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
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
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课本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
A.纺织业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 A.夏朝B.商朝 C.西周D.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这些文字应该是(A)
A.甲骨文B.金文 C.小篆D.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A) A.龟甲和兽骨上 B.陶器和青铜器上
C.骨器和石器上 D.铁器和木片上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些“龙骨”,因其为中药材,便卖给中药铺。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认出了这些“龙骨”上的刻画痕迹,竟是几千年来谁也未曾见过的文字。这是古代占卜之后留下的刻辞。
(1)王懿荣发现的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请说出它的含义。 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该文字有什么用途?
除记载占卜的吉凶外,还涉及商王朝的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
(3)发现这种文字的意义何在?(社团班)
①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