级成分不好的青 年,当时被定位为“黑七类”,这些青年只能在和自己一 样的阶级出身中选择恋爱对象,出身好的贫下中农子女 不会和出身地主阶级和富农的子女结婚。这种特殊的择 偶标准用谚语表述为“跟上干部怕下放,跟上工人怕下 矿,跟上军人怕打仗,跟上学生怕考不上,不如跟个农 民心闲睡热炕”。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青年在这一 时期的择偶标准主要是家庭出身,带有很浓的政治色彩。 男士身高在1.70以上,否则就被认为是“二等残废”。 用谚语形象的表述为: “一表人才一米八,六亲不认认 干爸,十分老实会说话,70块钱带尾巴,八面玲珑会说 话,烟酒不沾不喝茶。” E常看重对方的物质条件、职 业、能力、人品等方面。部分女青年看重权势,认为: “公公是划圈的(领导),婆婆是拿工资不上班的(离退 休干部),对象是准备当官的(后备干部)。”f7 当时的择 偶标准除注重物质因素之外,青年对婚恋对象的人品、 健康、兴趣爱好、性格、年龄、双方的的身高差距、对 方有无婚姻史都比较关注,未婚青年一般不会和离异者 组建家庭,男青年非常看重女方的贞洁,在择偶方面更 加理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青年更加注重个人 感情,将个人感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并且择偶标准打破 了年龄、身高的界限,认为“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 距离”,只要双方愿意,未婚青年与离异者结合也被看做 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青年们在择偶标准方面越来越自 由,越来越开放,甚至现代部分小青年的择偶标准的主 旋律变为:让爱做主,大胆爱一回。认为只要相爱,一 切都不是问题。 三青年婚礼形式的变化 婚礼是婚庆的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革命 的年代,组织的安排是所有婚姻的基础,青年结婚要服 从父母和组织的安排,那个时期也没有迎亲车队,没有 婚纱摄影,婚礼比较简单,新婚夫妇穿着革命服装,婚 礼上要读几段《毛泽东语录》里面的词句,结婚证上面 也写着《毛泽东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社会主 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 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婚礼现场演 唱革命歌曲,青年们的婚礼祝福也是为社会主义奋斗, 为社会主义辛勤工作之类的语词,婚礼形式带有很强的 政治色彩。 8O年代以后,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青年婚礼形式 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婚纱摄影、婚礼摄像、婚 礼乐队等服务,新娘穿漂亮的婚纱,新郎也西装笔挺, 口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婚礼形式有了一种新气象。90年代,青年婚礼走出家 门,开始流行酒店结婚,省去了操办婚礼的劳累,婚礼 有有关生育指标中,最有表现力的是妇女的总和生育率。 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在40年代平均为5.44;50年代 为5.87;60年代为5.68;70年代为4.01。全国育龄妇女 生育水平在70年代的大幅度降低的基础上,在80年代 简单而不失隆重。时代发展到今天,青年们的婚礼形式 更是多种多样,花样百出,流行西式教堂婚礼、花园婚 礼、还有现代备受青年推宠的旅游结婚。有的青年还别 出心裁的用复古的花轿迎娶新娘,组织自行车队迎娶新 又显著的下降。具体说,总和生育率南1970年的5.8l降 至1979年的2.75;1980年为2.24;1981年为2.63;1989 年为2.25。199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l8_2:1000,人15自 娘等新颖形式,甚至婚礼也“上天入地”,水下结婚,空 中结婚,异国结婚成为一种时尚。2007年5月,新人李 智慧和张艳玲步入沈阳海洋世界的美人鱼表演馆的海底, 进行结婚典礼仪式。现代青年认为婚礼有个性,才会让 人记一辈子,于是各种各样的婚礼形式就出现了,尤其 是80后的青年更是喜欢搞一些另类的、恶作剧之类的形 式,让人们耳目一新,记忆深刻。 四青年生育观的变化 (一)传统生育观的缓慢转变 我国传统生育观是: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 福、早婚早生、养儿防老。这是由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 定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生产工具极为落后, 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是体力劳动,从事农业生 产的劳动者主要是身强力壮的男子,多一个儿子就意味 着多一个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者。也就意味着多一 份财富。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生产力水平没有极大 提高的情况下,我国青年的生育观还是早婚早生,多子 多福,重男轻女,这种生育观念在农村尤为严重,认为 只有男孩才是传宗接代的人,女孩迟早都要嫁人成为别 人家的人。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当时的青年人中还普遍存 在,如果生了儿子,全家喜气洋洋,生育的妇女也会受 到公婆的善待;而生了女儿,则垂头丧气。把女孩称为 “、r头片子”,千方百计地想生儿子,为了生儿子东躲西 藏,就出现了当时的“超生游击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 不发达和解放初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青年的生育观 依然局限于传统的生育观念,在传统的生育观念上缓慢 的转变。 (二)新的生育时尚 70年代初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由于政 策的执行和改革的深入,我国青年的生育观发生了变化, 在生育行为上,青年们开始由追求多生转变为少生,对 待生育变得更为理性化。对于孩子的性别由“儿子才能 传宗接代”转变为“生男生女一个样”、 “女儿也是传后 人”的观点,男尊女卑的观念有所改观,多子多福、养 儿防老的观念逐步淡化,出生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在所 然增长率为11.6:1000,比1970年分别下降了45%和 55% Io出身人口数量逐年递减,‘80年代,一些青年开 始选择放弃生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育时尚——丁克家 庭。丁克是英语DINK的谐音,是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英文缩写,意思为“双收入,无子女”。通常选 择丁克家庭模式的青年,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稳 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精神世界的 完美,不想让孩子破坏两个人的生活环境,同时他们有 完善的养老保险,没有养老问题的后顾之忧。 五青年性观念的变化 (一)性神秘 性观念是人们对性的一种态度、看法和评价,是青 年婚恋观的又一个具体体现。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人 们一直把性看做是羞于启齿的、肮脏的、丑陋的。人们 对性不能也不敢公开谈论。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著名 性专家马晓年在回顾解放初那会儿的感受时,十分感慨, “最初对于性哪有现在这么多的遐想,性对于当时的大多 数人来说,不过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91o认为性只是 传宗接代的一个行为,恋爱、结婚、性行为是标准程式。 跳舞在A-C年之前都成了一种“非法”的、带刺激的冒 险,就是到了一九八五年,《中国青年》还曾惊人地报 道过:东北某市一团市委的妻子,一个身为共产党员的 大学毕业生,在发现丈夫同女青年跳过三次集体舞后, 竞因此“刚烈”地上吊身亡【io]o跳舞被看做是搂搂抱 抱,只有行为放荡的青年才会去做的事情。当时在公众 场合拥抱接吻会被人指指点点,未婚同居会被人认为是 一种耻辱,父母也会跟着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去医 院做人流手术一般要有组织证明,如果没有组织的证明, 医生会问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单位,并且受到很大的鄙 视,未婚先孕的少女做人流一定要遮遮掩掩。 (二)由神秘转向开放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年们的性观念也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由神秘莫测、讳莫如深转向开放。显著地 表现为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 第26卷第3期 赵文芳: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的发展变迁口 95 心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打破传统、有悖于伦理道德的新的婚恋观念,青年往往 中国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程度有所增强,认为“婚前 不能对它们做理性地思考和科学地分析。因此,在新形 性行为不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的比例仅占323%, 势下,青年工作者应当更加注重对青年的婚恋观进行正 认为只要双方结婚就可以的占12.64%,只要双方相爱就可 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的婚恋观念,促 以的占32.22%,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20.01%fI¨。田 进青年的健康成长,使青年在美满婚姻、幸福家庭的基 毅、陈景璐(2002)年对大学生爱情观的研究反映,在 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回答“只要双方愿意,婚前性行为无须指责”时,非常同 意的占11.66%,同意占45.67%,二者相加为57.33%l】 。福特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的一个调查显示:“83.88%的 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只有8.44%的人认为 【1]李银河冲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fMJ.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应禁止。”ll 这些调查数据表明青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态 出版社.1995.48. 度越来越宽容和理解,性观念逐步开放。现代青年对公 [2W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最后十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 众场合的拥抱接吻早已司空见惯,未婚同居也成为一种 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2):165. 时尚,出现了很多的“试婚族”,那种传统的认为恋爱、 [3][4】苏颂兴,胡振平.分化与整合一当代中国青年价值 结婚、性行为标准程式的旧式婚恋观念,逐步淡出现代 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0. 青年的头脑,青年们的性道德观念逐步淡化,性观念不 [5116][7]x ̄卓明埔浪中的理性审视——社会嬗变与青年价 断开放。社会对未婚先孕也提出了很多的人性化关怀, 值观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243、243、247 开通了“绿色通道”和“少女门诊”,为未婚先孕的少女 [8]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 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凸显了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社.2002.144.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青年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 【9l- ̄,J、晓青,张旭.婚姻本位的性观念变迁[J] 、康,2009, 化,上面只是论述了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青年 (7):60. 对夫妻婚前财产公证、夫妻之间保留隐私和空间越来越 【10111 1】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最后十年看我国青年婚 理性,欣赏只恋爱不结婚、宽容和理解非婚同居,对婚 恋观的变迁[J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2):167、 外同居、婚外情、养情人、包二奶司空见惯。部分青年 167. 推崇“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重过程轻结 [12]a ̄毅,陈景璐.当代大学生恋爱婚姻观扫描透视[J].社 果”。这些都说明青年传统的社会心理被弱化而代之以开 会科学论坛,2002,(9). 放的、多样的、活跃的心理,青年的婚恋观更加理性, [13】姜淑清.90年代城市未婚青年性观念、性行为调查【JJ. 青年在婚姻生活中越来越自由和开放,青年越来越注重 中国人口科学,1997,(2):51. 个人的感受和生活质量。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一些 [责任编辑:黄江华】 Change of Youth’s Love and Marriage Outlook over the Past 60 Years ZHAO Wen-fang (School of Politic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 15,China) Abstract:The outlook of love and marriag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youth’S values.Over the past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love and marriage outlook of youth has witnessed great changes.They have their new ideas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tandard and means of choosing spouse,the form of wedding ceremony,the view about having children and the view about sex. Key words:youth;outlook of love and marriage;chang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