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出征》理解性默写
《十五从军出征》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诗中写道,十五岁的少年因为国家需要,辗转征战,遍历了千山万水,最终化作了一位英勇的将军。这是一首激昂的爱国诗,充分表达了中国民族英雄不屈不挠的精神。
本文将依据诗中内容,给出理解性默写。
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说的是少年十五岁时从军,八十岁才能回家。十五岁的少年不知天高地厚,他只是听从国家号召,踏上了征程。而八十岁时的他经过了一生的战争和沧桑,才可以结束军旅生涯归家。
第二句:“道逢乡里人,家在何处问。”
这句话是说,少年在外游荡了多年,回到家乡时却发现乡亲们早已不知去向。于是向路人打听家乡的情况。
第三至四句:“乡里可藏兵?莫非藏在蓬莱山下白玉京。”
这句话就是乡里人的回答,他们告诉少年,家乡的士兵都被藏在了神话中的蓬莱山白玉京中。
第五至六句:“长信守金城,缺月挂疑煌。”
这句话描述了少年的心情。他找不到自己的家人和故乡,心中充满焦虑和迷茫。他独自守护着“金城”这座城池,望着被残月遮挡的天空发呆,不知明日何方。
第七至八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这句话说得是,人们翩翩飞去的大雁成群在归途中,少年黯然返航。他的心思却不在远方,而在家乡山河间的花前草上。
第九至十句:“别业逢时夏,提枚破蛇颜。”
这句话是说,少年离开军队后回到家中,正值丰收的夏季。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长得很丑陋的毒蛇,便手持枚棗将其打死。
第十一至十二句:“赤霄直庐晚,蜃阁倒于天。”
这里描绘的是在载誉归家的路上,少年看到了屹立于天边的赤霄山直庐,以及一个在水面上出现的蜃楼。
第十三至十五句:“黯黯销魂者,悠悠水与天。”
最后一句是对少年的评价,他虽然经历了很多考验,但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爱国的心,深情地憧憬着家乡的山河和自由的天空。
这首诗史诗歌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十分流畅,描写了一个年轻人追寻理想、热爱祖国、振奋精神的故事,鼓舞了许多中国民族英雄的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首值得深刻理解的诗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