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的分析研究简述
来源:华佗健康网
河南化工 ・l0・ HENAN CHEMICALINDUSTRY 2010年2月第27卷第2期(下) 汞的分析研究简述 阳章友,曾一平,张丹,魏文静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400044) 【摘要】 目前科学家对汞的分析研究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被用于到汞的分析研究中,本文综述了近年来 关于汞分析研究方法。 【关键词】汞;检测方法;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TF819.1 1 引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467(2010)04—0010-01 着Hg2 的增多而增强,由此来实现对Hg2 的荧光增强检测。 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Khabarov,Yu.G研究用亚硫酸 钠与Hg 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的产物在230nm处有最大紫 外吸收峰,检测Hg 的线性范围0.5 13.0mg/L,检测实现了 快速化操作。刘梅等研究了在在硫酸介质中,Hg。 与硫氰 酸钾6G和罗丹明6G形成三元离子缔合物,阿拉伯胶和吐温 汞是中国第一批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限制标准的 污染物之一。在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就有因汞中毒 导致的水俣病。由于汞的毒性很强,且易被生物富集,并通 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因此中国把汞列为“第一类污染物”.最 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把汞列为环境激素类污染物。汞 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存在多种危害,若存在于天然水体 中,则会对大范围的人群造成威胁。环境中汞的分析测定是 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2 汞分析检测方法 20混合胶束可对测定体系增溶、增稳、增敏,建立的方法可在 水相中测定痕量汞。该方法测定汞的线性范围为0.1—1. 5mg/L,检出限为0.08mg/L。 2.4 基于纳米技术的Hg 测定法近年来国内外不断的 提出基于纳米技术的Hg2 检测新方法,鲍军方等利用Hg2 自然界的汞主要以无机汞(Hg2 )和有机汞(CH,Hg ) 形式存在,有机汞亦可以经过消解成Hg2 形式进行测定,目 前,对Hg2 的检测分析新方法层出不穷,总体分以下几类: 电化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基于纳米 技术的Hg2 测定法。 2.1 电化学Cabello—Carramolino,G.[11建立了一种新的 的核酸适体修饰纳米金形成探针建立了一种定量检测Hg2 离子的方法.Hg 与DNA作用形成T—Hg—T的结构,导致 在高盐的情况下纳米金失去DNA在发生凝聚变色来实现 Hg 测定,线性范围为5.0×10一~7.2×10~mol・L~,检 测限可达3.3×10 ”mol・L~。Matthew Rex,F|orencio Hg 的电化学检测法。通过对凝胶电极的修饰从而在电化 学上来实现对Hg2 的检测,其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0× l0 5.0×10。。mol/L,检出限3.0 g L一。王亚珍,许 E. 等提出了新的基于金纳米棒的Hg2 检测法,基于Hg ̄ 与Au。之间的特殊反应从而实现Hg 高的灵敏度的测定。 3 展望 江扬 提出了以llano—TiO:膜修饰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水相中的痕量H .详细研究了 Hg2 在nano—TiO 膜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行为。 线性范围为2×10~一1×10 mol/Lo检出限可达5× l0一mot/L. 目前一些新的基于纳米效应的汞检测法备受人们关注, 如基于汞与金、汞与DNA的特异性反应等。有望实现汞的 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便携式的乃至在线监测。 参考文献 [1] Cabello—Carramolino,G.;Petit—Dominguez,M.D. Appliea・ tion of new sol—gel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2.2 荧光分光光度Matsushita,M J.等研究发现,当一种 特殊的抗原与对应的抗体反应的时候会生成一种具有荧光 的化合物,当加入相应的Hg 时,会生成一种不具有荧光特 trace mercury.Analytica Chimica Aeta.2008.614(1);103 [2] 王亚珍;许江扬.Hg 在纳米二氧化钛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2):238— 241 性的化合物,对整个反应产生荧光粹灭效应。从而以此来检 测Hg“。K0,S.一K.;Yang,Y_4 J.一等设计了一种基于罗 丹明系列结构荧光增强法检测Hg 的荧光法,在没有Hg“ 的情况下,RhB结构在本质上来说在551nm处是无荧光产生 的,但加入Hg 后,由于Hg 的作用使得RhB的结构发生 [3]Matsushita,M.;Meijler,M.M.;Wirsching,P.;Lemer,R.A. A Blue Fluorescent Antibody—eofactor Sensor for Me ̄ury.Org. Lett.2005,7:4943—4946. [4] Ko,S.一K.;Yang,Y.一K.;Tae,J.;Shin,I.J.Am.Chem. Soc.2006,128,14150. 变化,产生了环状结构,从而使得在551nm处的荧光信号随 作者简介:阳章友,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