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来源:华佗健康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玲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5年第05期

【摘 要】从五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想疑 敢疑 会疑 练疑 乐疑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84-02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少真正地参与其中,产生质疑。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提升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语文综合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和利用“疑”,让学生想疑,敢疑,会疑,练疑,从而达到乐疑。具体说来,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想疑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和语法知识等,以便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高考语文试卷赋分的分布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对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重视。新课标试卷与全国大纲卷相比,阅读题量增大,分值也由原来的58分增为65分,可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阅读理解能力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充分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产生想锻炼、提高质疑能力的强烈愿望,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质疑中。 二、让学生消除心理畏惧感——敢疑

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至18岁之间,此时,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他们非常地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害羞心理使他们往往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于是他们或故作成熟,不屑回答;或低头看书,假装思考,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回避教师的问题。因此,必须消除学生的心理畏惧感,才能真正进行质疑训练。要做好这一训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塑造和蔼可亲的形象。笔者认为,“严师出高徒”的“严”字并不仅仅指教师威严的形象,更应指对学生学习的严格要求。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通过与学生平等、轻松而愉悦地交流,塑造和蔼可亲的形象,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大胆发言,提出疑问。第二,创设轻松宽容的质疑氛围。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就必须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和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没有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后顾之忧。有时学生说错了,教师不宜直接说“No”,而是微笑着鼓励学生:“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其他同学有其他的想法或意见吗?”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提出问题,教师都应予以表扬;教师在课堂上多说“很好”等鼓励性语言,并针对学生发言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这样,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动力。“亲其师而重其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赞许、认可和关爱后,将产生自我提高的渴求和欲望,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加强语言刺激,创设轻松宽容的质疑氛围。

三、教给学生钻研的方法——会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会疑”。

(一)抓住课文题目质疑。在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时,笔者要求学生思考:“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就提出很多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飞向太空?在航程中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太空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在获取的科研中,对我们国家乃至人类有什么意义?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则引导学生抓住“宴”字,寻找质疑点:这场宴会和平时的宴会有何不同?在宴会中出场的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场宴会对当时的整个局势具有什么变革性的影响?你能通过这场宴会推断项刘今后较量的结果吗?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进贾府”质疑:林黛玉为什么进贾府?在进贾府时面对了一些什么样的人和事?她是如何应对的?在应对中又体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性格特点你身上有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对于她走进贾府的生活又意味着什么?这种通过围绕课文题目提问题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字词质疑。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名句中所包含的豪情壮志是什么,主体对象又是谁?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笔者就将前后两个章节拿出来,引导学生质疑:这两章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这个细微的区别对于诗人情感的表达又有什么作用。重点字词的理解,往往对文章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的质疑,即是引导学生对文章重要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三)抓住课文矛盾之处进行质疑。抓住矛盾往往是抓住解决问题的钥匙。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质疑:课文前半部分烛之武为什么描绘自己的形象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与后半部分烛之武智退秦师形成了强烈的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和反差,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烛之武?文章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而在这样的矛盾中,又可以体现出不同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两个不同的群体对刘和珍截然不同的矛盾评价进行质疑:同样一个刘和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鞭笞怒骂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除以上几种质疑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法质疑,如抓住课文的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质疑,抓住课文重难点进行质疑,抓住标点符号质疑,抓住写作方法质疑,抓住课文结构质疑,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质疑,等等。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对全文的文眼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行质疑:作者的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不宁静?这种不宁静的心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中又蕴涵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对标题中的“不列颠尼亚”一词为什么加引号进行质疑:引号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作者乃至国人什么样的情感?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则是抓住景物描写的片段,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抓住新年即将到来到来临时的场景来描写?这些场景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本文还多次运用白描的手法来刻画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变化,这样的描写背后所折射出的多重苦难对于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命运具有怎样的助推作用?又如,在《雨巷》《再别康桥》等诗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全诗结构的基础上,质疑诗人运用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方法有什么好处,等等。

四、给学生创造各种质疑机会——练疑

方法的传授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有效的训练。因为一个人能力的形成更多是通过训练练出来的,质疑能力同样如此。因此,教师要抓住授课时的有利时机,进行质疑训练。 首先,落实“每日一问”。教师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质疑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时,也能每天提出一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及时抄写在 “每日一问”的笔记本上。在“每日一问”的后面,要有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能只问不思。教师要及时对该笔记本进行检查和讲评。

其次,及时解疑,分类作答。如果说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步,那么教会学生提问则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在质疑中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是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和提高质疑解疑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伺机引导,授之以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质疑兴趣和质疑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处理,针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等资料的方式自行解决;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回答的方式解决;而对于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讲解说明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当然,在指导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前后左右互相交流,大声争辩,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要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倾听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提倡求异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次,开展各种形式的质疑比赛。例如,教师给出一篇相同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提出问题。大家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里,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更有思考价值,谁的问题能切中理解的要害。对于这些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问自答,说出质疑的原因,思考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和鼓励,使学生在互动环节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质疑的激情,并由此培养良好的质疑解疑习惯。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乐疑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使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以能够提问为荣,以善于提问为荣,以提得有价值为荣”。当前,南宁市第三十四中学正在进行“导学案”全面进入课堂的教学改革。笔者在“导学案”的设计中,专门设置了一个“我的疑问”版块。在这个版块中,要求学生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2~3个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如果属于学生在进一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可以自行解决的,就通过同桌之间或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如果属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则全班讨论完成。教师的上课重点也常常就在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就完成了。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质疑习惯和能力,问题的提出越来越有水平。

总之,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问自己,问同学,还是问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机器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受到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锻炼。这样,将使学生逐渐形成爱提问的良好习惯。教师应放开手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完成从想疑到敢疑、会疑、练疑,最后实现乐疑的成长。 (责编 苏 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