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与职业卫生学名词解释(重点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卫生标准并以一定评价方法对某个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的评价与预测。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各种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化学性质均没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心得、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也称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或重铬酸钾指数。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又称水性传染病,是指饮用或解除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使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目的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共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有机氯制剂等。 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也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突然对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其实质和最大负荷之间的差值。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因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致使当地的水和/或土壤中的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饮水、摄食等途径使体内这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而发生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sm:是指由于长期饮用高砷地下水、暴露燃用高砷煤烟环境,导致摄入过量砷引起的以掌跖皮肤角化、去干皮肤色素沉着和脱色斑点共存的皮肤改变为主的表现,同时 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血管、呼吸等多系统、多脏器受损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 指以智力残疾为主要特征伴有神经综合症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一种疾病。 特点:1智力低下2聋哑3生长发育落后4神经系统症状5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6甲状腺肿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 由于特定地区的地质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导致当地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病氟病。
有机物的腐殖质化: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又不断合成,最后变成腐殖质的过程。
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effective height of emission: 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本身的高度和烟气抬升高度之和,可用烟波中心轴到地面的距离表示。
投射角angle of incidence:是指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不应小于27°。
开角opening angle:是室内工作点与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和室内工作点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不应小于4°。
采光系数daylight factor:是指室内工作水平面上(或距窗1m)散射光的照度与同时室外空旷无遮挡物地方接受整个天空散射光(全阴天、无太阳,无雾)的水平面上照度的百分比。也即全阴天的室外散射光有多少能进入室内。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生产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门科学。
接触评定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最高容许浓度 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任何一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得超过的浓度。
生产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及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又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病损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统称职业性病损职业病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
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损害,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病因;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潜在疾病暴露,或加重已有病情;改善工作条件,该病可控制或缓解
氧需 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氧债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氧上限 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静力作业 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佛所进行的作业
动力作业 在肌肉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运用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
蓄积 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不能完全排出,则可能在体内逐渐积累,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
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空气动力学直径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正辐射 周围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周围物体表面向人体发放热辐射而使人体受热。
高温作业 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干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低。
湿热作业 生产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是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如印染、造纸、矿井等。
热适应 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热痉挛 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神清、体温多正常。热衰竭由于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等响曲线 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
响度级 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声级为了准确评价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在进行声音测量时,所使用的声级计是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参考等响曲线,使用A、B、C、D几种计权网络,使用频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听觉适应 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15 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
听觉疲劳 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可提高超过15-30dB ,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永久性听阈位移 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提高。
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运动病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振动性白指 由局部振动所引起的手指的间歇性发白或发绀。电光性眼炎 波长为250-320nm 的紫外线,可大量被角膜和结膜上皮所吸收,引起的急性角膜结膜炎。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指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不得超过的接触限值。在此浓度下,几乎全部工人每天反复接触而不致产生有害效应。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是按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规定的容许浓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