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快文化强市进程 提升幸福沅江品位

来源:华佗健康网
加快文化强市进程 提升幸福沅江品位

——关于加快沅江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

中共沅江市委书记 邓宗祥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相较于经济而言,文化在史册中的影响力更强大、更持久、更深远。基于这种认识,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促进沅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性举措,文化的发展将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强市将成为富民强市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此,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思考一:提升沅江文化专业化程度

文化专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域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指标。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文化发展的环境与方式有了突破性的变革,文化的传播、交流与教化功能呈现出专业性更强、渗透性更大的态势。作为一个县级市,沅江无论是站在时代高度还是在地域文化发展战略上,提升文化专业化程度,是文化强市的关键。一是打造专业化的文化品牌。因为地域的特殊性,沅江的文化品牌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从湘楚文化到湖乡文化,沅江文化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沅江专业化的文化品牌,应当从“白沙诗歌之乡”、“文化沅军”、“洞庭渔火节”和“南洞庭文化”等品牌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依靠现有文化队伍的张力,在“天下洞庭”、“大湖文化”等品牌上谋划,大手笔、高起点打造走向全国和世界的沅江专业文化品牌和名片。二是扶持专业化的文化团队。文化团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从我市实际来看,沅江文化团队的主力在协会,在民间。全市九个文化艺术协会中,人才辈出,他们近几年来在省以上文化艺术舞台上的表现十分活跃,成果斐然。对现有文化团队的专业化扶持,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集团冲锋和个人突破,就是要为团队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拓宽平台,为个人艺术造诣创造条件,提供扶持;通过对文艺团队的分级管理和考评,挖掘

艺术潜质,加强专业指导和系统培训,提升现有团队专业水平。三是整合专业化的文化资源。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造就了文化资源的丰富多彩。沅江市从水灾中崛起,在改革中前行,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强市的嬗变,从小农经济到土地流转、现代农业的过渡,农村综合改革的阵痛,城市化的扩张,传统造纸、纺织业的涅磐与新生,洞庭湖生态与旅游,都伴生了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专业化的渠道和方式整合沅江文化资源,生动和深刻反映沅江人民百折不回的抗洪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创先争优的进取精神,这对鼓舞斗志、加快发展具有号角的意义。

思考二:加大沅江文化产业化力度

文化产业化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坚实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市场,经营文化,是加快沅江文化建设步伐的必然路径。一是树立文化产业新理念。沅江文化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树立经营文化理念,建立新型产业观。近年来,沅江文化体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影视、出版发行和文化社团经营开始走向市场,显示文化产业化的春天已经来临。今后,沅江的文化硬件建设也必须坚持面向市场与群众共享相结合,逐步克服只懂花钱,不懂赚钱,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陈旧观念,依靠集约经营、资本运营、科技创新和社会力量四大要素,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后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构建文化产业新体系。近几年来,沅江企业文化长足发展,但文化产业企业还是“短腿”。因此,沅江高新技术区在大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上,必须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新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要在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领域,衍生出版、包装、布艺、服饰、饮食等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推动文化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上的突破。三是培育文化产业新亮点。沅江文化产业必须植根本土,充分汲取地域文化营养。我们必须抓住市文体中心建设的新契机,依托“太阳鸟”、“辣妹子”等有影响的企业文化品牌,立足赤山岛生态文化、南洞庭湿地文化、万子湖渔耕文化和水文化,考证屈原、范蠡、西施、钟相杨幺、毛泽东等历史人物莅沅足迹,挖掘胭脂湖、撂刀口、晒袍嘴(塞

波镇)等历史传说,培育出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的文化产业新亮点,使沅江文化产业独具特色,倍增效益。

思考三:挖掘沅江文化多元化深度

新形势下的沅江文化建设,除了在文化设施、文化产业、

文化队伍等方面加快建设步伐外,还必须在挖掘文化多元化深度上有新视野、新建树、新突破。

一是弘扬沅江文化的包容品质。洞庭湖汇集湘资沅澧四水。地处洞庭腹地的沅江市属于典型的沉积平原,历史上,肥美的洲土吸引了四方移民开荒定居。因此,沅江文化具有明显的大湖包容品质。我们弘扬这种品质,就是要有湖纳百川的胸怀,利用沅江现有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平台,将引领当代文化潮流的名人请进来,将承载现代文化景观的大项目招进来。这两年,我市独特的水乡风光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画家、作家前来观光采风,以南洞庭湖风光为背景的电影、电视专题片相继与观众见面。今后,我们还要通过沅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文化传媒的精心包装下,让沅江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微观与宏观、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与升华中提品位,上档次。

二是培养沅江文化的协作精神。在实施沅江文化“请进来”战略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有“走出去”的精神。沅江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让本土文化融入时代,赶超时代。随着建设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圈的步伐不断加快,构建环洞庭湖区文化圈的条件已经成熟。经济要发展,文化当先行。环洞庭湖县市共拥大湖之博,历史同源,习性同俗,文脉同宗。充分挖掘大湖文化内涵,锤炼大湖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的相携相尊,带动环洞庭湖区经济的互助互补,这是文化建设的使命与责任。作为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在环洞庭湖文化圈建设中应当担当重任,大有作为,在文化圈建设中起协调、引领作用。

三是发挥沅江文化的共享作用。我们推崇的共享文化,既有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又有喜闻乐见的群众文艺。实现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加快我市文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一环。要实现文化最大限度地向基层延伸,与人民群众共享,必须借力文化下乡、农家书屋、书香之家、创建学习型机关等活动载体,全力建设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大力倡导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努力发展农村文化、乡土文化,让全体市民在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享受文化成果的大餐,在建设和谐沅江、幸福沅江的进程中,全面展示沅江文化的风采与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