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饮酒(其五)

来源:华佗健康网
饮酒(其五)

常识

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

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其隐逸文化

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

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喜爱菊花。

陶诗的主要风格

1、平淡自然

2、语言质朴,明白易懂

3、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创作背景及主旨

背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决心隐居后所作

主旨: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

的向往和憧憬。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然而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赏析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

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把握“心远地自偏”的内涵以其与主旨的关系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意蕴,把握“见”字的妙处,理解诗人蕴于其中的情感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内蕴

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思考练习

1、本诗最后两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谈谈你对“真意”内涵的理解,并

说明理由。

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 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

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2、陶渊明《杂诗》其二云:“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冷席。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如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诗的情感以“平静”为 人所熟知,阅读此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

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