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体现教师语言的美

来源:华佗健康网
语文学刊如何体现教师语言的美○赵红玫

(河套大学,内蒙古临河015000)

【摘要】教育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的,教师的语言应适应各种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应以独特的文化品位给学生以文化熏陶。这也正是教师语言魅力之所在。【关键词】适境;品位;言语生成;认知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都是靠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的。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1]

的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教师的语言,配伍。语言也在妙用,妙在何处?妙在适应题旨情境,巧用词语,巧用修辞。说话人运用语言的创造性、灵活性、多变性、技巧性无不体现在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情而异的精心选择词语组织句子上。同时,语言实践也告诉我们,语言的优劣是相对语境而言的,语言的魅力要在语境中才能显示出来。1.适合语境的教师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联想和想象。教材内容的多样性,要求教师的语言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背景,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调动学于漪老师教学《春》时的一段导入语:“我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因为《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于漪老师在简短的几句话中,连续使用了描述的语言,用充同满感情的语调绘出了一幅春的画卷。语言适合本文的特点,时也很适合中学生的认知背景,以描述的方法形象地再现了春的景色、春的力量,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中去,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体验,而且以健康向上的情调感染学生。学生跟着她的思路融入到春的景色中,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再如,一位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在分析了贾府的象力。规矩礼法的描写后说:“现在要讨论的是,曹雪芹写院落房屋、这些贾府的‘软件’所表现的‘精神’,与院落房屋的‘硬件’所表‘显赫’,其作用是什么?”(学生答:意在揭示一个封建大家现的庭的鼎盛繁荣。它的富贵繁荣,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礼教的……)老师说:“对。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得感‘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谢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芹的,是他一手策划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这位老师根据时代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等语境因素,加进去一些很有时代感的词语“硬“软件”“导游小姐”“策划”“时间隧道”等词语,使学生感到件”亲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2.适合语境的教师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火种,是播撒在学生心田的种子。这也正是教师语言魅力之所在。一、提高教师语言美的心理学依据首先,言语生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说话者将头脑中要传递的意义转变为声音,这些声音由具有句法结构的语音序列组成,能让人听到。具体地说,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即构思阶段(说话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转换阶段(说话者运用句法规则将所要想,确定说话的内容)表达的思想转换成语言信息)、执行阶段(将头脑中的语言信息。由此可见,言语表达要想取得最佳的交际效变成口头语言)果,就得迅速准确地进行信息编码,并且巧妙有效地运用语音手段完成发码、传递,因此要求表达者要敏于思维,慎于措辞,善于表达,巧于应变。这就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认知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语言认知研究方面的理论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是“信息加工和“联通主义理论”。结合这两种理论可以知道,语言的认理论”学生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过程其知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实也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学生的理解一方面取决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师输入信息的方式言语环境有选择性地及内容,若教师能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创造性地使用言语形式及内容,那么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这也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教师语言魅力的体现(一)适境“药是死的,病是活的”,又说“药在妙用”,妙在何俗话说处,妙在用固定不变的药,针对灵活多变的病,巧用剂量,巧用[作者简介]赵红玫(1968-),内蒙古临河人,河套大学讲师。

25语

文学刊2009.5教材教法力和创造力。教师语言的职能不只在于传授知识,同时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智能、激发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任务,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依靠教学语言的点拨、引导、激发。有关研究表明:在语言水平高的教师的教学下,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都比其他的学生高。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语境,适时地去引导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火花,使他们获得乐趣。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惟疑而后悟也”。钱梦龙在《故乡》的教学实录中,处处体现着对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在分析完了闰土这一形象后,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小说写了闰土之后,为什么还要写杨二嫂?”根据学生的反馈,钱梦龙适时调整表述的角度,让学生自己动脑,由现象入手,再找原因,一步步引导,最后指出写作目的,即杨二嫂的贫困更全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萧条,这一过程的分析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一位语文老师在教《鸿门宴》一篇时,同时找出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一》中的相关文字,让学生对照阅读,并提问:“同样是伟大的史学家,同样是伟大的历史巨著,为什么一个要写,一个要删呢?而且删掉的还是最精彩,最富有表现力的呢?”。类似的提问,教学中随处可见,如:“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愚公到底愚不愚?”;“为什么说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是情节发展的必然呢?”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力和创造力。3.适合语境的教师语言能够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种氛围,也是教学语境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和教师语言水平具有极大的关系。有经验的教师非常善于利用语境创造良好的氛围,典型的例子便是钱梦龙在新乡军分区礼堂讲的一节示范课,由于教学地点、场合、教学对象的变化,课堂气氛非常紧张,钱梦龙开课前,根据教学地点是“礼堂”这一语境因素,用“主角”与“导演”的关系,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气氛也完全改变了,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再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上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依据教学设计她提出一个问题:“花为什么开?”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好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孩子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孩子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个孩子说:“她也长耳朵,好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然后则反问老师:“老师,您说呢?”女教师侧脸仔细想了想,露出灿烂的笑脸说:“我猜,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小脸,笑了。”老师的回答清脆明亮,孩子们也都笑成一朵灿烂的花儿。孩子们充满灵气的回答,固然令人惊讶,而这位教师精彩的回答也令人钦佩。其实,这位教师原先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但因为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回26语

文学刊2009.5答,使教师急中生智,巧妙地说出一句:“花仰起小脸,笑了。”既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又融洽了师生的关系。(二)品位教师语言除了能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之外,其语言本身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现代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也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2]

“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素材,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3]

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应透过语言营造一种良好的能对学生起到熏陶感化作用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语言的文化品位来自于教师的文化修养,即知识结构,知识的储存量,知识的广度、深度、系统性等。文化功底深厚,讲课时自然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典雅而通俗。文化品位很高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风格乃至整个文化素养的熏陶作用是难以言计的。教师语言文化品位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上。书面色彩浓厚的词语不但能把意思表达得典雅秀气,而且能给人耳目清新的感受;同时多使用一些描述性的句子及辞格句也能提高其文化品位。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明湖居听书》一文,讲完侧面描写时说:“作者以三分之二的文字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铺垫可谓厚实,渲染可谓浓烈,然而我们知道渲染得愈浓烈,正面描写便愈难,因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故而我们不禁为刘鹗捏着一把冷汗。然而刘鹗———被鲁迅誉为‘叙事状物,时有可观’的刘鹗,却是不慌不忙地差白妞姑娘在观众的急切企盼之中踏着这厚厚的铺垫姗姗而来。出场后,又让她‘半低着头’,这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在这半低头之际,白妞做了两个极其精彩的动作,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回答白妞做了哪两个精彩动作?”这段话中用了不少书面语词语,还引用了鲁迅的话和白居易的诗句,并用了整句,如“铺垫可谓厚实,渲染可谓浓烈”等,尤其较多的使用了长句,形成了斯文雅致的语言氛围,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库,也会对学生的语言风格产生积极的影响。深厚的语言功底来自于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教学语言来自于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从而达到“风筝飞千尺,自有绳在手”的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魏占峰.第二次习得———寻求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J].语文学习,1995(2).[3]李宇明.语言学习异同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