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第19卷第3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IZ)GY(Social Sciences) V01.19 N0.3 Mav 20O6 2006年5月 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许一飞(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其科学发展的四段论模式,即:问题一猜测一反驳一 新的问题。其逻辑同时也体现着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学说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他的学说的走向与归宿。 关键词:波普尔学说;科学发展模式;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BI5 文献标识码:A Interpreting Popper’S Theory with the Inner Logic of Popper’S Scientific Developing Mode Xv Yifei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150080) Al ̄tract:The central problem at"Popper’s scientiifc philosophy is the increasing of scientiifc knowledge and its four—step mode is namely,que on— c0njectuI +耐_utadoIr+I w problem and its logic also embodies the inner l0 c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per’s scientif- ic philosophy and therefore is the trend and destination of his theory. Key words:Popper’s theory.the model of scientiifc development,inner logic 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作为波普尔科学哲学的 进行着猜测与反驳。他说:“我勤奋工作,常常深深 陷入不可解决的困难,但是我在发现新问题时,同 这些问题搏斗时、取得进展时最为高兴。因此我认 为,这就是最好的生活。”l2J因此,本文拟从波普尔 所面临的问题开始,用科学知识增长的逻辑来梳理 他的理论。 中心问题,其理论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波普尔 曾经在多次讲演中使用其科学发展的四段论模式。 此理论在波普尔心目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波普尔把这一理论概括为这样一种图式: P1一 rr—EE—P2 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提出一切科学讨论从问 题(P1)开始,对于问题我们提出某种试探性的解决 试探性理论(rIT);然后批判这个理论,试图排 除错误(EE);并且正如辩证法的情况一样,这个过 ——P1 问题——科学理论的开始 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一理论”的 二重切分,认为观察渗透着理论。从知识的来源来 说,理论先于观察;从科学的发展来说,则科学开始 于问题。“应该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 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3]“实际问 题的产生是因为什么地方出了差错,由于发生了某 种意想不到的事件0”L4J 波普尔首先面临的是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 1933年,他完成了《知识理论中的两个基本问题》, 程又重新开始:理念及其批判修正提出了新的问题 (P2)。”…在他看来,任何理论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是对所面I临问题的一种“假设或猜测”,并且在“反 驳”中得到进步。 纵观波普尔的全部科学哲学理论,其中无不蕴 含着这样的科学发展的逻辑,而其开放社会的社会 学理论可以看作是其科学哲学理论的社会学延伸。 波普尔的一生面I临着许多问题,并且在不遗余力地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石里克和弗郎克主编的《科学世 收稿日期:2006—04—05 作者简介:许一飞(1979一),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许一飞: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35 界观论文集》丛书里出版。这成了波普尔科学哲学 休谟关于归纳推理不能在逻辑上得到证明的 分析是完全正确的。但休谟没有将他自己的逻辑 分析的力量进行到底,无法弥补经验事实与普遍命 题之间的“缝隙”,没有找到关于个别事实的单称陈 述与关于普遍规律的全称陈述之间的可靠的逻辑 通道,只好付诸于“习惯”和“联想”。康德看出休谟 的解决方法的不足,既然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理论 不存在着必然性,那么科学是怎样保证始于经验的 的真正开始,并最终扼杀了逻辑实证主义。 一归纳问题又被称作休谟问题,从休谟时代开始 直困扰着无数哲学家。近代科学出现以来,人们 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念:科学家首先从科学实验开 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精心的控制和严格的观察, 在持续不断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性陈述,这种 方法叫做归纳。归纳方法自从被F.培根系统论述 以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一直作为科学的 知识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呢?又是如何能够持续不 标志,成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建立在 归纳的基础之上,有观察和实验的佐证,因此便成 了确实可靠的知识。科学成了此类知识无限积累 的过程。 休谟经过充分地思考对归纳法提出了诘难。 他说:“为什么根据了这种经验,我们就超出我们所 经验过的那些过去的例子而推出任何结论呢?”此 一问给归纳法以致命打击,它毫不留情地拷问出归 纳法的自身的缺陷。其一,个别观察得到的具体陈 述,只是从特殊经验中得出的特殊命题,我们又如 何以特殊代替一般,从特殊命题推导出不受限制的 普遍的陈述呢?也就是说,特殊命题与普遍命题之 间没有任何可靠的逻辑通道。经验所提供的大量 例证,无论数量有多么大,都只能是有限的。我们 不能用有限代替无限,所以我们根本无法保证今后 不会出现例外或者反例。其二,归纳法本身的有效 性问题。长时间以来,人们把归纳法的有效性看成 是天经地义的。但归纳法作为一种逻辑方法,本身 不能进行演绎证明本身。人们只有通过经验来为 归纳法寻找根据,其结果只能是陷入以经验归纳证 明经验归纳的循环论证的怪圈。至此,归纳法既失 去了逻辑基础,又失去了经验基础。正如罗素所 说:“休谟证明了纯经验主义不是科学的充足基础。 但是只要承认这一原理,一切都可以按以全部知识 基于经验这一理论往下进行。必须承认,这是严重 背离纯经验主义的。那些非经验主义者或许会问, 如果一种背离是许可的,为什么别的背离就得禁 止?”L5J让人悲科学所赖以依托的基础竟是其合法 性无法用实验验证的,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悲哀、尴 尬的事情啊!也难怪C.D.布罗德把它称为哲学不 可外扬的家丑。 既然归纳法作为科学的基础已经失去了其稳 固的地位,那么把归纳作为划界标准也必然失去其 仲裁功能。康德试图解决“归纳问题”,把所谓的 “休谟问题”深化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分界问题”。 波普尔把“分界问题”称为“康德问题”。 继地向前发展并与空洞无物的形而上学划清界线 呢?康德对此的回答是:借助于人的先天理智的创 造能力整合后天的感觉经验,使后天的感觉经验具 有先天理智的普遍必然性并且同时具有新的经验 内容,使整合后的感觉经验成为科学的理论知识。 面对着“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波普尔开始 提出了“某种试探性的解决——试探性理论”。“对 归纳并不存在不必遗憾,没有它我们干得也蛮好 ——我们有作为大胆猜测的理论,我们尽可能严格 地、用我们最大的聪明才智来批判和检验这些理 论。”L6J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和《猜想与反 驳》中,在重新思考“休谟问题”和“康德问题”的基 础上,提出了他的科学分界标准即可证伪性。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为归纳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可行性的方案,为科学的方法论开创了一块独 辟蹊径的天地。从此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有了较 为可行的解决方案。波普尔说:“因此归纳法是不 存在的:我们决不能根据事实论证理论,除非用反 驳和‘否证’的方法。”l7J波普尔用可证伪性作为科 学分界的标准而摒弃逻辑经验主义者的“意义标 准”。他认为,“实证主义关于‘含意’或‘意义’(或 者可证实性或归纳的可确证性等等)的概念不适合 分界,因为形而上学尽管不是科学,却不一定没有 意义。不管怎样用有没有意义来分界都会使界限 同时既太窄又太宽。这样的分界会违反它未来的 一切企图和声明,连科学理论也会因为无意义而被 排除,同时却又无法排除那种被称为‘理性神学’的 形而上学”。l8J波普尔的解决方案一开始就提出了 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非对称问题。无论观察到 多少只白天鹅,我们也不足以从中得出“所有的天 鹅都是白的”这个结论。因为在逻辑上不能够排除 黑天鹅存在的可能性,只要有一次观察报道有黑天 鹅的存在,我们就可以通过逻辑推导出“并非所有 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这恰恰说明经验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9卷 义的概括尽管不能被证实,却是可以被证伪的。同 时,波普尔也指出,传统理性主义所寻求的科学知 识的精确证实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精确只 能是对精确的接近。打破固有的对所谓精确的盲 从,发现其不精确之处,使理论的精确性前进一步, 这才是科学研究的关键。而找到不精确之处恰恰 就是一种尝试着消除错误的方法论原则的实行,或 者是判决性实验,或者是相反的例证,无不体现着 证伪主义实质所在。因此,他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 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波普尔在对“归纳问题”和“分界问题”提出可 行性方案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知识增长问题:“认 识论的中心问题从来是,现在仍然是知识增长的问 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的最好方法是研究科学知识 的增长。”[ ]波普尔本人称之为“波普尔问题”。通 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科学知识既不来自经验的 归纳,也不来自先天的理性。那么科学知识怎么可 能永无止境地增长呢?知识是如何进化的呢?为 此波普尔提出了知识增长理论或知识进化论,它包 含着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科学理论是大胆猜想,是可错的、可证 伪的”。波普尔断言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猜测性 的,是一种在先天的推动下,对自然界所做出的普 遍I生的猜测。他说:“我们的科学并不是认识。 ……我们决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这种“猜测” 因其具有探索的性质,因而迟早总会被证伪的,然 后代之以新的“猜测”。这是一个排除错误的过程, 科学在排除错误中前进。科学的根本性质即“猜测 与反驳”;科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试错法”,即尝试与 清除错误的方法。 第二,知识是客观的,世界3就是客观知识的 世界。世界3是人造的,因此具有主观性,又是客 观实在的,这样的客观实在本身具有的猜测性成为 知识论的主导方面。知识本身的“进化逻辑”导致 的知识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曾 发现的潜在问题的猜测和反驳。在对“归纳问题” 和“分界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波普尔从方法论和 认识论的层面上论证了证伪原则的合理性。而在 客观知识的世界3理论中,波普尔从本体论上进一 步论证了证伪原则。具有猜测性的客观知识所在 的世界3的“自主进化”,是在证伪的原则下的进 化,“都将创造出新的预想不到的事实,新的预想不 到的问题,并且也常常创造出新的反驳”。 EE反驳——对波普尔理论的批判 既然理论是猜测性的,那它的本身一定蕴含着 新问题,所以它应该接受反驳。波普尔所说的反 驳,就是对理论的检验或者证伪。反驳就是一个排 除错误的过程,是一个批判的过程。科学必须接受 严格反驳,去淘汰内容更少、解释力更差,即可证伪 度更低的理论。从而筛选出内容更多、解释力更 强、可证伪度更高的理论。 实际上,波普尔的理论自出现的那一天开始, 在批判着前人理论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其它理论的 批判。按照波普尔的任何理论都必须接受检验的 证伪主义原则,波普尔理论也必须经受检验和批判 乃至于被证伪。因此波普尔理论本身也是具有可 证伪性的。 众所周知,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抓住了证 伪主义的种种缺点和错误,并对证伪主义进行批判 和反驳,这最终导致了证伪主义的衰落。历史主义 对证伪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第一,理论未必会 被证伪。既然观察渗透着理论,那么纯粹中性的观 察是难于实现的,因而无论观察陈述做得多么详 尽,都是容易出错的。这样就导致证伪同证实一样 面临相同的困境。正如拉卡托斯指出的那样,理论 的证伪和证实一样,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理论 与观察相矛盾,应当抛弃的也并不一定是理论。第 二,证伪主义在反对逻辑经验主义静态的经验积累 的量变的知识发展模式的同时,走向了另一个极 端,认为科学发展只有否定或质变。历史主义为此 提出:科学发展模式是量变与质变相交替的模式。 第三,判决性实验的不充分性。波普尔夸大了判决 性实验的作用,认为一个判决性实验足以驳倒一个 理论,这是不符合科学史的事实的。在科学史上, 一个反例的出现,往往不会立即导致理论的崩溃。 正如千万个正例不能完全证实一个科学理论一样, 一个反例也不足以颠覆一个科学理论。 P2新的问题——在错误中前进 波普尔从别人的缺失和偏颇中看出了问题,开 始了自己的理论建树;别人也在他的理论的缺失和 偏颇中发现了问题,构建了新的理论。波普尔说: “从错误中学习。”“科学是试验性事业,错误是在所 难免的。” l_因此波普尔是不怕犯错误的,“怕犯错 误只是一种可怜的愿望”。 波普尔认为理论只不 过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尝试,而尝试往往是可错的, 有了错误就需要修正错误,甚至于有必要打碎自己 正在使用的理论的框架。他说:“我确实承认,在任 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理论框架的囚徒。但 我们又是匹克威克式的囚徒。只要我们愿意干,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许一飞:用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内在逻辑解读波普尔学说 37 可以在任何时候打碎自己的框架。诚然,我们又会 不断的反驳中发展。随后而至的科学哲学的历史 为自己找到一个框架,但这一个会更好,更宽些,并 主义流派的兴起,恰恰是对证伪主义反驳的结果。 且我们能在任何时候打碎它。”[13]波普尔正是以这 从此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反驳恰恰验证了波普尔的 种企图打碎一切“框架”、想要证伪一切理论的姿态 理论,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具有可证伪性的。因此, 展现给世人的,他肩扛证伪主义的义旗,昂然前行 它的被批判后的衰落并不是失败,而应该被看作是 在批判理性的道路上,有猎猎招展的辉煌,也必将 一种成功。 会有渐去渐远的归宿,这是他所创立的学说的逻辑 当然,科学知识增长理论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 使然。因此,他也必将招致批判,经历反驳。事实 物,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暴露出自 上,证伪主义被反驳了,而波普尔认为反驳是非常 身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波普尔学说 重要的。科学在不断的反驳中前进,科学哲学也在 是具有科学意义的理论的认识。 参考文献 [1][2][4][6][7]波普尔.无尽的探索[M].邱仁宗译.江苏 版社,1986:5,127. 人民出版社,2OOO:29节第一段,27节第一段,29节,32 [1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 节后第二段,16节后第三段. 新编.168. [3][8]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 [12]波普尔.客观知识[M]//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 社,2001:317,361. 编.186. [5]罗素.西方哲学史[M]:699—700. 113]Imre Lakatos and an Musgrave edi.Criticism and the [9][10]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查汝强等译.科学出 Growth ofKnowledge.I.ondon,1970:56. (上接第11页)吁书上进行了集体签名。时隔一 终于在公布房源的第五天学校安排了分房的时间, 周,他们几个代表拿着这份有集体签名的分房呼吁 并如期将房子分配了下去。此项长达两年多的社 书找到了学校的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副校长感到事 区冲突终告结束。 态严重,为了稳定他们,答复他们会尽快解决。教 随着人们主权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身的利益 师们的条件是必须在一周内公布房源,安排出分房 有一个合理的争取。在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有效 的时间,否则他们将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又隔了一 地解决冲突时,如果运用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 周学校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将行动进一步升 巧,社区冲突还是能够以理性的方式解决的。但其 级,进入了对抗性阶段,由50多名工人在行政大楼 中腐败现象的解决,是社会行动所无法办到的,只 外集体静座,上午有课的教师集体不上课,这使得 能期待通过国家监督机制的完善来减少公共权力 学校开始重视这些教师的要求,在当天下午将房源 的腐败现象。 通过网络公布出来,并承诺马上安排时间分房子。 参考文献 [1]文林峰.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冲突分析.现代物业,2003 校学报,2005(2). (12). [5]甘炳光等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2][4]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2001: 社,1994. 179,168. [6]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OO4. [3]柯彪.公共权力腐败与监督机制创新.中共郑州市委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