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关键应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抓起

来源:华佗健康网
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关键应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抓起

发表时间:2009-07-07T15:48:30.937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 作者: 徐兆淑 程业香 魏发领 叶文品[导读] 无数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将终身受益,反之,学生终身受损。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关键应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抓起*徐兆淑 安徽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程业香 魏发领 叶文品 安徽省长丰县庄墓职业中学

【摘 要】无数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将终身受益,反之,学生终身受损。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应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认真负责、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热情开朗的性格、注意语言等方方面面。

【关键词】师德师风 热爱学生 认真负责 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6-0021-02

教育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1]要实现这些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要加强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必须首先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抓起。为什么首先应从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抓起?以及如何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呢?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重点谈一谈此问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为什么首先应从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抓起

德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而中小学则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他们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最有利时期。小时候一旦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而在良好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除父母、社会对他们影响外,教师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因为每个孩子,从7岁左右起,就在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而且孩子一般都具有“向师性”。教育实践表明:孩子年龄越小,“向师性”越强。所以,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说:“这是我们老师讲的”。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政治思想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工作作风,学生将终身受益,反之,则终身受损。可从现实来看,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有的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歧视差生”现象十分严重,这在“应试教育”盛行的地方,尤为明显和突出;有的生活作风差,甚至道德败坏,违法乱纪;有的缺乏敬业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有的以教谋私,弄虚作假;有的乱收费屡禁不止等等。[2]所有这些,无不对学生做人、做事,乃至道德品行,产生很坏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刻不容缓!二、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根据自己20多年的教育实践,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振兴,而且还涉及到千家万户,乃至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你才会以更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以崇高的进取精神对待教育,否则,就会表现为一种消极怠倦的工作态度。2.热爱学生

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无数的教育实践已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语言上,更主要落实在行动上,因为行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亲身感受到,一旦他们感到教师真心实意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帮助他们,他们就会言听计从、会按教师要求去做,否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即叫他们不做的事,他们偏做,叫他们往东,他们偏朝西。无数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学生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教师哪怕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一次看望都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这时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平常苦口婆心的教育要强得多。3.认真负责

认真负责,最根本一条,就是对学生成长和成才负责,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自觉对学生负责。对学生负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求教师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即在教育过程中,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用思想品德塑造学生的灵魂,既要重视“显性”教育,又要注重“潜在”教育。教书与育人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做好教书育人,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每堂课知识传授的程度,备课的深度广度,批改作业的认真程度,对每个学生全面耐心的关怀程度,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态度,转化“后进生”、家访等等,这一系列大量工作,不是靠领导检查和计算工作量便能解决的,而是靠教师“职业良心”。任何一位高明的领导都很难定出教师劳动在一个时间、空间之内的质量、数量界限。[3]对学生负责,还要求教师主动自觉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书育人活动的基础,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朝着教育目标不断前进的动力。(2)对学生家长负责。家长把孩子托付给学校和老师,是出于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希望教师能把他们培养成才,为了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主动自觉地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磋商、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才。

(3)对教师集体负责。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所以,教师之间要互相配合,经常交流,绝不允许教师相互拆台。

* 本文为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研规划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DBB07010)

(4)对社会负责。对社会负责,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如果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合格的、高质量的,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相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合格,甚至是“危险品”,就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危害社会和他

人。所以,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力争为社会多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学生。4.为人师表

即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大量实践表明:只有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才能卓越的教师,才能成为人们的榜样,才能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教师威信越高,其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则相反。教师威信的形成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基本的就是要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3]如何做到为人师表?

(1)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教师是通过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的,只有具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量事实表明: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处处用良好品行去教育和感化学生。

(2)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态度、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学识才干、思维方式、道德品性等都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深刻的影响,乃至终身难忘。教师的榜样,具体表现在,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形象、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实事求是、正直诚实等等。

(3)坚持“身教重于言教”。无声的身教胜于有声的言教,这是教育实践得出的结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亲切告戒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3]只有教师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方面面真正“以身立教”,才会增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认识的形成,并推动这种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否则,很难。5.严谨治学

所谓严谨治学,就是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对待教学的全过程,严格要求自己,谨防出错,这是教育学生的最基本要求。[4]为此,教师无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等等,都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可现实中,很多教师,得过且过,马马虎虎,从而给学生树立不好的榜样,这样无论对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都将产生不好的影响。6.诚实守信、实事求是

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工作作风。因此,教师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在教育学生等方面,都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从而树立“求真务实”的典范!切不可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果那样的话,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给学生树立坏的榜样,丧失“人师”的尊严。更为严重的是,会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3]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在求真务实呢?难怪人们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看似一句非常平淡的话,但却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和担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旦教育者偏离了求真务实的准则,那后果难以想象。

7.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热情开朗的性格

青少年求知欲强,对自然界的事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都感兴趣,他们头脑中有无数个为什么需要教师解答,他们有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专、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稳定和持久的兴趣。教师的兴趣,不但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手段,而且也是教师与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建立共同语言,融洽师生感情,培养教师威望,为全面完成教学、教育任务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热情开朗的性格,就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处处表现为热爱人生、热爱事业、精神饱满、勤奋愉快、胸怀坦荡、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不但会给学生和同事以极大的感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且会使人感到愉快、轻松、容易相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性格也有利于克服逆境和心理挫折,不致于因孤僻、悲观、冷漠的消极情绪而影响教学、教育效果。8.注意语言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语言方面,教师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要生动。教师的语言除了做到规范、精练、准确外,必须进一步做到生动,要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要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同时,还要借助比喻、成语、典故等形象的事例讲解说明。这样讲课容易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注意力,减少学生疲劳感,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如果一个教师在讲课时,语言呆板单调、枯燥无味,使人听来昏昏欲睡,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是多么重要的知识理论,无论教师重复多少次,都是很难让学生理解记住的。如现实中有的教师上课学生睡觉就是明显的例子。二是语言要纯洁。教师的重要工作是育人,所以,教师要在文明的语言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教师的语言低级、庸俗、粗鲁污秽,只能说明此人道德品质低劣,不配为人师。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说话都要讲究文明礼貌,都要自重自爱,尊重他人,保持自己良好的风范形象。切忌:不能用刻薄蛮横的语言讽刺、挖苦、训斥、奚落学生。如果那样,一方面,必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必然引起学生逆反心理。轻则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重则导致他们与教师发生“冲突”,有的直接冲突,有的间接心理冲突。如现实中,很多师生冲突就是明显的例子。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业务素质等等。

总之,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为了亿万家庭幸福,为了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了“未来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真心希望每位教师率先垂范,“用心”教育,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 萧宗六、余 白编.学校管理学新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3

2徐兆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教书育人,2006(20):36

3 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3、220、221、119 4 安徽省教育厅组编.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材料汇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