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时限时训练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3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

辛亥革命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仍C.土地兼并严重D)B.社会治安混乱D.官吏贪暴腐败[题干材料中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速,“推寻本原”是官吏长期鱼肉百姓而大吏置若罔闻。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官吏的腐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虽然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但却不是材料中曾国藩的观点。]2.据史料记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了()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封建地租关系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3.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A.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C[材料中表彰和纪念的是“忠义之士”,与清朝所谓的正统价值观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1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可知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4.19世纪中期,英国人看穿了天国,认为其虚弱无力、不堪扶持,所以《泰晤士报》严正表示:“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金苹果的龙”,最终英国政府做出了“选边”的决定。此处“选边”的含义是(A.没有太大作用了,干脆淘汰B.保持中立,静观其发展C.没有利用价值了,让其靠边站D.放弃中立,参与镇压“叛军”D[材料中“‘叛军’已经成为‘阻挡我们摘取舍苹果的龙’”“英国政府做出了)‘选边’的决定”表明英国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项正确。]5.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D[A项只能表明“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排除;B项只能表明“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故D项正确。]6.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B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社会政治制度被搅乱,故A项错误;题干中“康有为……反清来促成革新……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反面教训”说明了其促进政治变革进程,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并未改变封建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并未实现资本主义理想,故D项错误。]7.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借烧香宣读誓约并订立章程,以反2清为宗旨,其用意是“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说明岳王会()A.盲目效仿古人不符时代潮流B.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C.具有狭隘的民族革命思想D.凸显资产阶级民主精神C[材料中的现象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是视野狭隘,没有从反对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故C项正确。]8.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C[材料中“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说明革命派要求推翻封建帝制,有)民主的要求,对外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有拯救中华民族的愿望,故C项正确。]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B[由“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体现了近代以来民主观念逐渐增强,反映了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这一世界潮流,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没有民主,故A项错误;杰出人物可以推动历史进程,但不会起到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10.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3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D[材料表明只有部分士绅抵制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顺水推舟……并扩大权势”可知部分士绅借机扩大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仍有部分士绅愚忠清朝,故C项错误;材料中士绅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其对革命态度各取所需,未真正认识革命,故D项正确。]11.(2017·泰安质检)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革命派与立宪派采用不同的手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的是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革命派与立宪派“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故C项正确;各阶层的支持是不符合史实的,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D项错误。]12.(2017·大庆模拟)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发展经历了口头传播、纸质传播(报纸)到现在的信息传播为主,题目中并未提到方式的变化,只是一种方式,故A项错误;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打破是在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而且民主是政治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两年”可知,此时处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之下,并未有言论出版自由之说,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标榜民主”“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可知,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成都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4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朱英《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材料二时间新中国官方纪念辛亥革命大事记主要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社论标题《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1961年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和杰出的民主主义者。”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共同纪念这个光1981年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1991年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多年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国人民正朝着现2001年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2011年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注:1951年和1971年因特殊历史背景,未举行纪念大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特点,分析说明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1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5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回答。第(2)问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活动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一直在举行,并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从讲话内容看,纪念活动紧扣时代主题。究其原因,可以从辛亥革命的意义和现实社会的需求等角度加以回答。[答案](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任答两点即可)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长期坚持,除特殊年份外,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将纪念辛亥革命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自己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任答三点即可)原因:①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②是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共同目标决定的。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③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可以不断发展与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框架下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可以将辛亥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在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鼓舞民众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勇气,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寻访历史事件当事人,从中获得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20世纪60年代,某大学历史系学生确定了“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的研究专题,为了广泛收集资料,搞好这个专题的研究,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了一份寻访辛亥革命当事人的调查提问提纲,以下是这份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①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的活动。②武昌起义后,西方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罪行。③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对抗革命坚持反动统治的罪行。④武昌起义后,各地旧官僚、立宪派混入革命队伍破坏革命的活动。⑤南北议和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经过。⑥袁世凯独裁卖国、镇压革命的罪行。⑦南京临时政府奖励、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民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史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调查提问提纲的内容提出修改、补充或更正,也可以否定提纲内容提出另外不同的寻访调查方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6[解析]研究专题是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受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内“左”倾思想的影响,材料只提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工业化的推动,而过多地强调了帝国主义国家、旧官僚、立宪派、袁世凯等对辛亥革命的破坏,偏离了主题。因此,可以从辛亥革命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思想观念近代化、社会习俗近代化,以及肯定革命派的妥协对加速民主革命进程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增加提问内容,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提问内容。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结社等民主自由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示例二: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思想观念近代化的提问内容。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溥仪的两次复辟帝制均遭到人民的反对而迅速失败。示例三:应增加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的提问内容。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主要强调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推动历史进步的功绩认识不足。应当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以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辛亥革命后,在民国政府的倡导下,社会习俗日益近代化。如男子剪辫子,中山装、旗袍流行,实行公元纪年等。示例四:提纲中“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导致袁世凯窃权”的认识不当。应改为“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为革命尽快结束帝制取得胜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理由:提纲的内容受20世纪60年代“左”倾思想的影响,把革命派必要的妥协退让视为软弱和丧失原则,实际上是否定历史发展的过渡性、渐进性,是不可取的。7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在军事上与北方相比处于劣势,不做必要的妥协退让,依靠武力对抗很难实现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理想。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必要的妥协退让实现了由帝制走向共和的平稳过渡,减少了武装对抗带来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给与肯定。示例五:改变事前拟定提纲的调查方式,让被调查的当事人自由畅谈革命中的亲身经历。理由:事前拟定提纲限制了被调查人的叙事范围,不利于获得辛亥革命完整、准确的资料,不利于全面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材料中的提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左”倾思想,过分强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失败的结局,对革命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会导致对革命评价的片面性。我们应当通过调查尽可能占有广泛的历史资料,以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为指导,对占有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辛亥革命。(其他观点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