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
来源:华佗健康网
.60. 中国医学创新2009年1月 第6卷第3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January.2009,Vo1.6 No.3 ・护理园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 端木凤玉杨亚囡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特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la infarction,AMI)是在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伴有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冠 状动脉痉挛等原因引起管腔急性闭塞,导致冠脉血流中断或 急剧减少,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急性缺血,最终 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持续而剧烈的胸痛、心电 图特征性动态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大量研究提示它的 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也有关。所以了解掌握AMI患者 的心理特点,并予以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 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 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I一般资料本组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 38~83岁,平均65岁。 1.2对本病的了解程度本组患者大部分对此病了解甚 少,其中较清楚了解的有6例,此组年龄较轻,文化程度相对 较高;一般了解的18例;基本不了解的36例,多为年龄较大, 文化程度较低者。 1.3心理特点恐惧焦虑者44例,占73%;忧虑抑郁者4O 例,占66.67%;依赖无力者25例,占41.67%;悲观失望者8 例,占13,33%;开朗乐观者3例,占5%。 2护理 2.1生活护理主要包括卧床休息,1周后方可床边走动, 恢复正常生活至少需3个月,选择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质饮食,戒烟酒,保持大小便通畅等。 2.2心理护理 2.2.1恐惧焦虑的患者 AMI患者大部分患有高血压或 (和)糖尿病,以及整个地区人群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 高,使得绝大多数人都了解AMI发作有生命危险。但临床上 大部分患者多为突然发病,心理准备不足,加上剧烈的心前 区疼痛且有濒死感,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此种心理以发病 后及入院第1—2天的患者多见,特别是CCU病房的患者,当 他们看到同病室的其他病情更严重患者、各种监护仪器、固 定在身上的电极、管道等,鼻导管氧气气流声,且被要求绝对 卧床休息,更加剧其恐惧和紧张心理。在此期间,心理护理 的重点是尽可能解除患者的恐惧焦虑感。首先护士的工作 要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护理技术打消患者的 不安情绪;其次要在患者接受的情况下,主动介绍监护环境 作者单位:022150内蒙古乌尔旗汉乌森公司职工医院 通讯作者:端木凤玉 及监护仪器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再次要针对患者的心理安 慰患者,解释病情,使患者情绪稳定。 2.2忧虑抑郁的患者忧虑抑郁心理主要发生在住院4— 5d的患者,是从焦虑慢慢发展而来,可持续数周,主要担心患 病后对生活工作的影响。不同患者忧虑也各有不同:如担任 一定领导职务的人担心病后影响其工作地位;作为一家之 主,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患者,担心患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影响 家庭经济收入,给子女带来负担;家庭经济环境不好的患者, 害怕患病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家庭再雪上加霜;年轻人则担心 身体活动及性功能受影响等。对此,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与患 者交谈方面,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了解不同患者不同的心 理活动,针对不同原因,争取家属及单位的配合,同时积极提 供有关AMI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卫生、心理治疗知识,根据病 情指导听音乐、读报等,以分散其注意力 。 2,3悲观失望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是年龄较大且缺乏家 人照顾者,患病后需绝对卧床休息1周或数周,生活不能自 理,自觉已成为废人,负累家人。若家人探视少,更觉被遗 弃,故常不配合治疗护理,有求死心态。因此工作重点是要 得到患者的信任,认真细致做好生活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 诉说,理解患者,同情患者。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让家人或 亲友多抽时间陪伴,使患者感到生活的温暖与生命的 可贵 。 2.4依赖无力的患者 此类心理特点以恢复期患者多见。 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且平时缺乏运动,加上对疾病一知 半解,在医院的氛围中,认为活动易危及生命,有的患者由于 家属的过份保护,其依赖性变得更强,主观认为衰弱、无力且 感情脆弱。护理上应配合医生鼓励患者在AMI恢复早期进 行渐进性活动锻炼,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和离床 站立,并逐步开始室内行走。同时向家属及亲友作宣教,讲 解早期适度活动对康复的意义,指出过份保护,既不利于早 期康复也不利于患者的自我评价及自信心的增强,取得家属 配合,帮助患者克服依赖心理 。 2.5开朗乐观的患者 此类患者属于较为自信的人,对疾 病有一定了解或者一点都不了解,认为该疾病危险性不大或 者认为此病无所谓,所以能保持较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治 疗。但由于过份自信,常对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或虽有认 识却不以为然,在自我感觉良好时不听医护人员的劝告,所 以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猝死。对此类患者,工作重点是 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疾病有进一步了解,因而医生、护士 中国医学创新2009年1月 第6卷第3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January.2009,Vo1.6 No.3 医出版社,1999:58—61. ・61・ 应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发生机制,使患者了解AMI后瘢痕组 织修复、建立旁路供血所需的时间,认识到即使在恢复期或 康复期,亦比正常人多一分危险性,工作及活动均需量力而 [2]孙雨明.冠心病康复治疗.现代心血管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 军医出版社,1999:79—81. 行,对高危因素如肥胖、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等应 特别注意,以减少和预防诱发AMI。 参考文献 [1]钱学贤.急性心机梗塞.现代心血管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 [3]Repo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Rehmlimtion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Geneva: Wold Heaith Organization,1993. (收稿日期:2008—1O一29) (本文编辑:程旭然) 产后出血的抢救配合与护理 朱晓秀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产妇死亡的 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查分析,我国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 12.8%,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是产科出血,几乎 占全部死因的一半(49.1%),且大部分是产后出血 。所以 做好产后出血的抢救配合和护理工作,是患者转危为安的关 键。现将笔者所在科室对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抢救与护理 工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4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患者经抢救病情稳定后,还应采取相应的护理 措施,保证母乳喂养的成功实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1心理护理产后出血患者由于对突发性大出血缺乏正 确的认知,往往会出现恐惧、焦虑、依赖等负性心理。对此, 应设专人陪伴产妇,耐心倾听,对产妇提出的各种疑问,做出 耐心解释、开导,解除产妇不良情绪,使之保持安静。在做好 产妇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应重视陪护的心理,避免陪护的不 良情绪影响产妇,导致病情加重。对于陪护,针对不同的个 体,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例如重男轻女的陪护,耐心地宣 讲计划生育的好处,用现实中的实例进行开导,从根本上解 除其重男轻女的思想,取得支持与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是 预防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方面。 4.2继续观察产后出血经抢救稳定后,并不能放松警惕, 应继续密切观察产后出血的量及性质,密切观察脉搏、血压 本组8例患者,均为早期产后出血,其中5例因产后出血 由基层医院转入笔者所在医院。8例中,宫缩乏力5例,胎盘 因素2例,软产道损伤1例。8例中有2例发生休克。 2结果 本组8例产后出血患者经抢救,均转危为安,住院2~4 周痊愈出院。 3抢救配合 3.1备齐用药,抢救及时护理人员一定要正确掌握产后 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3预防感染产后出血患者因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各 出血的诊断标准,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备齐所有抢救物 品、药物,这样才能在抢救患者时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 3.2合理安置卧位,及时供氧一旦发现患者产后出血,即 应将产妇至于平卧位,头抬高20。一30。,足抬高15。~20。,使 产妇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出现休克的患者应保持呼吸 种感染,故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每日测4次体温,会阴切口应每日用碘伏擦洗2—3次,并且 给予消毒会阴垫,同时注意观察会阴切口情况。给予健侧卧 位,避免尿液、恶露等浸渍切口引起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 道通畅,及时供给氧气。 3.3建立两组静脉通路,保证血液与液体的顺利输入在 查找病因的同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并确保输液通路畅通。 如穿刺有困难,则立即行静脉切开,保证血液与液体的顺利 素,定时进行血液化验复查。 4.4增加营养产后出血患者往往因失血过多,体液不足, 致机体虚弱,抵抗力低下,母乳不足。应给予高蛋白、高能 量、高营养的合理膳食,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母乳分泌,保 证母乳喂养的成功实施。 输入,增加机体血液循环量。 3.4查找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产妇产后2h应 留在产房密切观察,发现产后出血患者,应查找出血原因,配 合医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按摩子宫,注射宫缩剂,协助 医生固定子宫底部,用纱布条填塞子官腔,协助医生扶持子 宫底,徒手剥离胎盘;产道损伤时应及时准备缝合物品等。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朱晓秀 209—210.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08一l1—03) (本文编辑:程旭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